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要:基于素質教育理念,教師要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生物課程教學中,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符合新課標要求,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此,混合式學習、探究性學習、翻轉課堂等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過渡到以學生為中心。文章從情境指引、深度學習、開拓創新、價值導向等方面探究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生物翻轉課堂實踐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物;翻轉課堂;新課標;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32-0093-04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新課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積極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總目標。反思傳統教學模式,其以知識灌輸為唯一方式,以知識的展示程度、傳授程度為教學的主要評判標準,忽視了對學習者“人”的關注,忽視了對學習者主觀能動性的調動,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感悟體驗為手段,以學習者的成長即核心素養的提升為目標。與此相適應,翻轉課堂等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應運而生。這就要求教師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安排,將學習的決定權、自主權還給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內的寶貴時間得到了有效利用,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與教師、同學交流、探討,共同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及感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思考。鑒于此,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不能再把學生定位為被灌輸知識的容器,而要將其定位為“人”,尊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并在快樂的體驗中獲得成長的愉悅感。其次,教師要積極轉變自身的身份,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承擔起課堂主導者的責任。事實上,翻轉課堂在具體教學層面的操作策略是靈活的、多變的。本文結合筆者的生物課程教學實踐,就此進行探究,期盼方家指正。
作為教師,要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需求,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善于激發學生作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學習積極性,相信并尊重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揮最大潛能。基于此,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相應情境,促進傳統課堂向翻轉課堂的轉變,但在課前要有針對性地布置能夠有效促進學習主動權轉移的相關問題。例如,在“遠離煙酒,拒絕毒品”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不妨提前設置“虎門銷煙”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探討鴉片對個人、家庭、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在清末,鴉片大量輸入引起白銀不斷外流,使得經濟面臨崩潰的邊緣。更為嚴重的是,鴉片的泛濫使中華民族面臨滅亡的危險。這就是“虎門銷煙”發生的歷史背景。對于教師預留的探究問題,學生積極借助書籍、網絡等搜集相關資料,適當整理后在課堂上展示。有的學生舉例子說,大量吸食鴉片會摧殘身體、荼毒心靈,有的學生以鮮活的事例說明吸毒對家庭的危害。而吸毒對社會的危害更為嚴重,容易誘發犯罪,影響社會穩定。實踐證明,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毒品的危害(從個人、家庭和社會等不同角度)有了更明晰的認識。當然,教師要鼓勵每個學生都以學習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展示、提問、質疑、討論和概括等環節中,讓學生多體驗,多感悟。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學生產生的積極情感,教師要多鼓勵,對于學生的負面情緒則要進行相應的正向引導。這樣,學生才會通過積極參與收獲知識,促進思維發展。而作為教師,其要主動適應從課堂的主導者變成學生學習的協助者、學生體驗感悟的促進者的角色轉換,以此讓學生實現自主交換意見,自由交流情感。
這樣的情境引入不是知識的羅列,不是探究的結論化,而是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從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模式中走出來,讓學生從書本中走出來,走向生活,走向世界,讓學生從課堂走出來,在實踐探究中尋找答案,讓學生從標準答案中突圍而出,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同時,在師生雙邊和多邊的互動中,學生和教師逐漸完成角色轉變,學生在體驗感悟中不斷收獲知識和能力,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課堂教學因此得以深入開展。另外,通過多向互動和探討,學生能深刻認識到毒品對個人、家庭的危害,了解到毒品對于社會進步和國家經濟發展的危害。
可見,以情境指引開展課堂教學的方式,既符合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也能達成教育根本任務———立德樹人。
智能時代帶來了新的挑戰,部分傳統職業已面臨被逐步替代的危機,甚至有人認為教師和教學也可能被替代。如果教師只是知識的傳授者的話,智能技術完全能夠勝任、替代。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思考如下問題:教師不可替代的理由是什么?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教育工作者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教學不應只是知識的灌輸,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教學本身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塑造其健全的人格。教育也只是一種手段,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體驗、感悟有所收獲、實現成長,并逐步形成終身發展所必備的核心素養,這才是教學的根本任務。基于新課標的課堂教學要以學習者為中心,重視學習者的深度體驗感悟,并以學習者的體驗感悟作為衡量課堂教學質量的標準,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傳統課堂教學重視知識體系的構建、知識的記憶,并通過反復的訓練來完成教學目標,這種教學模式容易導致課堂氛圍沉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利于教書育人目標的實現。