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梅
(廣東省惠州市第八中學 廣東 惠州 516000)
高中時期是學生成長的黃金時期,也是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行養成的主要階段。教師在此時期應當結合自身教學經驗以及更多班主任,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案例設計有效教學內容,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并且提高自身的道德思想水準,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1 主動合作的積極性不強。在實際的高中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是產生機械化學習的現狀。而且將主要的學習都局限到了個體中,很少與他人進行交流和思考,這對學生的全面成長造成了沖突。因為德育內容包括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以及合作的精神,才能促使學生能夠成為團隊中的一員,進而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但是根據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在高中時期的學習過程中除了在必要時跟教師反映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也幾乎從不和教師交流和反映自己在生活和在被德育管理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不方便教師調整自己的策略,進而造成師生之間存在隔閡現象的出現。這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樣也無法幫助學生強化自身的綜合素養,所以這都需要引起教師的重視,給予學生引導過后,幫助學生強化道德思想水準。
例如:在高中時期教師及學生德育管理過程中,教師在詢問學生問題時,學生卻并不作聲,或者在私底下將問題反饋給教師,而且大部分問題是針對同學之間所產生的小矛盾,而又礙于自尊心和班級規則,不愿挑明,而且在合作活動中也很少和其他同學進行合作甚至不出力,這就使班級中隱隱出現了班風不正,合作意識不強,學習意識淡漠的現象出現。所以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總是發現個別學生在學習中總是出現厭學,拒學的現象。
1.2 缺乏愛國及愛家的意識。紅色基因的傳承在近些年來也列入到了道德教育中,國家教育部希望學生在成長的時期,能正確認識國家與家庭之間的關系。而且希望學生能夠養成愛國和愛家的意識,促使學生明白自己為了哪些目的而學習,但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根據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學習只是提高成績,上一所好大學,找到一個好工作,最后實現人生理想抱負。顯然,這與學習的初衷不符,筆者認為,學習既是為自己負責,又是為家庭負責,更是為國家負責的一種表現。只有少年強,才能使中國強,實現復興民族夢。教師在實際的德育管理中,雖然能滲透紅色教育,但是學生只是將其當成了跌宕起伏的故事,這并不利于學生的發展。而且學生在愛國實踐活動中,雖然表現自己很愛國,但是教師在詢問活動內容的內涵時,大多數學生卻答不上來一二。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走向軍事博物館,帶領學生了解軍事武器,并且趁機向其滲透紅色元素的過程中,學生能通過二戰時期武器的對比,了解到我國抗戰的來之不易,但教師在向學生敘述中國死亡人數戰損比的過程中,卻觀察到大多數學生神情并沒有太多明顯的變化,仿佛這只是一串冰冷的數字。教師采用情境的還原、影視資料的觀看,才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建立了正確的態度,這也明顯指出學生在紅色基因傳承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1.3 人文素養感知能力不足。當前高中教育中,由于學習科目的增多,學習壓力的增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淪為了麻木的學習機器。隨著近些年來,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人們也希望中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培養。在人們的強烈要求下,人文素養的培養規劃到了德育教育中,期望學生能通過人文素養的提升,了解到學習知識的意義,并且感受到我國文化的偉大之處,進而幫助學生建立民族文化自信,避免崇洋媚外的現象發生。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認為一些地理知識和歷史知識,只是能強化自己學習素養的內容,很少對其中的人文知識展開探究,這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教師雖然能下意識的在德育管理中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但是在實際的德育管理中,學生總是認為我國文化固然優秀,但是卻不知道優秀在哪些地方。
例如:班主任在開展我國優秀文化主題演講的過程中,公然學習其他科目,教師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中,同時也發現了學生對其內容并不感興趣,同時對于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以及管理的內容,無法在腦海中與生活建立聯系。這不利于學生增強在日常生活中對知識的感知。同時也對學生在學習中的意識造成了打擊。就算經過教師的正確管理,大多數學生也會因為無法明確提升自身道德思想水準的目標,而放棄對人文素養的了解,進而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1 立德樹人的含義。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旨在培養有品德的人才,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以及生活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使其能夠通過道德思想水準的提升,改變自己的日常道德行為,并且形成習慣,引導其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自信心。而樹人則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各種各樣的教育來達到塑造人,改變人和發展人的教育目的。
