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順妹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課部 湖北 黃岡 438000)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三全育人”理念的孕育和運用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描繪了新藍圖,提出了新命題,指明了新方向。高職數學教學,理應與“三全育人”理念有機融合,開創新時代高職數學教學的新局面。
高等數學,作為大多數高職理工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必修課程,鍛煉了大學生的理性思維,夯實了人才培養基礎,是大多數理工類專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因此,努力實現“三全育人”與高職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這既是新時代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的客觀需要,也是高職數學課程建設時代化的必由之路。
1.1 “教書育人”的“全員”理應包含高職數學教師。在傳統觀念里,高職數學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育人”功能被嚴重輕視和低估,高職數學教師被固化為“理性的”“刻板的”“純粹的”教書先生,他們被認為“在高職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和培育方面力量偏弱、作用不大、效果不佳”。“三全育人”理念的發展和成熟,為高職數學教師在“教師思政”方面的地位和功能標注了新定位。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能否落到實處,教師是關鍵[2]。在“三全育人”視閾下,教師不僅成為了“教書”的“主導”,更應該成為“育人”的“主導”,基于此,無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還是專業必修課、選修課、通識課的教師群體,都應該搶占輿論“制高點”,弘揚時代主旋律,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員,高職數學教師應該在“教師思政”中占有一席之地,并發揮積極作用,為培養有遠大理想、有扎實本領、有時代擔當的“歷史接棒人”貢獻自己的力量。
1.2 “思想引領”的“全程”必然涵蓋高職數學課堂。高等數學作為一門經典、嚴謹而不失趣味性的課程,其理性思維、邏輯思維、求真思維詮釋了數字、圖形、符號、空間等獨特的魅力。自古以來,無數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社會學家等都在“數學的海洋里汲取了豐富的養分,獲得了人生自信,可以說,高等數學知識的傳播和弘揚,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在高等數學知識體系中,不僅包含了自然科學文化知識,而且包含了極富生機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基因”,“極限值、單調性、微積分、拐點”等概念和原理,為我們揭示了數理、圖形等的規律性,也教會了我們看待問題、融入社會、規劃人生的基本態度和方法。在新時代背景下,根據高職大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在數學知識的教學目標體系中,知識性的要求可能略低于本科院校,但從“育人”方面來看,高職數學課堂更應該在“思想引領”方面下足功夫,以“數學思維”給人以全新的視角,以“解題”助“解惑”,以“析圖”助“釋疑”,啟迪人生,讓高數課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中綻放光彩。
1.3 “培根鑄魂”的“全方位”應當融入高職數學實踐。在“三全育人”理念中,“全方位”指高校開展育人工作的各種維度[3]。通俗地講,“全方位”即是高校在進行教育實踐中,通過課堂教學、文化熏陶、實踐探索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的顯性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以達到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數學是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可以在理論學習中感悟數學奧秘、探索數學真理,同時,也可以在實踐探索中感悟人生、思考社會。在高職數學教學過程中,源自于、貼近于實踐的應用題解答環節最能“用數據說明問題”,也最容易“用圖像解釋原理”;特別是在大學生數學建模培訓、競賽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數據、構建模型、拓展實踐等方式,可以將“厲行節約”理念、“環境保護”意識、“艱苦奮斗”精神等巧妙地融入其中,引導高職大學生們透過數據看問題,透過圖像看現象,以幫助高職大學生們樹立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價值觀念和價值選擇。
通過育人方式的創新,在思政教育機制上不斷優化,才能達到三全育人的目的[4]。“三全育人”理念下組織、實施高職數學教學,必須創新育人載體和方式,讓“思政元素”在高職數學課堂“活”起來,需要注意的是,在高職數學教學中發揮好“課程思政”的功能,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以確保教學秩序井然,課堂氛圍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2.1 理論性與實踐性統一的原則。高職數學本身就是一門理論性、邏輯性、實踐性極強的課程,那么,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職數學教學要遵循的首要原則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既要重視理性思維、數學思維、邏輯思維的培育,又要立足于新時代人才培養、服務于國家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實際。在理論知識的講授中,彰顯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實踐活動的組織中,釋放實踐育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例如,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對電影院、餐飲店、旅游景區等公共場所,充分考慮“統籌疫情防控工作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運用數學思維,測算在不同時段內該場所最大人員承載量,剖析理論問題,聚焦時政熱點,巧妙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嵌入課堂,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功效。因此,妥善處理好“高大上”的理論與“接地氣”的實踐的關系,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統一,這是“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職數學教學過程中必須精準把握的原則。
