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欽
“互聯網+”整本書的閱讀,是指對傳統的閱讀內容及教學形式互聯網化,通過大數據的分析與整合,將開放、平等、互動等網絡特性運用在閱讀中,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設計,輔助學生細讀文本、內容重構、前后鉤連,深入地理解作品內容,優化整本書的閱讀教學模式 ,以多種課型為樣例,為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提供啟發和思路,增強學生讀書的動力,提升讀書效益。
一、線上線下混合閱讀模式
“線上”指的是采用的網絡授課平臺以及網絡閱讀軟件和交流軟件。比如:釘釘、QQ 群課堂等,這些軟件實用性更強,操作簡易、教學成本較低、反饋及時。但線上教學也有弊端,在直播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直接交流很不方便?!熬€下”指的是日常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比如:課堂教學多媒體化的“CAI”模式,“CAI”+微課+慕課等主輔結合的“整合”模式,基于動態學習數據分析和“云、網、端”應用的新型信息化的“融合”模式。這些模式的運用,能夠讓教師將很多優質的資源呈現在課堂上,豐富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理解的認知,能夠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閱讀方法、能力、技術與習慣。線下課堂是線上課堂的延伸與補充,能夠讓教師與學生對于存在的問題和疑惑直接交流,教師能實時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并作出調整。
二、課內外閱讀相結合模式
整本書的閱讀需要一定的時間,教師需要在“整”字上下功夫。比如在“快樂書吧”中要求學生選定相應的書目后設計閱讀目標,提前給足學生在課外閱讀的時間(一般是一個月),在學校午讀時間(每天約20分鐘)用來讀所選定的書目,教師要及時了解、提醒學生閱讀進度。在課外閱讀中,師生可運用互聯網技術就整本書閱讀交流一些閱讀感受,或選取他人的優質解讀,促進閱讀有進度、有深度;在課內閱讀專題交流課(一般3節)中,教師精選交流內容:故事講述了什么內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節,個人的閱讀方法、感受等。課內外閱讀相結合,保證了師生對整本書的內容比較熟悉,交流時能夠比較順暢,容易讓學生形成較好的閱讀體驗和習慣。
三、每月專題閱讀課交流模式
定期開設整本書閱讀的專題活動能夠檢測學生的閱讀進度,喚起學生對于閱讀的深度體驗,每次的活動主題可以定為同一本書的不同方向。比如,教師在進行某一整本書閱讀教學時,首先,在網絡上發布閱讀目標和閱讀計劃,即要求學生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進行充分閱讀;其次,在互聯網閱讀平臺中引導學生理清整本書的結構和主線,強調閱讀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梳理整本書的內容及主線;最后,選取學生最喜歡的人物或者片段,利用專題活動來進行深入的分析,在交流課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學生尋找各類(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源,使學生對書目中人物和情節的理解更加深入。
四、整本書閱讀課堂教學模式
閱讀交流是整本書閱讀課堂教學的核心。根據不同年段、不同目標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要求,整本書閱讀課堂可以分為導讀、推進、交流三類教學模式。
(一)整本書閱讀“導讀模式”
整本書的導讀,起始階段要吸引學生閱讀的興趣,可以是插圖、音樂、視頻,也可以是介紹作者,還可以聯系生活等。通過引導學生的感知,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觸發學生的閱讀欲望。老師利用互聯網技術遴選好相關優質資源,將相關書目介紹給學生,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比如,三年級上冊快樂書吧——在那奇妙的王國,指定閱讀書目:《格林童話》《稻草人》《安徒生童話》。教材要求:鼓勵學生閱讀童話故事,在交流閱讀感受的過程中體驗閱讀的樂趣;創設濃厚的讀書氛圍,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激發學生產生讀童話故事的興趣,學會與人分享閱讀的樂趣,初步培養學生獨立進行課外閱讀童話故事的良好習慣;擴充閱讀空間廣泛閱讀,在充分的閱讀中,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語文素養。
根據這些要求,《安徒生童話》導讀課可以設計這樣幾個環節:
(1)確定話題:聊聊你知道的《安徒生童話》中有哪些故事,你印象深刻的是哪幾篇?
