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元
(中南民族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4)
湖北地區的民俗舞蹈——“打蓮湘”,在進入課堂之前需經由元素材提取,編織教材,實踐中整理并創新教學內容。宏觀上,湖北地區的“蓮湘”舞流布極廣,形式多樣。有“單一蓮湘”“雙蓮湘”“滾龍蓮湘”“肉蓮湘”等,白明慶教授在《湖北民間舞“蓮湘”》中還指出“高蹺蓮湘”,是民間藝人將高蹺藝術和普通“蓮湘”舞蹈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步伐是高蹺、身體律動是“蓮湘”的舞蹈藝術。“碟子蓮湘”“蓮花落與蓮湘”等都是“蓮湘”與其他藝術的結合再現,各地區的“蓮湘”共性與個性并存。微觀上,引入課堂應秉承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以單一“打蓮湘”來展開教學,從打肩、打腿、跳躍打腳、雙人舞段等典型舞疇鋪敘開來。
同時,應遵循民間舞教材建構中民族性、代表性、風格性、訓練性、系統性、規范性、科學性的原則開啟創新教學。在美化舞姿動作中保持民俗文化的本真,在其重復的舞蹈語匯中保留民俗文化韻味所在,在教材中摘取“有力量有質量有品質”的“蓮湘”動作為重難點。在“蓮湘”舞蹈“上下飛舞、左右盤旋、繞身圓轉”的基礎上,創新教學內容,注入“肢體協調、靈活矯健、延長線條”等訓練要點,才凸顯其當代價值,為高校舞蹈教學注入新活力。
舞蹈技術技巧是構成舞蹈表演的重要成分,合理地將“蓮湘”技巧融入舞蹈教學能夠有效提升舞蹈動作的表現力。有了技術技巧的嵌套,使得“蓮湘”舞“打”入了情感和精神面貌,成為學生內心激情的化物。反之,在“蓮湘”這個載體上,古典舞、民族舞、現當代舞技術技巧的“跳躍、旋轉、翻身”得以恰當應用,才能杜絕炫技嫌疑,刻意為之,成為濫觴。
兩者相互交融,互相促進,在“翻轉”中實現“蓮湘”技巧的特色教學。據了解,高校舞蹈研究生的實踐課程與本科生密切聯系,即編創出“蓮湘”技巧教學組合,然后尋找本科學生作為舞蹈演員去進行實踐展示。這一環節,不僅讓雙方有了不同能力的鍛煉,也推動著“蓮湘”舞蹈實踐與理論知識的系統研究。既完善高校舞蹈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又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始終致力于培養實踐、教學、編創能力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蹈人才。這樣的教育理念使得高校的本碩培養方案有了鏈接效果,其黏性的不斷加強與“蓮湘”課程的納入密不可分。使得學生能夠在此將舞蹈之路越拓越寬,舉一反三。在任意一門舞蹈課程或是非遺的活態保存都貫徹舉一反三的思維,有所作為,“蓮湘”技巧課應用于高校舞蹈教學,豐富了課程內容,加強民族意識,方可大道致遠。
筆者研一學習期間,白明慶教授指導我們“蓮湘”課,受益頗多。第一節課他了解到這個19 人的研究生班級,將近一個本科班人數的特殊群體,且學習“蓮湘”的經歷參差不齊。除本科期間學習過的有六人,其余都是從未接觸過“蓮湘”的同學。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白老師從理論知識,背景文化的普及到“蓮湘”打擊動作的細化拆分,特色組合的教學逐一深入,激發我們的學習興趣。
首先,他從基礎的手握“蓮湘”提壓腕練習,到屈伸動律的切入,再到打腿動腿配合扭擰步,打肩動肩的壓腳后跟,無一不在詮釋“蓮湘”道具對于學生肢體部位的訓練。從雙人配合打擊“蓮湘”,方位變化流動舞起“蓮湘”,從單一的基礎短句到綜合組合的訓練,始終詮釋著系統性的教學原則。
其次,因為教學對象為研究生群體,老師孜孜不倦地告知敲打動作的緣由所在,消化吸收的過程是以相互觀摩提出意見為原則,學生間相互指導、更正的效果極佳。