2.2 知識性與直觀性融合的原則。高職數學知識的表現形式一般為概念、定理、性質、實踐應用等,它們是經過深入研究、嚴密推理、歸納總結出來的數學知識的集合和總和。一些學生在高職數學課堂中片面重視記住、運用這些結論,但對這些知識性結論的演算過程、演繹過程一知半解,這不符合知識性與直觀性融合的原則。在這種矛盾下,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職數學教學堅持知識性和直觀性融合,顯得非常必要,也特別緊迫。譬如,在“函數單調性”這一知識講解時,通過數理推算、函數模型、過程分析等,呈現“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存量確診病例由快速增長,到緩慢增長,再到負增長,直至清零”的過程演繹,讓學生既掌握了函數單調性的知識,更理解了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正確、有力領導下,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取得了新冠疫情防控的總體戰、阻擊戰、人民戰、殲滅戰的決定性成果。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進行高職數學教學,讓知識性和直觀性相得益彰,讓高職數學閃爍著“四個自信”的光芒,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
2.3 專業性與人文性協調的原則。“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職數學教學還必須遵循專業性與人文性協調的基本原則。高職數學是服務于專業教育的一門課程,它是專業前端的知識預備,是不可或缺的。在實踐中,高職數學教學的組織、實施必須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相適應,與“文化強國”戰略相適應,這是高職數學的生命力、發展力所在。數學文化是指數學的思想、方法、精神、觀點、語言及其形成和發展[5]。在課程教學中,激活高職數學中的“文化符號”“文化基因”,通過創設人文情境,在課程導入、小組討論、互動探究等環節中,凸顯數學的服務專業的特性和人文氣息的指向性,以文化浸潤、文化熏陶夯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石。比較常見的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詩詞、成語等為引子,例如“買櫝還珠”中的“盈虧問題”,設置數學應用問題,讓學生在破題、解題中感受文化的力量,感悟人文的氣息,促進高職數學教學過程中專業知識講授與文化熏陶同向同行。
“三全育人”理念對高職數學教學的路徑選擇有重要指導意義,高職院校應直面新時代,直面新目標,直面新挑戰,用好“課程思政”這把“金鑰匙”,讓高職數學教學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
3.1 高職數學教師要提好“課程思政”的“綱”,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職數學教師應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育有遠大理想、有扎實本領、有責任擔當的“歷史接棒人”,持續擦亮“紅色”底蘊,爭取人人成為課程思政的行家里手。因此,高職數學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樹立“德藝雙馨”的師者形象;二是全面提升自身人文素養,構建“文理兼修”的學者風范;三是全面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形成“終身學習”的教風學風。
3.2 高職數學課堂要挈好課程思政的“領”,發揮“紅色基因”的精神力量。課堂教學是傳播知識、傳承文化的關鍵環節。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進行高職數學教學,特別是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反思過程中,將紅色基因融入課堂教學,培育走在時代前列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設定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時,引導學生弘揚“愛國奮斗”精神,為成長為“強國一代”不懈努力;在教學方法選擇時,采用小組討論法、情景模擬法等,引導學生傳承抗疫抗洪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在教學反思階段,引導學生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為實現個人全面進步、社會可持續發展凝神聚力。
3.3 高職數學實踐要把好課程思政的“脈”,開展“潤物無聲”的延伸活動。高職數學最終歸宿和落腳點在于解決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將“三全育人”理念更好地運用到高職數學教學,開展形式多樣、針對性強的課外延伸活動很有必要。實施好高職數學實踐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嘗試和努力:一是建設文化素質拓展社團,大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諸如,創建數學建模協會、數理推論協會等;二是開展數學沙龍活動,發揮實踐育人的優勢,以重大節日、紀念日為契機,開展沙龍活動、專題研討等;三是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學方式,打造“翻轉課堂”“信息化課堂”等,提升學生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的主動性。
習總書記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人才培養的根本問題”[6]。高職數學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在實現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必須精準把握“三全育人”理念,不斷優化、創新高職數學教學的路徑方法,實現各要素協同聯動,各環節良性互動,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實現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