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玙歆
(蘇州大學 文學院 江蘇 蘇州 215128)
課程指學校教學的科目和進程,而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兩者互相依存又互相聯系,一個指明目的,一個指出手段,兩者共同決定了教育的質量和結果。如果說課程是設計藍圖,教學則是實施過程;如果說課程是華麗樂章,教學則是演繹過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教育走到了十字路口,新的創新教育浪潮正向我們走來。為了滿足信息化社會的需求,并且推動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課程與教學將發生巨大的變革。
從教育發展史來看,世界大變革往往伴隨著教育的深刻變革。農耕文明催生了古典教育,古典教育又推動了農耕文明的發展;工業革命產生了近現代教育,近現代教育又推動了工業文明的發展;信息革命必然誕生新的教育范式,事實上新的教育策略正在發生,未來教育正在向我們走來。自20世紀后半葉開始,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風起云涌,知識信息迅猛擴張,以知識為本位的“泛智教育”面臨顛覆性挑戰。首先,知識爆炸帶來海量知識,人們面臨關于知識學習的挑戰,“把一切的知識傳授給一切的人”這個假設不再成立;其次,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現有課程與教學難以跟上這種速度,很快就過時了;此外,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向人類學習方式提出了挑戰,并且帶給人們極大的震撼。種種變化表明,傳統課程與教學范式已經無法適應信息時代的變革,教育需要超越現在,走向未來。
近年來,“未來教育”成為國內外教育界熱議的話題,關于什么是“未來教育”,人們有三種不同的看法:(1)為了未來的教育:指為了適應未來社會需要而實行的教育;(2)在未來的教育:指在未來某個階段呈現的教育形態;(3)未來智慧教育:指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有的教育技術和方法被全面顛覆,進而形成新的智慧教育模式。世界各國專家一直在探索未來教育模式,例如芬蘭專家提倡“基于現象去學習”,美國學者提出STEM跨學科教學,中國學者提出用項目的方式驅動學習。筆者認為,“未來教育”不在未來,而在當下,它改變了傳統的學校物理空間、教材資源、學科邊界、班級授課制等,是對現代育人體系的重構升級。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把握“未來教育”:教育目標是為了未來;教育路徑要面向未來;教育方法要開創未來。未來教育將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育將變得泛在化,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未來教育將打破傳統的教學結構,實施差異化教學,實現個性化發展;未來教育將建立彈性化學制和扁平化架構,教師、家長、學生共同“策劃”課程,并且共同學習;未來教育將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打造智慧校園,重塑教育場景;未來教育將從知識本位轉向能力本位、素養本位,養成學生的真實性學力。
課程是現代教育的核心載體,也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關鍵在于課程改革,各國教育專家都把課程作為撬動教育策略的支點,意在借助課程改革來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素養,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面對世界教育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課程需要從現代走向未來。我國教育部發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深化課程改革意見》,針對課程目標、結構、管理、內容、實施、評價提出了具體目標,從中也可以預見未來課程的特點。
3.1 跨學科融合。在信息化時代,社會發展速度遠超知識更新的速度,各行各業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當今人才單一的思維模式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單一技能已經無法支撐未來發展,如果持續下去,這種差距將越來越大,矛盾將越來越突出。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各國教育專家積極打造新的教育模式。芬蘭教育被一些人視為“世界第一教育”,芬蘭教育學家認為,現有的課程分類制度首先需要變革,因為它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模式。美國則在探索STEAM跨學科融合模式,STEM課程是指S(Science科學)、T(Technology技術)、E(Engineering工程)、A(Arts藝術)、M(Mathematics數學)融合而成的跨學科課程,其有別于傳統的單學科、重書本知識的教育模式,強調知識跨界和場景多元,旨在打破常規學科界限,培養綜合型、全能型人才。跨學科課程不但要擁有整體的知識觀,而且善于把握不同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讓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3.2 圍繞核心素養目標。我國的教育理念經歷了“雙基教學→三維目標→核心素養”的發展過程,每一個目標背后都有深刻的時代印記。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自主發展(包括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社會參與(包括責任擔當、實踐創新)三個方面六大素養,其中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而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事實上的應試教育模式,學生把很大精力放在應試應考上,這扭曲了教育的本質。素質教育是相對于應試教育而言的,其轉變教育目標指向,強調教育的根本是培養“全面健康發展的人”。核心素養目標是對素質教育的具體詮釋和深化改進,它讓素質教育內涵更豐富、指向更明確、目標更清晰,也有利于糾正以考試成績為主要評價標準的問題。
