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齡
(玉溪市審計局,云南 玉溪 653100)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部門一直在加大對預決算的審查力度,力求全面提高財政資金的利用率,加快實現績效財政的整體進程。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是客觀評估財政資金使用是否合理的重要方式,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但是我國在財政支出績效管理評價體系方面起步相對較晚,經過長時間探索實踐,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部分問題亟待解決。
地方財政人員在分配財政資金的過程中,時常忽視支出效益,這不利于經濟發展,因此,亟須改變此種陳舊觀念。開展支出績效評價工作,能夠檢驗評價結果是否科學合理,避免財政人員不顧實際需求、無計劃地增加財政撥款。同時,對財政支出過程與結果進行實時監督,可以有效提高財政支出效益。開展財政支出績效的評價工作能夠切實強化財政工作者的責任意識,使其深刻意識到支出效益的重要性,從而形成有效檢驗財政支出經濟效果的工作模式。
地方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有序開展,能夠切實提升地方財政部門對財政預算的重視程度,推進預算執行管理工作的整體進程,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對預算單位的預算編制有所了解,確保財政預算的規范執行,便于相關單位及時找到現存短板,并進行針對性調整;其二,檢驗預算單位是否將執行工作落實到位。通過改善以上兩個方面,就能有效保證財政單位有序高效地開展預算管理工作。
從前我國開展財政支出績效管理工作時,并沒有一個公正的監督機制作為依托,因此財政部門在實際工作中一旦出現問題,不僅難以及時發現,還無法及時糾正。監督機制的欠缺導致財政部門的工作效率與管理水平一直得不到顯著提高。健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體系,對公共支出進行有序公正的管理,能夠有效地控制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避免資金支出不合理,從而全面提高財政部門的工作效率。
各個地方在國家頒布的政策的引導下,針對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建立了相關的保障制度,并且由政府出面正式出臺了文件。但是這部分文件多是從宏觀角度出發,缺少對評價細節的設定,因此長時間以來地方財政績效評價工作處在缺少制度保障的環境下,出現了問責難的現象。此外,在立項審批環節沒有做好嚴格把關,存在項目終止、資金分配不合理的現象。這些問題均缺少綱領性文件的約束,導致問責呈現出隨意性,亂問責、錯問責、問錯責的現象時有發生。
通過對績效評價工作情況的分析了解到,部分區域以事后評價為主,更關注事后評價的考核結果,此種做法難以客觀反映前期、中期、后期的績效管理成果,而且評價結果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另外,績效關口過于靠后會導致評價結果不穩定,比如部分項目以年為單位定期開展,但是沒有及時匯報評價結果,外加受到內部與外部因素的干預,最終導致評價結果價值大幅降低。又或者在評價地方財政預算情況時,因為難以將預算單位納入整體績效評價范圍,不能實現部門預算績效評價全覆蓋,所以在幾年一輪實施的績效評價中不僅會耗費過多的時間,同時評價意見也僅是關注是否照計劃完成任務,而沒有關注效益與效果。
地方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結果,一般情況下直接關系到下一預算年度資金預算總額。從某種角度而言,對財政支出績效的評價結果與資金分配相關聯,并且后續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部分預算單位為獲得更多的預算額度會進行多頭申報、虛假項目申報等,這些都偏離了支出績效評價的目標。
各個地方對支出績效公開有不同的要求,并且通常都會選擇報喜不報憂。在地方自評的過程中,地方多是采取公開自評的方式,但是評價內容相對單一,而且在社會公眾參與績效評價時,沒有將監督工作落實到位。從地方財政績效管理部門的角度來說,評價結果多體現在書面反饋中,但是沒有及時進行整改,缺少對后續工作的跟蹤關注。雖然公開了績效評價結果,但是沒有第一時間將結果傳遞到下屬單位,績效評價工作的開展受限,影響績效評價體制的建設質量。
當前地方財政在開展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過程中,對評價結果的應用存在諸多問題,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必然會直接影響地方財政支出,弱化各個單位績效管理的有效性。因此,相關部門應從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考量,不斷優化支出績效評價工作。
財政支出所涉及的內容較多,支出效益具有多樣性,這些特點均表明財政支出效益評價工作應依靠多層次、多維度制度體系才能有效開展。健全的制度可以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制定健全的績效評價結果應用制度可以使評價結果得到合理有效的應用,突出評價工作的價值。另外,績效管理結果應用涉及多項內容,相對復雜,如果應用統一的方式,必然無法切實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因此地方要盡快出臺正式的制度文件,實現對績效結果的整合應用。具體到實踐中,就是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將績效管理部門的工作職能具體化,從事前、事中、事后三個維度入手,滿足績效管理工作的要求。與此同時,將支出績效評價結果與政府部門的行政考核結果聯系起來,開展差異化考核,強化評價結果的應用效果,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結果應用進度制定明確規定,全面提升績效評價結果的整體性,引導預算單位在科學的績效管理理念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增強責任感與緊迫感。