(2)喚醒經驗:欣賞《安徒生童話》中的幾個故事視頻片段,說說故事中的人物讓你產生怎樣的看法?
(3)關聯書目:看到這幾個故事視頻,說說分別是出自《安徒生童話》中的哪幾個故事?
(4)設置懸念:抽取這些故事中的文字片斷,進行相關提問,再進行預測,猜一猜故事之后的情節、這些人物之后的命運等。
(二)整本書閱讀“推進模式”
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教師需要做一次或幾次幫助,為有困難的學生提供支持,推進學生自主閱讀的不斷深化,幫助學生習得閱讀策略,提高閱讀效率。
推進課上,通過設計閱讀單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梳理書中的人物或者書的梗概,可以讓同學們說說閱讀時對書中人物的感受,比如人物心理、所處環境、細節,作品所要表達的主題等,讓學生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故事情節、人物關系等串連起來。在此基礎上再深入一點,要求學生關注情節與人物之間的關聯變化,通過閱讀單的支架引導學生發現人物形象的特點,從而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
比如,六年級上冊快樂書吧——笑與淚,經歷與成長。指定閱讀書目:《童年》《小英雄雨來》《愛的教育》。教材要求:能夠比較準確、流暢地分享自己閱讀過的作家成長故事的作品;讀懂小說,感受作家的成長與經歷;懂得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根據這些要求,《小英雄雨來》推進課可以通過“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設計這樣幾個環節:
(1)分享情節:梳理小說脈絡,以小標題的形式列舉小說主要情節;分享自己最____的情節,并說清理由。引導學生關注關鍵情節——上夜校(人物內心追求、精神品質動力根源),可聯系自己生活實際說說自己有沒有過類似體驗。
(2)分享環境:學生分享印象最深的環境描寫;展示學生所批注的環境描寫;引導學生關注“還鄉河”:作者為什么要反復描寫“還鄉河”——在小說中起什么作用?
(3)發現人物:通過故事情節,展示人物形象變化,思考:雨來是如何從“熊孩子”成長為“小英雄”的?
(4)話題討論:有人說,雨來是戰爭年代的英雄,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就沒必要再向他學習。你贊同這個觀點嗎?說一說你的看法。
(5)課后延伸:觀看電影《小英雄雨來》;閱讀《小兵張嘎》《荷花淀》。
(三)整本書閱讀“交流模式”
整本書閱讀的第三個階段核心是“匯報、交流、分享”,在不僅是對書目內容、寫作特色的探究,還要引導學生能夠對書目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表達主題等進行全面回顧、總結和提升,引發思考,給予學生啟迪,促進學生的自主表達。
1.情節交流模式
事情的發展主要是由情節推動的,針對故事類(童話、寓言、民間故事)、小說類(成長小說、中外名著)的書目可以展開情節交流。
比如《西游記》閱讀交流課,可以讓學生以孫悟空為線索回顧整本書的重要情節,再圍繞取經之旅的幾個代表性“困難”:成立團隊之難——收伏豬八戒、貪吃之難大鬧五莊觀、無計可施之難——三打白骨精、無力爭斗之難——智取紅孩兒等內容,說明取經路上克服困難需要有處理危機的武力、謀略、膽識,要有豐富的經驗。你認為孫悟空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具備了哪些能力,請暢談感受。
2.人物關聯模式
無論短篇故事還是長篇小說,一本書中往往有很多人物形象,各具特點,有時人物之間的關系還很復雜,可以以人物為關聯進行交流。
比如《紅樓夢》這本書,人物眾多,關系復雜。可以從四大家族成員出發梳理人物關系,然后分析人物在家族中的地位,通過相關章節(故事)了解人物,再圍繞所關注的這個人與其他人(家族內外)發生過哪些故事,加深對這個人形象特點的了解。交流某個人物時,可以通過人物關系圖入手,找出相關聯的次要人物,說說他們之間的關系,通過他們之間發生的事發表相應看法,可以談談自己對人物的感受,作者這樣寫的目的對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有何意義。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互聯網+小學整本書閱讀的實踐研究” (課題編號2020YQJK212)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