而現代課堂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創新教學內容等手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基于此,筆者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應是一般的自學,不應是基于人類已有認知的簡單重復,而是對知識的深度加工,是對原有認知的拓展、顛覆。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對學生的引導和幫助作用,積極設計突破學生認知的、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例如,在“遠離煙酒,拒絕毒品”這節課的教學中,筆者提前布置如下問題:了解、調查新中國禁毒史的四大里程碑,了解各個時期我國禁毒工作的鮮明特色,了解我國禁毒斗爭的發展沿革,了解我國厲行禁毒的一貫立場和主張。為避免調查流于形式和表面,促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層層深入,促使其在原有認知上有新的突破,筆者協助學生編制了四大里程碑的簡要年譜,通過比較,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不同階段的工作重點,理解其中的變化和聯系,體會變化背后的原因。通過良性互動和思維引導,學生不僅對毒品的危害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還對新中國的禁毒工作形成了新認識。這種基于教材且高于教材內容的創新挑戰性學習主題的創設,既可深化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又可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從而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學習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礎。
又如,在教學“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彩泥制作細胞模型,根據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最大程度還原細胞的結構。在制作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從功能的角度出發,認為細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質進出,應越薄也好,細胞質內是遺傳物質,認為濃度應高些。有的學生從顏色角度出發,認為葉綠體是綠色的,就用綠色的彩泥制作。有的學生從網上查閱相應的資料得知,細胞核的染色體是紫色的,細胞質是無色的,所以用紫色彩泥制作細胞核,用最接近無色的白色彩泥制作細胞質。有的小組從形狀、成分的角度出發,認為細胞質以水為主,是流動的,所以制作時體現流動的特點。有的學生認為細胞的結構高度適應環境,是進化的產物,成熟的紅細胞為了有足夠空間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沒有細胞核和其他結構,非常奇妙,所以選擇的顏色也很有個性。在展示評比的過程中,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介紹制作原理及其過程。不難發現,學習者的參與積極性非常高,這種方式能讓學生在完成挑戰任務的同時,提升自己的能力。
可見,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為載體,積極調動學生思維、情感的協同參與,力求教學過程的直觀化、多樣化和深入化,課堂體驗的多元化、拓展化。以此為基礎,教師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掌握學科核心知識,形成優秀的學習品質以及正確的價值觀。這其中,教師的啟發、引領、指導等作用不可忽視,這樣才能形成層層合力,才能提升效果,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
教育事業事關千秋萬代,關乎千家萬戶,對于人才培養、國家發展、人類進步意義重大。但傳統教學模式或功利性強,或流于形式,忽視了教書育人的根本目標,與教育初心漸行漸遠,甚至背道而馳。因此,回歸教育的本真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回歸教育本真就要立足于課堂主陣地,并結合學科特點,以人為本,開拓創新。生物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生物學科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培養學生的重要載體。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受多種因素限制,部分教學內容缺乏相應的探究素材,這就需要教師發揮開拓創新精神,以育人為目的,把部分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變成探究活動,或結合生物科學史,充分發掘教學內容背后的生物發展史或歷史背景,以此創設良好的科學探究氛圍。例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課程資源,以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歷史為背景,以學生的原有認知為基礎,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還原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并驗證光合作用。對于這一探究主題,學生通過回憶學過的生態系統的知識猜測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并產生了氧氣,同時也產生了有機物,同時根據生活經驗知道有機物主要是淀粉,再根據種植經驗知道植物需要水和光,由此推導出光合作用的化學反應式。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認知差異作為進一步探究的切入點,以此來拓展課堂的容量和深度,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事實上,如何通過觀察、實驗來驗證猜測,是本課的難點。因為學生的方法各不相同,這就需要教師的適當點撥,如采用控制變量的方法鑒定氧氣、淀粉。有了教師的點撥,學生很快找到探究的方向:以只加水的辦法觀察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水,將植物置于透明的密閉空間內觀察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通過檢測葉片是否有新淀粉來驗證光合作用是否產生有機物,等等。然后教師展示科學家海爾蒙特和普里斯特利在發現光合作用過程中所做的相同的實驗以及具體數據。這樣的教學形式既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又讓學生形成了嚴謹的科學探究態度。
又如,在“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課教學中,“消化”的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對此,筆者創設了相應的實驗情境,即讓學生做“喝喝水、吃吃饅頭”的小實驗(水和饅頭課前已準備好,每個學生一份),讓學生尋找喝水、咀嚼饅頭過程中身體的感覺。在實驗中,學生驚奇地發現,對于喝水,身體幾乎沒有感覺,快速咀嚼饅頭也幾乎沒有感覺,但如果細嚼饅頭,竟然產生甜的感覺。那么,人在喝水的時候為什么沒有感覺,難道水不需要消化嗎?快嚼饅頭也省略了消化的過程嗎?在細嚼饅頭時,淀粉變成其他物質了嗎?這是消化的過程嗎?什么是消化?食物都需要消化嗎?學生眾多的疑問為課堂教學的深入開展奠定了基礎。利用想象力創設情境也是生物教學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在“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展示了一個動畫視頻:火熱的地球大汗淋漓,旁邊有一個冰箱在給地球降溫。對此,學生議論紛紛:地球怎么會大汗淋漓呢?是溫室效應嗎?難道是二氧化碳排放太多的緣故?我們用冰箱、空調降溫是形成地球臭氧層空洞的直接原因嗎?如果這種降溫方式不科學,怎樣的降溫方式才不會對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呢?基于學生的疑問,教師引導學生開展環境保護方面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為課堂教學的高效化進行奠定了基礎。
