馬玉娟 潘躍金 王曉燕|北京市八一學校
作為有著近萬名學生、上千名教師的大規模教育集團,實現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是北京市八一學校的教育擔當,而其核心是教師隊伍的整體質量。教師隊伍是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而教師專業培養策略是關鍵。
學校組織應該是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有多種要素,各要素之間有錯綜復雜的關系,形成了復雜結構,實現多種功能。當外界條件變化時,系統要保持動態平衡,就需要構建多種保障機制。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八一學校選取關鍵的內在要素,即學生、領導、教師、空間、課程,以及外部要素,即社會、政策、家長、個人家庭,進行了具有八一教育集團特色的系統模型構建。
通過對全校教師的問卷調研和各群體教師代表的訪談,以及對教師發展的內外因分析后,學校確立了影響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內外因素,內在因素包括個人精神追求、個人發展目標、個人學習力、自我效能感,外在因素包括學校文化、激勵機制、發展模式和發展途徑,以此為基礎建構了教師專業成長生態系統模型。模型圖形的設計理念是:內在因素圖示采用柔和的圓形,外在因素圖示采用剛性的方形。其中,學校文化是這一系統保持動態平衡的關鍵因子。在品質文化統領下,八一學校教師將建設一流科技學校的愿景,做好“四個引路人”以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理想轉化為自身專業發展的精神動力。
如何構建出最適合本校教師專業發展的課程體系?這不能僅憑經驗和拍腦袋決定。學校一方面深入研究相關政策文件,保持高站位;另一方面,深入調查全體教師發展現狀和需求,并進行詳細的數據分析,最終研發了“八一教師發展課程體系”。
該課程體系的建構原則是:立足當下、放眼未來,結合學校未來發展目標,重塑未來教師角色。學校以四種教師面向未來必備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教師專業發展課程體系建構的四根支柱,結合當下及未來發展需求錨定了八大素養課程群,作為形成“四力”的支撐。就像建造房屋一樣,四梁八柱穩穩支撐起八一教師的專業發展之路。
以“TPACK應用”課程為例,該課程屬于“教學實施力”維度下的數字化技術素養課程群。其課程目標是幫助教師了解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并嘗試“基于教學改進驅動型路徑”來重建教學任務,改善教學策略、學科內容、教學方法。目前該課程已實施了一個學年,參與教師深刻認識到TPACK所指向的對象從教師轉變為教學現象,分析某個學科教學現象中的技術、教學法和學科內容。通過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教師教學設計和實施能力,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質效。
要實現“精準培養,個性服務”的人才培養目標,就要尊重差異、崇尚學術、注重實踐。學校以學術共同體為基礎,面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啟動了四大人才培養工程。
一是“名師工作室”,面向已經有一定影響力的名師,目的是激活與帶領,“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學校給予經費和政策支持,通過跨校、跨區的團隊合作、學術交流,發揮名師的領頭雁作用,促進和帶動學校教師隊伍專業成長。
二是“拔萃工程”,目標是拔尖與推送。學校甄選具有遠大教育理想、深厚家國情懷、較高教育教學專業水平的優秀中青年教師作為工程重點支持對象。學校配備校內外專家,整合個性化課程資源,從提升思想境界、優化知識結構、錘煉專業能力、開拓前沿視角等方面著手,致力于培養一批信念堅定、專業突出、敢于創新、具有國際視野、面向未來的教學名師,培養一批杰出的教育領導與管理者,培養一批卓越的教育理論研究者。
三是“致遠工程”,落腳點是培養與發現?!蔼毿兴?,共行遠”,致遠工程以工作坊的形式,把有共同理想、致力于解決相似問題的教師聚合在一起,共同在課題研究、課程開發、項目研發上深度合作,共研共創,共同發展。增強青年教師自主科研與團隊科研能力,形成教學研究意識,掌握教育教學行動研究方法,真正讓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獲得支撐。最終形成“專家引領—同伴助學—自主發展”三位一體的學術共同體運行模式。
四是“啟航工程”,定位是“引領與傳承”,面向入職3年內的新教師。啟航工程引領教師明確自身發展需求,規劃專業發展路徑,增強青年教師對自我職業發展的理性思考。精準設計培訓內容、合理匹配課程資源,關照新教師群體不同方向的發展需求,立足課堂教育教學實際,開展豐富的行動研究和實踐活動。實行校內導師制(師徒結對),在專家教師引領下培育一支傳承八一精神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青年教師隊伍。
每項工程都有明確制度、目標、發展規劃。以“啟航工程”為例,培養期內,學員要完成八個一:一個教學設計,每年2月進行一次教學設計比賽;一節課堂實錄,每年3月進行課堂實錄比賽;一次說課或教學反思,每年4月完成一次說課;一項課題,至少參與一項校級以上課題;一篇論文,撰寫一篇質量較高的教學論文;一個教育案例,至少撰寫一個教育案例;一次分享,至少有一次校級以上活動的發言或講座;一本書籍,每年至少閱讀一本專業書籍,做好讀書筆記,在校級以上刊物發表一篇讀書心得。
教師的學習和實踐也需要有自己空間,稱之為“第三度空間”。學校高度重視教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打造了如下全時段開放的第三度空間。
一是建設教師創新研究中心?!熬塾㈤w”是學校為教師打造的沉浸式學習空間,供教師們了解前沿科技知識、學習新的教育技術、設計探究項目、開展創新實踐。
二是建立教師交流分享中心。在“全粹堂”,教師們進行觀點分享、問題研討、思想碰撞。目前“全粹堂”已經舉辦了多場精彩的分享。
三是定制開發線上交互工作坊。“匯智坊”是學校為教師們定制開發可跨越時空交流的線上空間,支持教師共研共創、數據驅動、協同創新。
為進一步強化學校的教育科研和學術工作,使其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的道路,學校建立健全校級學術委員會組織,成立了“北京市八一學校學術委員會”。成員由校外專家和本校師德高尚、學術精湛的教師構成。學校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對學校教育管理、教學研究、教育科研等各項學術工作的指導和督促作用。
總之,八一學校主張喚醒教師的內在自覺,以積極的實踐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以指導和幫助的形式,助力教師解決專業實踐問題,從而實現教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