第三,學習中期,學生動作基本統一,不像初入課堂時的“各美其美”,由于湖北地區的“蓮湘”舞在多地的交融過程中,攜帶著多個地區或民族的風格特點,便在動律特點會產生與漢族或少數民族的相似性。也就使得學生群體在學習的初期下意識有了其他肌肉記憶的干擾,例如在踩棉步中部分學生有傣族的后踢步的感受,抑或是扭擰步中有膠州秧歌的擰捻步的“范兒”等。但在白老師針對性的指導后,舞起“蓮湘”整齊劃一,細節銜接上緊跟老師的規范腳步。
舞蹈道具有豐富舞蹈語匯,加強舞蹈表現力的作用,是人與物的造型與流動的藝術。“蓮湘”也具有三個功能,即裝飾、標志、表現。比如:在脫離“蓮湘”道具舞動時,學生易出現手足無措,不知如何安排肢體動作的無力感。生動說明了“蓮湘”道具在這門課程中的靈魂所在,它著重在“敲打、點地、拋棍、轉棍”等動態上,使得“蓮湘”發出銅鈴的碰撞聲,營造出一股熱鬧非凡的氛圍。
其一,白老師強調“蓮湘”上的銅錢分別代表一年中的十二個節氣和四季,點滴的滲透讓學生了解到文化底蘊,不僅灌輸了民間舞的背景知識,也在潛移默化地為學生積累民間舞素材,引導學生在道具舞蹈巧發力去磨合,合力展現舞動“蓮湘”之魅力所在。
其二,“蓮湘”課程在提升學生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時,受到老師理論知識的熏陶,間接性為學生的舞蹈理論研究學習埋下伏筆,還在舞蹈創作的學習上埋下種子。正是高校對于“蓮湘”文化積極的傳承,其努力有了回饋與積極反映。
史料記載,“蓮湘”舞是由乞討者拿著竹棍,既可以拄路,驅趕惡狗,又可以在竹子里放上幾顆銅錢,在富貴人家門前敲打碰撞時發出清脆悅耳的節奏,以此謀生。在經過加工整理后納入課堂,其功能便轉向了活絡筋骨,敲擊健身。在課堂上著重開掘其訓練,為使學生肢體更具表現力,女班教材多表現“靈巧俏皮”之美,男班教材則展現“大氣灑脫,質樸熱情”的氣質。雙人組合中既有姐妹情深,兄弟情義,還有青年男女對于美好愛情的希冀。群舞劇目教學則體現勞動人民的生活場景,打豆腐、揚帆、裹鞋、模仿動物等等。
在“蓮湘”的承載下,學生的各類敲擊動作使得肢體動作更具藝術感染力。同時,在綜合的“蓮湘”劇目教學中,融入了方位變化,調度流動,“蓮湘”技巧等一系列內容,浸潤中,學生感受到湖北“蓮湘”舞獨特的肢體表現,從一招一式的模仿到心領神會地表現人物或情節,無一不在為高校舞蹈教育的校本課程發展添磚加瓦。不論其舞姿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身體訓練內容屬實可貴,高校教育仍需在實踐教學中整合出“特色養料”予以學子,是光彩的迸發也是責任義務所在。
不可否認,載歌載舞是“蓮湘”舞的特點之一,這里的“歌”有唱戲曲故事,也有民間小調,內容豐富多彩,使得藝人信手拈來,出口成章。歌之舞之,使得“蓮湘”舞動而出的是人們真摯的情感。在高校課堂上有了一定的剔除和轉換,一則是為了節省舞者的體力,二則是將重點放在學生掌握牢固的“蓮湘”打法。
在綜合類“蓮湘”表演組合中,為了推動情緒抒發的極致表達,會在開頭、結尾、或者中間的特殊節點設計齊聲歡呼,出現“嘿”等一系列象聲詞,目的在于振奮人心、傳情達意。
例如,筆者曾經參與舞劇小品的排練經歷,是關于楊貴妃和唐明皇的凄美愛情故事,結尾部分是運用雙人舞段落回憶昔日美好,楊貴妃以雙膝跪地的姿勢從舞臺后方向前滑行,并高呼“皇上”,編導的用意在于肢體動作配合呼喊,更能讓情緒的抒發有所張力,震撼人心。顯然,這種效果也與高校舞蹈教學的必修課——現代舞課程,有異曲同工之妙,強調著人的自然呼吸狀態,氣息的流暢和吐出使得舞蹈動作真實有效,展現舞蹈傳情達意的真諦所在。
回到主題,正是“蓮湘”的擊打聲聲,高呼陣陣,才能將學生的內心潛在的情感表露于外,相互傳遞,影響周圍。即使敲打部位略有疼感、汗流浹背,學生仍舊會在這種群體的喜悅中克服小我的不適,堅持將“蓮湘”打到最后。高校的“凝聚力”文化也在“蓮湘”課堂上輻射開來,令人欣慰。