可見,作為生物課程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其要以學科特點為基礎,結合學生的認知充分挖掘課程的教學素材,以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和促進學生長遠發展為目標,還原生物學教育的本質,在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實現平衡,讓教育回歸本真。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僅僅為讓學生獲得相關的知識、技能,還指向了與之相關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核心素養。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學校教育主陣地的課堂教學,也要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目標。如何讓核心素養在課堂落地生根?著眼點在哪兒?這就需要教師突破本門課程的局限,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見解、困惑,使之成為學生體驗感悟的起始點。例如,在“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一課學習中,如何區分消費者和分解者?蚯蚓、屎殼郎、禿鷲是否屬于分解者?一種生物的微觀內部世界是否可以構成一個生態系統?天空、北極是否是生態系統?學生的這些困惑無疑是他們成長的起點。同時,教師也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實踐,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如實驗室、學校圖書館、多媒體教室、運動場等,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將學生學習的主陣地適時引向生活大課堂。同時,學科教學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宗旨,即以學科教學為抓手,處處滲透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遠離煙酒,拒絕毒品”之前,筆者布置了如下任務:尋找青少年染上毒品的相關案例,然后到課堂上分享。學生接到預習任務后,有的到圖書館查資料,有的借助網絡下載素材,準備得非常充分。在課堂教學中,有的學生講述某人因為盲目好奇、尋求刺激而沾染上毒品無法自拔的案例,有的學生講述了某人因受人教唆、引誘,染上毒品毀掉人生的案例,有的學生講述了某人受家庭、社會的不良影響吸毒的案例。在查找資料、分享案例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調查對象與學生年齡相仿,容易引起學生的共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毒品危害的認識,從而使其形成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健康生活意識。在交流的過程中,為了獲得同學的認同感,有的學生采用科學的探究方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實現了信息的有效傳遞。很顯然,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理性思維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健康、茁壯成長。
需要注意的是,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探討內容的價值導向。例如,在教學“虎門銷煙”這一主題時,教師要補充人們對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尊敬,補充在新中國禁毒史上涌現出的英雄事跡,從而讓學生在豐富的體驗中重建知識體系,積淀情感,形成核心素養,從而實現教書育人的真正目標。
綜上所述,實踐和探索翻轉課堂,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事實上,教學的價值和意義一直都是培養人。那么,怎樣通過知識教學,通過各種科學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是課堂教學乃至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認真思考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李響.翻轉課堂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2]劉鵬.翻轉課堂創生智慧———淺談初中生物翻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吉林教育,2016(10).
[3]盧德舅.談翻轉課堂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7(02).
[4]王盈盈.基于電子書包的初中生物“翻轉課堂”的初探———記一堂生物復習課的思考與啟發[J].中學生物學,2016(09).
[5]王加傳.翻轉課堂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成才之路,2020(28).
Exploration of Practice of Flipped Biology Classroom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Wang Jian
(Shitangwan Middle School,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Wuxi 214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with the goal of improving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In biology teach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has not m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can not fully 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For this reason, new classroom teaching modes such as blended learning, inquiry learning and flipped classroom emerged as the times require. The new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has changed from teacher centered to student-centered.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ractice strategies of flipped biology classroom in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rom the aspects of situational guidance, in-depth learning, pioneering and innovation, value orientation, etc.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biology;flipped classroom; new curriculumstandard;sit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