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海平
(廬江縣泥河小學,安徽 合肥 231500)
關于勞動教育,《教育大辭典》的解釋是對生產技術和勞動素養方面的培養的教育;《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認為是使學生建立正確勞動觀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的教育。我國一直非常重視勞動教育,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和社會的要求,家庭和學校更重視對孩子勞動教育的培育。但勞動教育的內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既要培養學生的現代化和信息化專業技能教育,培養與勞動有關的知識、能力、習慣等,又要以培育學生的勞動精神為主旨勞動品質,將技能訓練與價值觀培養有機結合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
我國一直很重視學生的勞動教育,中小學都能結合實際情況將教育環節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新時代的要求,中小學校勞動教育出現了以下困境:
1.勞動教育目標落實有偏差
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主要包括勞動的觀念與精神、勞動能力、勞動習慣與品質作為。然而,目前很多學校對于勞動教育大多進行勞動觀念與精神的教育,一般采用升旗、板報宣傳等形式,很少開展真正培養勞動能力、勞動習慣與品質的課程。在進行其他學科教學時也多側重于勞動觀念與精神的培育,缺少勞動實踐。同時,我們對義務教育階段勞動教育也存在一種誤區,簡單地把宣傳勞動思想和讓學生參與掃除、手工制作等認為是落實勞動教育的教學目標了,使勞動教育開始于課堂和書本上,停留在頭腦思考中,忽視學生的知識遷移、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導致學生出現與常識背道而馳、不珍惜勞動成果的行為。
2.勞動教育內容缺乏多樣性、系統性
勞動教育應該根據所需知識和學生身體發育逐漸深入,應該跨學科由淺入深進行。然而,通過調查發現,初中學生勞動實踐多以班級勞動為主,主要是環境的清潔美化等;家庭勞動主要是整理個人事物類和家庭清掃;在社區參與勞動實踐的占比較少。學生通過家庭和學校社會參與的勞動實踐主要是體力勞動,與科技的發展需要關聯度較弱,并多是重復內容,缺乏多樣性。各學校對勞動教育開展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碎片化、簡單化。隨著學生年齡增長、學習科目增多,勞動教育的內容卻一成不變,制約了初中生對于勞動的感知、領悟,缺乏系統性和挑戰性。
3.勞動教育實施路徑單一且受場地限制
目前絕大多數學校在規劃時沒有預留勞動教育的專用空間,導致開展勞動教育的場地、設施設備不完善。雖然有些學校改造了現有大棚、花壇盆栽,但仍無法滿足全體學生的勞動教育,學生們僅能淺嘗式的體驗勞動,無法真正體驗勞動帶來的快樂。還有的學校利用校外資源實施勞動教育課程,以解決勞動教育場地問題。但可供選擇的專業勞動教育基地非常少,多是種植養殖、志愿服務活動等,與科技發展關聯度較弱。
4.勞動教育評價內容局限于勞動結果
勞動教育評價應該能夠引導學生關注勞動求知努力的過程,體驗收獲與進步的感受,并總結經驗和教訓,激發勞動熱情和創造性。但從實際實施情況看,勞動教育在課程評價上仍沿用傳統課程的評價方式,輕過程重結果,評價形式單一,內容狹隘。如:某中心配有成長手冊,為了保證勞動教育評價的多方式和多主體,手冊中按照學生情況分年級設置了勞動教育記錄區,包含多個勞動評價記錄和多種勞動成果展示板塊。但在執行過程中并未按照勞動課程的進行實時填寫而是在期末統一填寫,并且學生的勞動課程表現也多為口頭評價,忽視勞動過程中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導致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求快、求果,對勞動能力較弱的學生不能起到激勵作用。
5.勞動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師資數量不足,勞動教師主體單一
教育部在相關指導意見中鼓勵職校教師、學生家長參與勞動教育,調動社會的力量擴充勞動教育師資。然而,義務教育階段勞動教育課程的教師很少由有著勞動教育技能的專任教師擔任,一般都是班主任或語文數學教師兼任。兼任教師將本職教學工作放在首位,在勞動課程上投入的精力有限,并且他們不具備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課程多停留完成規定學時、完成教學任務上,無法完成新興勞動教育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新技術發展和行業發展脫節,無法激發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影響了勞動教育的施行質量。
6.與其他四育融合淺表化,對學科滲透勞動教育的理解不透徹
據調查,教師大多反映學科教材和標準未明確勞動教育如何進行,教師很少有機會參加勞動教育培訓,缺少可借鑒的教學素材、經典案例。在將勞動教育滲透學科課程過程中很難認識到勞動教育的內涵和要求,對滲透過程及主客關系和采用方式也很難把握。教師在學科課程教授時對勞動教授滲透的內容規劃不系統,多憑主觀經驗隨意機械地植入勞動教育元素,教學內容突兀細碎,與勞動教育內容關聯不緊密,以至于學生很難將所學內容提升為勞動素養。如:數學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要素,但實施過程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的勞動教育理解比較淺顯,教師對可以滲透的哪些元素以及滲透的價值是什么沒有統一的標準,使得勞動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課堂教學是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展勞動教育基本渠道和載體。勞動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做到“融”“合”。“融”指勞動教育的深度,運用教學手段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將勞動行為內化為勞動價值觀。“合”指勞動教育的廣度,挖掘勞動教育資源,找準融合點,拓展教學內容潤物無聲。
“融入”的根本路徑:學科實踐育人。實踐教育是學習者通過有目的、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在實際情境中獲得與建構知識,培養實踐品格和職業素養,從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科實踐育人是勞動教育融入教學過程的根本路徑,是勞動教育與學科實踐育人的融合。
學科實踐是利用情境教學幫助學生內化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作為教育主體,應建構有利于勞動教育融入學科教學學習知識和熟練技能的情境。在此情境下使學生獲得感知和實踐的機會,自主建構價值體系,知識結構與勞動素養相互促進。勞動過程是中將價值觀和行為進行整合,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勞動,自發的學習勞動技能,鍛煉勞動品質。
學科實踐的基本類型包括實踐體驗類、實踐操作類和實踐創作類。教師是勞動教育的策劃者,雖然不同類型學科的實踐,教學思路不相同,但是通常遵循以下設計思路(見圖1):開展體驗類學科實踐時,應基于教材設計真實的情境激活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使他們深層次的參與其中,通過反思建構知識、生成體驗;操作類學科實踐,則要求教師結合勞動教育的要求對教材進行全面的深度解讀,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操作的知識內容和操作活動準備活動場所與勞動材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動手實踐,掌握學科的思想方法;創作類學科實踐教學時,教師要結合課程教學內容確定活動主題,設計具有一定挑戰性內容,引導學生溫習已有知識總結經驗嘗試解決問題,從而創作出具有一定創新價值的作品。