仔細觀察,白明慶教授常提到,一般的“蓮湘”動作有“黃龍纏腰、雪花蓋頂、犀牛擦背、攔腰檢柴、猴兒下山”等,既有模仿動物的活靈活現,又有表現農耕生活的其樂融融。在課堂上,他精心整理了一段口訣作為短句訓練,以下可見:打腿動腿,打肩動肩,蹦蹦跳跳顛一顛、悠悠晃晃似神仙,上下翻飛舞翩躚,手打腳踢腰扭擰……讓學生有了形象記憶,理解透徹后將更有品質地完成動作,對仗工整,言簡意賅。
與此同時,由于“蓮湘”的敲擊身體部位較多,還分先后順序,且輔之各類舞姿。學生往往忽略敲擊的線路過程,出現組合的整齊度不夠,道具舞蹈的“干凈”度缺失等問題。也就促使教師在教授新內容時,統一學習動作后,還需穿梭在隊伍中進行一對一細節指導。比如,組合中的“輪指轉”這一“蓮湘”技巧,是通過手指的助推力讓“蓮湘”棍能夠在五個手指頭之間完成旋轉,依次經過五個手指頭,類似于文化課堂上的“轉筆”活動,但是課堂上的“蓮湘”最短也約八十厘米,想要讓它旋轉得完整且圓弧不斷,最后輕巧握于手掌,實則不易,需要勤勉苦練。白老師對于此類技巧也是歸納了注意要點,根據每個人的缺失點進行適當補充,效果極佳,“蓮湘”掉落的情況正是在這種教學機制下越來越少。毋庸置疑,“蓮湘”教學在細節上是對高校老師教學能力和素養的考驗和證明。
此外,還有一段氣勢非凡的“靜版”蓮湘組合,展開來說,“靜”指的是不以音樂為伴奏,運用“蓮湘”的敲擊聲為節奏,將一整套“蓮湘”舞動作敲打完成,極其考驗學生間的默契度,節奏配合,調度走位等能力。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且有集體意識,才能完成此類組合。“蓮湘”舞教學的繽紛樣式能夠加強學生對于舞蹈文化的多元認知,囤積著民間舞蹈的光和熱,成為高校舞蹈教學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高校教育逐漸失去對知識的壟斷,社會蘊含的知識不斷增多。隨著國家大力支持高校舞蹈教育進一步發展的契機,民間舞蹈“打蓮湘”作為湖北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進行藝術提煉并納入課堂教學會將此文化得以保留和發揚,擴充學生的知識面貌。衍生出諸多價值:第一是訓練身體價值,打開視域,看到藝術由民間到課堂的轉型,肢體的鍛煉同時攜帶文化內涵的理解。第二是調動情感價值,教與學的融通,師生間的教學相長,生生之間編創與學習,歌與舞的互生互建,可謂“蓮湘”舞動情。第三是文化傳承價值,引出教學的新路徑,舞蹈課程蘊含地域文化內涵,大班教學中配合針對性輔導,寓教于樂,彰顯高校教師的職業素養,并以此激勵教師貫徹落實終身學習之理念,文化傳承之使命。
“蓮湘”又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能為高校的文化建設注入新的力量,操場上隨處可見的跑步、踢球、活動,還會出現“蓮湘”、竹竿舞、舞龍等一系列帶有民族符號的活動場景。讓學生們的課余生活豐富多彩,即便面臨著新冠疫情之重大災難,在校封閉期間,也會因為此類活動的積極開展安撫學子之心。不僅可以豐富舞蹈文化的內容,還可在思想教育、精神培養上發揮其積極功能,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發揮重要作用,這類校園文化需要合力弘揚。
談到最后,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面對民間舞蹈生長出的多重價值,更應擔當傳承與發展的使命。謹記把握時代脈搏,緊扣時代主流,才能使傳統獲取新的生命活力。總之,“蓮湘”課程引入至高校教學中需牢記三點:第一要特色顯現,文化互鑒,獲得舞蹈教育理念的新養分;第二是與時俱進,多元共生,帶來舞蹈教育的新視角;第三是交融滲透,美美與共,豐富舞蹈教育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