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 | 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

“雙減”是一場“減負”之戰,更是一場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兒童健康成長保衛戰。它是社會對教育本質的深刻反思,更是時代對教育發展理念回歸的呼喚。“雙減”之后,義務教育階段課后服務開啟了“5+2”模式,有效開展課后延時服務活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提高孩子的綜合素養,成為學校研究的新課題。
北京市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有四個校區,近年來,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構建“1+1實驗文化”體系,促進學生“學有特長、全面發展”,促進教師“教有特色、全面育人”,促進學校“教育創新、科學發展”。學校在一體化管理、特色育人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雙減”政策實施后,學校課后服務參與率達到99.96%。學校堅持“五育并舉”、科學合理、全面覆蓋、安全為先、課業為要、自愿選擇的原則,具體做法如下:
課業輔導有層次。學校充分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安排語文、數學和英語教師為學生進行課業輔導和答疑,努力保障學生在校完成作業。在此基礎上,學校遴選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課業答疑和重點輔導;幫助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例如語文教學的閱讀指導、數學教學的數學游戲等。學校堅持“因材施教 尊重差異”的原則,讓不同層級的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進步的樂趣。制定“輔導、答疑、培優”工作方案,成立專班,召開專題會進行研討、部署,圍繞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開展分層教學。所有學生在校內基本完成課后作業。
興趣活動滿需求。一是選課。學校堅持“課內課后一體化”課程建設原則,構建課后服務內容。四個校區共開設全員參與、菜單式選擇的課后興趣活動班161個,分別指向藝術類、科技類、體育類、勞動教育類、心理教育類等。家長可以在學生選課平臺上自主選擇,并不斷優化課程結構。
二是上課。課后服務的興趣活動由學校招標入校的校外機構承擔。學校要求培訓機構加強教師的集體教研,明確課堂標準,關注教學效果。對授課時長、觀看視頻時長、課堂指導用語等都有翔實的說明。評價方式采用管理教師和學生雙向評價。
三是安全。每天專職人員進行線上和線下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同時為機構老師進行課堂管理、放學安全、突發事件處理等內容的培訓。
社團訓練重過程。作為一校四址學校的集團校,各校區學生社團的均衡發展非常重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結合校區情況,新增了具有普及性和發展性的社團。目前,全校有53%的學生加入學生社團。學校體育、科技和藝術社團設置如下:
一是藝術社團抓均衡。學校在不同校區建立不同社團,比如在分校區新建民樂團、男生特色合唱團等,使四個校區學生參與藝術社團的比例更趨于均衡。
二是科技社團重普及。社團涉及機器人、電子信息、創客、天文、環境等十余類,參與學生800余人。形成一強多優的態勢,尤其是“機器人”社團被認定為海淀區少年科學院機器人研究所。學校將課后服務納入全過程育人體系中,引進了模型、航天、生物環境、設計思維等外部資源,滿足學生多樣需求。
三是體育社團有品質。在時間上,每天一節體育課,上午課間操和下午體育大課間,在校共計有1.5小時戶外體育活動時間。同時,以學校“驗問課程”素養目標為導向,形成“一校多品”模式。提出“人人體育 天天流汗”的運動效果目標。學校在調研學生偏好基礎上結合校區體育教師特長和校區傳統項目,以整體推進與典型引領相結合的思路,形成“一校多品,一生多技能”的體育發展局面。
調研數據顯示,100%的學生掌握1項體育運動技能,75%的學生掌握2項及以上體育運動技能。近兩年,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優秀率和良好率逐年上升。
課后服務有特色。一是勞動教育。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學校完成了《“驗問課程”體系下德育基礎課程之勞動課程開發與實踐》的架構,形成了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勞動教育總體實施方案,將勞動教育課程納入學校課表中,滲透在各學科教學中。同時,在課后服務興趣課程的課表中納入勞動教育的內容。
二是心理健康。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后服務期間,心理老師的心理社團采用團體輔導的方式,積極開展心理培訓。心理戲劇的活動廣受歡迎,學生在劇本創造、角色扮演中學習換位思考,體驗人生的酸甜苦辣。
勞動課程與心理課程的內容成為學校課后服務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需要有時間進行消化和營養吸收,課后服務的時間正是給出了所需要的體驗時間,慢慢地轉化為學生的基本素養。
課后服務促進五育并舉。學校的課后服務工作緊緊圍繞“五育并舉”做文章。學校從周一到周五安排不同類型的課程和活動:德育類、藝術類、科技類、體育類、實踐類。每類活動下設多個子項目,由老師和學生共同研究實施。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每天選擇參加不同項目的課程和活動。在喜歡的課程中找到成長的快樂,在不同活動體驗中得到全面發展,達到提升核心素養的目標。
課后服務發揮教師專長。“雙減”實施后,學校首先針對每位教師的學科特點及個人特長,進行人員組織與課程協調,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學習更多課堂之外的知識與技能。民樂專長的老師來帶民樂團,聲樂專業的老師指導合唱團,籃球運動員出身的老師負責籃球隊,愛好圍棋、象棋的老師專門成立了棋社,愛好天文的老師講解星象觀測,每個老師的特長都得到了發揮,學生和老師一起收獲成長與快樂。
課后服務實現時間自主。學校本著“提高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原則,推出校本化的課后服務,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每天都可以自主選擇參加學習的內容,鍛煉身體、學習藝術、參與科技創新體驗,每個學生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課表。他們從過去的被安排,變成了我來安排。每天晚上與家長聊天、做家務的內容也出現在學生的時間安排中。過去拖沓、應付的習慣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積極參與、自主選擇。
課后服務突出實踐體驗。在課后服務的課表中實踐體驗類的課程內容占了絕大多數,即使是語數英學科的作業輔導,也在不同層次的內容上加入了適合學生學業水平和學習能力的體驗活動:數學好玩和數學好用,語文博雅屋和擷英堂,以及英語的戲劇配音和英語趣聞,都是在引導和鼓勵學生通過實踐和體驗得到能力和素養的提升。音樂游戲、勞動技能和模型建造、工藝繪畫等內容都需要學生通過實踐習得。
課后服務拉近親子關系。在“雙減”滿意度測評時,家長和學生都表示:現在晚上和周末,全家可以一起鍛煉身體、一起做家務、一起看電影……家長談到親子閱讀時說:“以前晚上孩子寫作業,我就玩手機,現在被孩子要求一起讀書。”學校科技節制作“盲盒”“紙箱車”等,許多學生都邀請家長一起參與制作,男孩子說:“真沒想到老爸還有這么一手,我這‘軍功章’也有老爸的一半。”由于親子之間互動時間和互動內容的增加,家長與孩子彼此更加了解,溝通更加順暢。和睦的家庭環境給孩子的成長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和機會。
“雙減”落地,有減有增。無論“增”還是“減”,“減去”與“增加”的內容逐漸成為學校和家長的共識。校內作業負擔在減輕,校外學科培訓更是大幅壓縮。“減”出來的空間到底留給誰?“減”出來的時間到底做什么?相信在實踐與研究的路上老師和家長攜手定會給出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