以財政支出分類為基礎,多層次設置評價指標,實現短期效益指標與長期效益指標結合、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結合、統一指標與專門指標結合。例如,財政投資數額相對較大、運行周期長的基礎建設項目,支出效益也會呈現出顯著滯后性;部分項目產生的直接效益不顯著,但是產生的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值得關注。因此在評價指標中要兼顧宏觀與微觀效益、長期與短期效益、直接與間接效益。
在以往的工作模式中,多采用事后績效評價的方式,通過績效關口前置、事前與事中的協同績效評估,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效能。針對重大事項、重大資金、重大財政支出,首先要在事前進行系統評估,預算單位要參照評估結果合理申報資金額度,并且對項目中潛在的問題進行客觀分析,及時消除隱患,確保預算編制發揮效果。在項目實施階段,應根據實際情況以月度或季度為單位進行績效監控,績效監控的內容要覆蓋績效目標趨勢、目標進度情況,這樣才能及時發現績效運行是否處于常態,一旦發現績效指標出現偏離,則要靶向定位偏離點、定量偏離度,制訂可行的糾錯方案。若是情況復雜或者受到新政策影響,要組織預算部門重新調整績效目標,或者立即終止實施項目。將中期績效監控作為第二個績效管理關口,通過這一過程中的糾錯與糾偏舉措,可以使預算執行中產生的問題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確保在既定時間內高效實現績效目標,將支出績效評價覆蓋到項目實施的各個環節。
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合理分配財政資金是地方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重要目標,因此要將評價結果與下一季度預算分配掛鉤,發揮出財政資金的整體效益。首先要采用綜合評分定級的方式,根據財政支出績效的評價分值,對全部支出項目進行評分定級,然后根據級別的不同應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處理。比如評分等級較高的項目,可以在下一季度的預算資金分配中享有優先權;評分等級為中等的項目,可繼續維持當前的預算規模;綜合評分較低的項目,則要酌情壓縮資金規模;對綜合評分未達到標準值的項目,在下一季度可不為其安排預算資金。為確保財政支出績效管理評價結果的公正,需要相關專家對評估報告的內容展開審核,確定無誤后再繼續應用績效評價結果。
獎懲結合也是保證評價結果與預算分配掛鉤的方式,部分地方在實際工作中,無法切實保證預算績效管理工作質量與財政支出效益,這樣不僅不能使優秀項目享受資金優先性,還會在下一預算年度縮減該項目的預算規模。此種現象不僅無法調動績效管理部門的工作積極性,還會導致績效管理效能有所下降。
在新時期背景下,地方需要盡快完善績效結果的公開機制,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同時搭建績效管理平臺,對績效管理信息實行動態化管理。審計部門、財政部門等在進行監督時,針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采用向公眾曝光的方式向其施加壓力,這樣一方面能夠調動公眾參與績效評價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能推動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再上新臺階。建設支出項目庫,將項目支出逐一編制為績效目標,審核通過后將其納入支出項目庫。部門在申報預算支出項目的過程中,僅能從項目庫中進行篩選。對項目庫實施動態化管理,針對績效評價中定量或定性結果與入庫標準偏離的項目,則要從支出項目庫中刪除。對新增項目做到及時申報與審核,在確定符合入庫條件后將其補充入庫。此外,還要搭建跟蹤監督體系,除涉密信息之外,在部門、政府、績效評價網站中實時公開績效評價項目的內容、實施進展、實施結果,加大績效評價結果的信息公開力度與社會監督力度,通過此種方式督促相關部門重點關注績效評價工作,以規范的方式開展績效管理工作。最后,立足于績效評價與績效管理工作結果,制定項目支出保留機制、整合機制、調整機制、退出機制,并將其有效貫徹落實,優化評價結果的整體應用效果。
1.突出問題導向
針對績效評價與管理會計工作的結合,制定協同工作機制。地方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與單位的管理會計工作都是以預算為核心展開的,因此從單位層面與業務層面雙管齊下,協同控制風險關鍵點,可以進一步優化績效管理效果。管理會計工作依托現有的管理會計信息,通過一系列的工具方式,為相關部門機構開展活動提供規劃、決策、控制、評價等服務,因此評價是管理會計的基本工作方式。基于此,地方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應始終以預算為核心,通過強化內控基礎,探索出一條業務與財務融合的新道路,形成工作合力,協同推動績效評價工作開展。
2.突出標準化導向
地方要積極完善績效評價指標。參照國家財政部門頒布的統一績效指標,根據財政支出的具體功能,繼續對績效評價指標細化分類,以更加科學規范的方式指導地方績效評價工作,不斷提高其績效管理水平。
3.突出結果導向
該舉措主要是為解決問責難的問題,因此必須制定獎懲制度,對績效評價結果良好、績效目標合理、績效監控及時的項目給予更多支持;而對績效評價結果不達標、績效目標未達成、缺少績效監控的項目,則要在批評后,嚴令其限期完成項目整改。針對項目整改不及時、不到位的情況,應結合實際情況對項目預算實施調減處理,或者取消該項目的財政支出。以績效管理為抓手,促進依法行政,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以便根據處理結果對涉及的相關責任人進行問責處理。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地方只有做好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并利用評價結果合理安排財政預算資金,才能實現項目支出的整體績效目標。對地方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工作現狀進行分析,可以明確了解到,支出績效評價結構應用受到多項因素影響,不僅存在應用價值低的問題,而且存在問責難、評價結果與資金分配之間的關聯性不足等問題。基于此類問題,地方要根據實際情況,盡快建立績效評價結果應用制度,加強績效監控,將評價結果與預算分配掛鉤,做好評價結果的公開與運用,最后通過突出問題導向、突出標準化導向、突出結果導向來補齊工作短板,切實解決績效評價工作中的問題,發揮績效評價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