2.2 班主任工作中立德樹人的意義。高中班主任在教育過程中滲透立德樹人的理念,首先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道德思想,使學生在高中生活中感受到德育知識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端正自身學習心態的同時,也讓學生明白自己是為了什么而努力學習。這就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忘初衷,以報效祖國為準,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幫助他人,共同前進。
3.1 開放性原則。在立德樹人理念融入到高中教育的初期,教師根據觀察發現,雖然立德樹人理念初步滲透,但是過于局限。比如班主任雖然會開展相應的德育普及課堂,提高學生的道德思想水準,但是學生在課堂學習過后,卻很少再去主動探究德育知識,這就無法令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德育元素,吸收德育教育的優點,完善到自身的思維發展中。這就與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目的背道而馳。教師應當保持著開放性原則,拓展學生探究德育知識元素的途徑,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德育元素,也能在德育學習中感悟到新生活,促使兩者之間相輔相成,提高教學效益。
3.2 針對性原則。個別高中班主任認識到德育課堂,并不是學生探求德育元素的唯一途徑,所以采用多種形式化構建德育課堂,引導學生在課堂和學習過程中感知德育元素。雖然多種形式能豐富學生探求德育元素的體驗,但是學生的學習德育意識不足,在探求過后,只能受其淺層影響不能自主深析其含義,這也導致了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產生了本末倒置的現象。所以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生活特點,思維特點以及德育基礎水平,分別將理念和教育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基礎德育培養中,從而使其理念的滲透更具有針對性和目標性。
3.3 動態化原則。新時期學生學習思維活躍,所以無論在哪種學科的課堂學習過程中,都渴望聽到聲音,看到畫面,豐富感官。但是由于教師對德育教育的錯誤認知,也由于當前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滲透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盡管教師在班主任工作中滲透了德育教育,但是無法使其達到所預期的目標。教師在滲透立德樹人理念開展德育教育過程中,應當秉持著動態化原則,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使學生愿意配合班主任的工作,達到提升自身德育水平的教學目標。
4.1 率先垂范,以身作則。高中班主任是學生最為密切的聯系人之一,也是學生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可以說,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能產生至關的影響。所以教師在高中教育過程中,如果要有效滲透立德樹人理念,并且在開展德育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德育學習意識,那么教師應當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先做好教師再教好學生。使學生也能在學習過程中先理解教師再改變自己。班主任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將德育理念滲透到高中教育工作中時。教師可以從生活方面和學習方面兩方面影響學生。[1]例如:教師觀察到個別學生在高中學習過程中行為拖沓,對于任務完成不及時,而且總是各自為戰,不主動幫助他人,從而形成了紀律散亂的現象。教師針對此現象,先是發揮了以身作則的作用,在去完成某項任務時,先是與學生溝通,告訴學生班主任要去做一件什么樣的事情,大概在什么時間回來,然后教師完成任務,在規定的時間回來后,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事情的經過,并且在事情的發展中,多個教師們是怎樣通過合作來提高教學效果。這就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及時完成任務,并且主動幫助他人,以此也來反饋自己的學習,從而完成了在教育中滲透立德樹人理念的目標。
4.2 密切溝通,細致觀察。高中時期,學生學習科目增多,學習壓力逐漸增大,再加上學生心理發展的原因,所以很少與班主任進行溝通和交流,而班主任認為學生不向自己反映問題,那么就說明學生的問題不多。所以教師經常開展文化理論工作,對于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則沒有投入太多精力。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淪為學習的機器。學生雖然努力學習,但不知學習的目的,也不能提高學生的道德思想水準。所以,教師在滲透立德樹人理念時,應當避免形式化,多與學生密切溝通,并且細致觀察學生,了解學生,以此才能秉持著針對性原則開展德育教育。[2]例如:筆者在從事班主任工作教育中,遇到了一名學生。此名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很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時會不知所措,認為學習知識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文化成績,只要文化成績夠高,那么自己的學習目的就可以達標。教師針對此學生,先與其進行了密切談話,了解到了此種思想是家長灌輸給學生的。于是,班主任開始觀察幾年學生,在此名學生學習過程中,開始引導學生,讓其明白提高成績固然沒錯,但是提高成績的目標是跨入是為了跨入好大學,跨入大學的目標,又是為了成為真正的人才,人才往往而又德才兼備。這就讓學生重新認識到了德育學習的目的。于是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愿意通過教師的建議來提升自身的道德思想水準。
4.3 營造氛圍,突出價值。教師在滲透立德樹人理念到高中班主任教育工作室時,發現學生對立德樹人理念以及德育教育擁有錯誤認知。個別學生認為自己現在的學習壓力已經夠大,如果再融入德育教育,那么自己學習擔子會更重。所以參與德育教育的積極性并不大,而教師在滲透德育理念時,可以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信息化教學,借助信息化教學開展德育教育的微課教學,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吸收德育知識,并且能聽到聲音,看到畫面,豐富感官,使其愿意參與到德育學習過程中,增強自身的道德綜合素養。[3]例如:筆者在從事高中班主任工作經歷中,選擇在一次學生考完試后,利用互聯網資源搜索“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影視素材,通過視頻剪輯的手段,結合滲透德育理念的教學目標,設計微課教學資源。在設計完畢后,班主任上傳到了班級到多媒體中,讓學生進行觀看。學生由于學習壓力剛得以放松,在聽到觀看微課資源時,很樂意參與到德育教育的學習中,這就提高了學生參與德育教育的興趣。在觀看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泱泱中華,從不缺德才兼備的人才。在視頻中,很多人物都為了國家的發展和為了幫助他人而犧牲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這就讓學生對目前的狀態展開了反思。許多學生在經過本次德育教育后,開始在生活中重新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并且明確學習的目標。明白自己為什么去學習。這就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愛國意識的同時,也讓學生能夠站在集體的角度、德育的角度去分析問題,這就增強了學生的德育學習意識,也強化了學生的德育素養。
