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玉杰

幼小銜接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解決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對于促進幼兒的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銜接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從幼小銜接數學教學的整體認知、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方面入手,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幫助幼兒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筆者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通過對幾名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師的訪談,對如何提高幼小數學教學銜接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以供參考。
筆者的第一個訪談對象是L教師,訪談方式是面對面。以下是訪談記錄。
問:“您所在的學校對幼小數學教學銜接的重視程度如何?”
答:“不是特別重視。”
問:“學校會不會針對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針對新入學的小學生開展相關的幼小數學教學銜接活動呢?”
答:“對于剛剛進入小學的一年級新生,學校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讓他們意識到校園規則的重要性,讓他們知道幼兒園和小學是不同的。在課堂上,一年級的數學教師對學生強調最多的是課堂紀律,在教學中很少開展幼小數學銜接教學。”
幼兒進入小學是邁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面臨著師生關系的變化、教學方法的變化、學習環境的變化、學習形式的變化以及社會要求的提高等。小學教師應重視幼小銜接教育,幫助幼兒順利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但是,有的一年級數學教師不重視幼小銜接數學教育,一味要求幼兒遵守學校紀律和數學課堂上的規則。這雖然能讓幼兒增強規則意識,但也容易讓幼兒喪失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學校應關注幼兒入學后的心理發展特征和行為特征,為幼小銜接的數學課堂提供必要的支持。如學校可以加強與幼兒園之間的聯系,讓幼兒園大班的幼兒走進小學校園,親身體驗一年級的數學課堂,為將來適應小學數學學習做好準備。學校還可以組織一年級幼兒進行趣味數學競賽活動,通過活動讓幼兒發現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等。
數學教師應增加對幼小銜接重要性的認識。剛入學的幼兒容易出現各種心理上的不適應,如缺乏安全感、不合群、焦慮等。教師在進行幼小銜接數學教學時,除了要做好學科知識的自然過渡,還要關注幼兒的情緒 和心理變化。同時,數學教師還應加強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協作,主動向家長了解幼兒的性格特點、學習興趣,以增進對幼兒的了解,有效幫助幼兒度過開學適應期。
筆者的第二個訪談對象是M教師,訪談方式是面對面。以下是訪談記錄。
問:“在一年級幼小數學教學銜接的關鍵階段,您最注重的三維教學目標是什么?”
答:“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會跟隨國家教育改革的步伐,在幼小數學銜接的課堂上按照課標規定的三維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計劃。但是有的教師受家長對數學教學內容和目標期待的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偏重幼兒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忽略了對幼兒的數學情感和學習態度的培養。”
在幼小銜接的數學課堂中,有的教師為了打造讓家長滿意的課堂,將知識和能力作為教學中的首要目標,忽略了對幼兒的數學情感和學習態度的培養。教學目標的偏差,對課堂教學效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甚至會讓幼兒誤以為學習數學知識就是為了能考個好成績讓家長和教師滿意。
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了解一年級學生與學前階段幼兒在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方面的差異,制定更適宜的幼小銜接數學教學目標,在教學中做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體協調,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從而提高幼小銜接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認識人民幣”一課,筆者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數學知識的銜接:能夠認識生活中的人民幣→體會人民幣的作用→能掌握元、角、分之間的運算進率→初步學會購物,在購物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提高幼兒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語言能力的銜接:能夠在購物活動中有條理地組織和表達人民幣的用途,能夠正確地計算出購物活動中人民幣的總和與找零→理解生活中的購物情境,能將數學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能在生活情境中尋找數學知識。
原有知識經驗的銜接:能夠在創設的生活化情境中,通過 角色扮演不同的角色,搜索原有的生活經驗,積累購物經驗, 掌握不同人民幣面值之間的換算關系。
筆者的第三個訪談對象是Z教師,訪談方式是面對面。以下是訪談記錄。
問:“您在幼小數學教學內容的銜接上存在什么問題?”
答:“在一年級數學教學實踐中,我感覺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一年級的科目知識中有很多都是幼兒園大班教師教過的,幼兒覺得這些知識自己已經學會了,沒必要再學習了,從而喪失對數學知識學習的動力,甚至產生厭學心理。”
問:“針對這一問題,您有什么好的建議?”
答:“希望有關行政管理部門規范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糾正幼兒園小學化現象,從根源上解決這個問題。”
數學教師要對新課標進行研讀,找出幼兒園和小學在教學內容上的差異,設計故事化、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學內容。這些教學內容既要與幼兒園大班的數學內容有所區別,又有所延續,能喚醒幼兒的生活經驗,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學習 興趣。
以“認識人民幣”課程為例。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讓大班幼兒初步認識了人民幣,沒有讓幼兒體驗用真實人民幣購物。在小學的教學活動中,數學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生活化的購物情境,讓幼兒通過演繹具體的角色,體驗用人民幣購物的真實情境,從而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在幼兒園大班教學中,教師會采用游戲化的教學方式,以實現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在幼小銜接階段的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更多采用的是講授法、練習法和演示法等。
筆者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發現D教師正在一年級課堂上進行“20以內的加法”課堂教學,教學片段如下。
D教師在ppt上為學生展示了12名參加校足球隊的同學,接著又出示另外2名同學的圖片,接著說出該圖片的意思,原來參加足球運動隊的同學有12名,現在又有2名同學想要加入,請問現在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加入了學校的足球運動隊?首先,D教師讓學生思考了2分鐘。其次,D教師讓舉手的學生回答問題,并讓另一名學生將算式“12+2=14”寫到了黑板上。最后,在學生分享的基礎上,D教師向學生說明了這樣列算式的原因,并告知學生在列算式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緊接著讓學生對20以內的加減法進行反復練習。在該幼小銜接的數學課堂上,D教師主要采用了講授法和練習法。
課后,D教師成為筆者的第四名訪談對象,以下是訪談實錄的內容。
問:“您的課堂采用的是講授法,您為什么不采用一些游戲化或者活動式的教學方式呢?”
答:“游戲化的教學方法對進入一年級的幼兒來說是比較幼稚的,而且采用游戲或者活動的方式會浪費大量的時間,課堂秩序會陷入混亂之中,不受教師的控制。一堂課只有40分 鐘,運用游戲化的教學方法會使得本節課的內容無法在規定時間內講完。”
D教師的幼小銜接數學課堂運用了傳統的數學知識的教學方法,且與幼兒園大班的教學方法沒有銜接和聯系。這兩種教學方法之間是脫節的,導致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不高。
一年級數學教師應加強與幼兒園教師之間的教學交流,建立幼小互相觀摩學習的長效機制,共同探討幼小有效銜接的數學教學方法,從而幫助幼兒盡快適應小學的數學學習。
以上文提到的“20以內的加法”課程為例,小學教師可以采用游戲化的教學方法,讓幼兒在課堂上動起來。如教師可以提前設計一個“足球俱樂部”的牌子放在講臺,然后讓12名幼兒加入足球俱樂部,并讓他們站成一排,做一些簡單的足球盤帶動作。這時,有另外2名幼兒也想加入足球俱樂部,教師就可以對全班提問,讓幼兒調動自己的經驗算一算現在“足球俱樂部”一共有多少人。教師通過這種生活化、趣味化、故事化、游戲化的教學方式,讓幼兒充分參與其中,有利于提高幼兒學習小學數學知識的積極性,也體現了幼兒在幼小數學銜接教學中的主 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