圖1 教學設計思維導圖
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科實踐,學生作為勞動教育的主體,需要遵循思路各有不同。學生通過體驗類學科實踐將抽象的知識和具體事物融合起來,調動感官、思維、情感將知識的價值內化。實現知識內化與外化的合一。操作類學科實踐是學生通過“手腦合一”具體實踐操作來解決一個真實問題。操作類學科實踐的“操作”即包含學生體力勞動過程也包含知識的運用和能力的提升。創作類學科實踐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個學科的知識,利用現有資源和方法創造性處理實踐中的問題,大都通過情況調查和方案實施等具體的實踐過程獲得有創新價值的作品,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學生在勞動過程中遵循思路如圖2所示。

圖2 學生活動思維導圖
“融入”的基本模式是課題化學科實踐。課題化學科實踐,首先提出一個實踐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展開研究和發現,通過逐層遞進的方式解決該問題。然后結合各學科特點將勞動教育因素融入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和方法分析問題,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實現學科勞育目標。依托學科中蘊含的勞動要素將勞動知識和價值觀等融入到學習過程中實現勞動教育自然滲透。例如:以小學四年級的數學課《滴水實驗》為例,設計課題化學科實踐活動,解決生活中常見的較為復雜的問題。具體過程如下:
對于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滴水的水龍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一個沒有擰緊的水龍頭一年大約浪費多少水?

表1 《滴水實驗》課題化學科實踐設計
這次學科實踐活動由學生制定實驗方案,并通過模擬動手實驗獲取數據,通過該課題化實踐不僅使學生學習了數據分析和處理的方法,還鍛煉了動手能力,培養了勞動素養和環保意識。
勞動教育融入課堂教學的策略是內容滲透和過程滲透。學科勞育的融入需要將實踐育人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著眼頂層設計將教學目標和內容以及評價與勞動教育相結合,進行學科實踐。勞動教育教學目標滲透要立足于載體課程課程標準,結合課程理念和目標挖掘與勞育目標的契合點,為專任教師指明融入勞育的方向和要點,實現綜合育人價值。通過對學科的課程標準進一步分析發現小學各學科蘊含的勞育目標,培育勞動觀念和習慣。勞育與智育的目標是學生各方面協同發展,且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小學各學科中勞動教育目標契合點見表2。

表2 小學各學科中勞動教育的目標契合點
各學科的契合點為勞動教育指明了方向,然后尋找將教學目標落實到學科教學中的落腳點。教材是基本教學資源,包含著大量的勞育因素,教師應從多元角度尋找教材中勞動教育教學的資源和素材,將其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如:在語文課《我上學了》的教學中,可以“培養愛勞動的情感;學會從班級小事做起”入手,開展整理教室的實踐活動;在數學《什么是周長》的教學中,教會學生使用測量工具,掌握測量方法,開展測量教室的教學實踐活動。通過深入學科教材挖掘落腳點,將勞動教育融入教學中。源于教材的勞動教育資源和價值取向,更易于學生接受,學科教師自身的勞育觀念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勞動觀念的形成。另外,在課堂教學時,不僅要找準切入點,而且要注重過程滲透。如果教材勞育要素不明顯,則選擇恰當的時機和方式將勞育融入其中。創設特定的情境和恰當的切入點,融入勞育要素,提升課堂教學勞育的效果。
本研究主要調查了當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在明確勞動教育的核心概念的基礎上,分析了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分析勞動教育與課堂教學在性質、目標、內容以及方式等方面的內在聯系,發現勞動教育存在融入課堂教學的可能性;在分類分析學科教學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后,找準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的融合點,提出學科實踐育人的根本融入路徑以及課題化學科實踐和項目化學科實踐兩種基本融入模式,最后根據大量課堂教學案例,探索出自然滲透、有機整合以及靈活生成的融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