4.4 組織活動,強化理念。班主任在高中教育中滲透立德樹人理念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道德思想水準的同時,改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個別班主任在滲透立德樹人理念時,總是注重形式化教育,無法令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得到改變,或者缺少檢驗學生德育知識掌握程度的途徑。教師應當重視這一問題,在高中教育過程中,滲透立德樹人理念時,應當組織活動,強化滲透的理念,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檢驗自己所掌握的德育知識,而且通過道德行為習慣的改變,升華自己的學習思想和生活感悟。[4]例如: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過后,可以讓學生響應德育教育的目標,在生活中主動去幫助他人,而且挑選時間將其形成心得和體會。在一段時間過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講臺上,發表自己在這段時間內產生了怎樣的變化,而且道德行為習慣產生了什么樣的改變,并且基于這些改變,給予學生客觀地評價,讓學生明白自己改變的道德行為得到了教師和其他同學的承認,這就為學生接下來繼續改變自身道德行為習慣,創立了良好動機。許多學生在經過本次德育學習過后,對于高中生活產生了新的感悟,認識到在高中學習中不應當只去學習知識,還要鍛煉自己的道德素質,強化自身的綜合水平。
4.5 創設情境,豐富體驗。身處高中時期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其實希望能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下進行學習。在緊張和嚴肅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會使學生的思維逐漸變得麻木。教師在基于立德樹人的理念下,幫助學生提高道德思想水準,并且給予學生德育管理的過程中,也應當選擇合適的時期,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體驗,促使學生了解到道德知識和生活中存在著哪些聯系?并且促使學生能了解到學習道德知識,提高思想水準,能增長自身的哪些素養,以此創立學習動機的同時,也使學生能夠產生更為深刻的學習印象,豐富學生的體驗。
例如:教師在開展德育管理的過程中,發現個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低,而且在實際的學習中也無法端正自身的學習態度。在一節課內容中,教師所講述的主要是幫助學生提高道德思想水準,控制情緒,與他人和睦相處。而教師在給學生開展德育管理教育時,可以借助學校肢體沖突事件的發生,創設相映的情境,讓學生模仿肢體沖突案件發生的主角,還原其對話,然后讓學生在這過程中,觀察這兩位同學為人處事的風格,以及如果改變了對話的方式、語氣和內容,是否就能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然后讓學生展開思考就會得出,在日常生活中,要與他人進行和睦相處,才能保持良好的同學關系,這就拉近了同學之間的關系,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情誼,大多數學生在經過本次學習過后,都能共參與到德育學習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思想水準,改變道德行為。
4.6 完善評價,建立自信。學生身處高中時期,心理發展迅速,渴望自己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思想,能得到他人的認可,教師再給予學生評價時,往往較為傳統,還是通過口頭形式引導學生繼續保持某種行為。但這無異于不能滿足學生學習自信建立的需求。所以教師在基于立德樹人理念下,開展班級德育管理的過程中,也應當完善評價制度,通過科學客觀的評價,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并且也愿意和教師主動溝通和交流,反映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方便教師調整策略,使德育管理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例如:教師在基于立德樹人的理念下開展德育管理時,就可以基于學生近段時間的道德行為改變,給予學生客觀合理的評價。對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道德行為、有所改進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出表揚并且讓學生講述這段時間內的心路歷程,并且以講故事的口吻告訴同學這段時間發生了哪些事,促使自己改變,然后讓其他同學樂于借鑒和吸收;而對表現有所欠缺的學生,教師也是先選擇鼓勵學生這段時間內好的變化,然后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讓學生能夠更樂于接受并改變自己的缺點,以此在接下來的管理中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建立下一步的目標,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的同時,也實現把學生培養成全面人才預備軍的目標。
綜上所述,教師在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的背景下,開展班主任教育工作正在成為必然的趨勢。教師在開展工作過程中,不僅要運用以上的策略,而且還應秉持著以生為本的理念,即以學生為本,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調整策略,使學生能夠通過策略的調整感受到教師對自己所以思想培育的良苦用心,從而拉近師生之間關系,使學生愿意主動和教師討論,獲得學生的成長問題,獲得具體的問題后,教師就基于學生個體,調整教學到方式,使德育元素以及立德樹人理念更好的滲透到學生的高中生活中,并且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感悟美的行為已以及的思想,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延伸班主任在工作中滲透德育理念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