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東
(泊頭市教師發展中心 河北 泊頭 062150)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注重向學生灌輸知識,忽視學生個體發展,導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自主學習意識。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現在的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進行正確的引導,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提出問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從而獲取知識,提高綜合能力。
一個人心理素質的強弱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學生在校園內的學習與生活狀態會為未來社會發展奠定基礎,所以教師不僅需要教給學生文化知識,也需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需要營造愉悅寬松的氛圍。比如,在小學四年級上冊中,其中一章是“公頃和平方千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問,如公頃是多大,生活中什么時候能用到公頃單位,公頃是怎么測量的等,教師對學生錯誤的答案不應批評與否定,而應耐心聽完學生的意見和觀點,然后采取啟發、循序漸進的講解等方式,幫助學生找出出現錯誤的原因,予以糾正,使學生學會并掌握。對于學生從各個角度提出的不同問題,教師應善于對問題進行分類總結。此外,教師應學會傾聽,對于學生與眾不同的意見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愛護學生的好奇心,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再單一的以講授為主,應由教師主導轉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采取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如以翻轉課堂的方式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比如,在學習“可能性”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在箱子里放入白球、藍球、紅球各若干個,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讓學生摸球并記錄摸到各顏色球的次數,小組交流討論后可能會提出以下問題:“為什么摸到每個球的次數不同”“哪個球總被摸到”“下一個球可能是什么顏色”等。隨著學生對球的數量和摸到的次數之間的關系進行多次嘗試和探究后,逐一解答開始所提出的問題,之后再由教師對學生的提問和解答進行概括總結。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使學生高效率高質量的掌握這一部分內容,順利實現學習目標,還極大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提升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特別強,對所有事物都充滿了好奇,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質疑,而且還應耐心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這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在學習“時分秒”這一部分內容時,先給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一些日常行為,如眨眼、跳起再落下、等紅綠燈等,學生做出相應動作并進行提問,完成這些行為分別需要多長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然后自由討論片刻后,教師拿出鐘表向學生進行展示,哪個是分針,哪個是時針,以及小時、分、秒之間是怎么互相換算的。通過這樣問題意識的培養來激發學生主動積極的思考,讓學生學會看懂時鐘并掌握時間單位的概念,以及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滿足學生求知欲的同時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樹立問題意識后,教師對每一個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要認真回答,不能敷衍了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再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進行分析,開展經常性的教學反思,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備課時,教師要對學生在課堂中可能提出的問題進行預設,然后一一做好預案,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圓滿回復學生提出的問題。還要在備課時琢磨如何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不斷提出一些質量較高的提問。教學環節結束后,或課堂結束的時候,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進行整理與回顧,使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所學習的內容。比如,在學習“圖形的運動”時,在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判斷一個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后,學生會提出像蝴蝶、蜻蜓、樹葉都是有一條對稱軸,而正方形、長方形、菱形有多條對稱軸,這樣的提問往往會激發學生深入的學習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