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都
學校是公民教育的主陣地,將青少年培養成合格的社會公民,培養他們的國家認同、民主素質、公民道德、法治意識,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操和開闊的國際視野,是中小學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在中小學課程設置中,道德與法治課無論是從課程目標還是課程內容上,與公民教育都是最貼近的,傳播公民知識、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公民素養,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重要目標。根據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成長特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課堂教學首先要關注和培養學生以下幾方面素養:
一、培養公民責任感
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從責任的含義、責任與角色的關系、責任的代價與回報、要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集體、社會、國家負責等層次,讓學生理解責任,并樹立承擔精神。教師在與學生探討責任問題的時候,要避免簡單的知識性傳授,努力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去理解自身的責任,并將承擔責任內化為信念和習慣。例如,可以通過布置“幫媽媽洗一次腳、剪一次指甲、梳一次頭”的家庭作業, 讓學生從與父母更親近的接觸和更細致的觀察中,體驗父母的辛勞和養育之恩,感受分擔家務、回報和孝敬父母是作為子女的責任;可以通過講述或播放張桂梅老師幾十年為大山教育作奉獻、張定宇等一大批抗疫英雄面對國家危難,挺身而出等震撼人心的真實故事,讓學生在內心的震撼中,培養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學會把自己的前途命運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結合起來,做一個充滿責任心的公民。
二、 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與處理信息、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師在道法課堂教學中要注意保護和鼓勵學生的批判性思考和質疑精神,啟發和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練就分析批判的思考方法,提高主體認知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趨向自身道德的成熟。這需要教師在課堂能夠包容、欣賞學生的不同意見甚至是反對意見。例如,在課堂上,有學生提出這樣的看法“公民不需要同違法行為作斗爭,因為這是警察的職責”,面對學生的這一“異類”觀點,我沒有視為是一種挑釁,沒有輕易地否定學生的觀點或持批評的態度,而是及時地引導學生開展討論,最終得出正確的認識。每個學生對某個事物(事件)形成看法,都是從自己的經驗世界出發的,他有自己的獨特視角和判斷的理由。教師的作用就是善于從學生的思考中發現他思維的獨特性和合理性,最終引導學生形成某種積極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三、養成尊重差異與平等交流的民主品質
道德與法治課要注意培養青少年學生尊重差異的品質,幫助學生理解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所認可的信仰,不應該把自己認為是正確的觀念強加給別人,應該寬容地對待與自己不相同的觀點,使他們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社會上不同的思想及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尊重不同學生的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任務和目標,寬容學生的無知和過錯,能夠尊重和欣賞學生的看法,以平等的心態與學生開展課堂交流。在教學方式上,教師可以結合適當的時事材料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辯論,既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又要引導學生尊重他人的意見,形成“雖然我可能不同意他的看法,但是我尊重他的表達意見的權利”的民主觀念。
四、提升學生的表達意愿與參與技能
中國公民尤其需要加強表達的權利意識。中小學教育特別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要適應十九大“保障公民表達權”的要求,增強學生的表達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特點,適當采用演講、辯論、小組討論交流等教學形式,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善用諸如“請”“謝謝同學跟我們分享他的看法”之類的鼓勵性語言,幫助學生在學習參與中增強對自我的肯定,形成“我的意見很重要”“把我的意見跟大家分享,是很愉快的事情”等積極的自我評價。教師要善于把典型的事件引入課堂,例如在學習九年級“參與民主生活”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內容時,可以引入廣州“公交地鐵調價問民意”、東莞的“網絡問政”等中學生參與并影響公共事務的案例,引導學生通過交流和辯論,認識到不管是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還是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都需要公民敢于表達、善于表達、合理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訴求。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