3.3 個性化定制化教育。全國名校長許賢蘇在《探索中國特色的未來學校發展模式》說到,未來學校將利用信息技術搜集學生學習的情況,發現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特征與個性潛能,進而制定出個性化、定制化的學習方案,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傳統的一刀切、大班制已經無法適應未來教育,而技術是一種變革的力量,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實現個性化、定制化教育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未來教育”關照下,課程設計需要打破傳統的教學結構,增加柔性和彈性,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重構課程體系,而個性化、定制化、選擇性學習是大勢所趨。“課程”一詞本就是由拉丁文“跑道”派生而成,每一位學生各有特點、各有所長,為他們設計不同的跑道,提供不同的平臺,才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未來教育具有自適應能力和交互能力,可以感知學習對象和學習情境。智能裝備甚至能感受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感知學生的需要和需求,精準推送學生所需要的知識,最大化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性,讓教育變得有溫度、有個性、有層次。
教與學是教育的一體兩面,也是教師與學生的交互。“未來教育”關照下,教與學都在發生嬗變。未來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學生的引路人。學生不再陷入應試學習中,而是圍繞感興趣的現象開展自主學習、項目學習、探究學習、深度學習,養成不同學科和領域所需要具備的綜合能力。
4.1 “未來教育”關照下的教學。
4.1.1 激發學習創新能力。2017年,Garter公司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3年后人工智能將消滅近200萬個工作崗位,同時新增200多萬個工作崗位;而在2018年,科學家們預測未來10年將有50%的工作被人工智能代替;這些預測已經或者正在變成現實。未來社會將淘汰那些程式化的人力工作,而無法被取代的是那些創造性的工作崗位。所以,教師需要看到未來教育趨勢,善于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尊重學生每一個創意,引發學生思考和嘗試,在思考中成長,在嘗試中前進。例如,STEAM跨學科教育、PBL項目式學習法是以問題、項目、設計為核心的教育活動,教師在培育學生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科之間的交叉和滲透,鼓勵學生打破常規,引導學生逆向思考,進而迸發無窮創意。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自由發揮的時間與空間,激活創新的欲望、動機、潛能,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創新能力生根發芽。
4.1.2 利用人工智能賦能。隨著“阿爾法狗”的橫空出世,人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強大。人工智能時代到來,教育充滿了機遇和挑戰。在人工智能時代,如果教師固守傳統,必然會遭到無情淘汰。唯有順應時代潮流,主動適應變革,才能從容應對時代和教育的千變萬化。而要想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教師就必須善于了解技術、熟悉技術、運用技術。例如,把大數據引入課堂,就可以分析考題、作業、錯題數據,梳理出學生的薄弱環節,判斷哪些是學生的瓶頸,總結出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教師就可以針對性調整教學目標、環節、方法。人工智能重塑教育形態,也解放了教師的手腳,賦予教師一個全新的大腦,提高了教學質量與效率。“人機協同”打造出無所不能的“超級教師”,教師可以分身、變身,甚至置身于虛擬現實場景中,引領學生沉浸式學習。
4.1.3 打造全新教學時空。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的融合是一個逐漸深入和動態發展的過程,最后成為內化于教學活動的核心要素。信息技術打造全新教學時空,把傳統教室變為可移動的學習空間,讓師生進入了互聯互通的智能空間。這種教學時空具有虛實結合的特點,體現了無邊界的學習思想,而且促進了異步教學的產生。教學活動可以延伸至三維、四維空間,數據在教學時空中流動,師生在虛實空間中交互。“未來教育”視角下,教學時空由“教室”向“空間”轉變,學校從知識校園轉變為智慧校園。中國未來學校的曹培杰博士認為,我們需要用互聯網思維建設未來學校,突破校園的界限,讓教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學習不止發生在學校、在課室,也可以發生在博物館、科學館,甚至在飛機上、高鐵上;學習不止發生在上課時間、寫作業的時候,也可以發生在跑步過程中以及每一個渴望學習的時刻。
4.2 “未來教育”關照下的學習。
4.2.1 深度學習。“未來教育”關照下,學生的學習將會更深入、更沉浸、更高階,這樣的學生才是具備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以及較強邏輯分析能力的人才。深度學習強調理解和整合、創造和應用,強調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善于進行知識遷移,能夠解決實際問題,而且注重培養起批判性高階思維。要想實現這樣的目標,學生首先要有內在學習動機,也就是有深度學習的要求與欲望;其次要有高效的學習方法,深度學習需要掌握更多知識,更透徹地理解知識,更自如地運用知識,這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學生可以請教老師和同學,也可以自己分析和總結,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另外要注重利用科學技術,例如,VR/AR可以讓自己沉浸地投入學習,大數據、人工智能可以幫助自己進行個性化自適應學習和深入學習。
4.2.2 探究學習。探究式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法,也是未來學生必須掌握的能力。探究學習把某個問題作為突破點,經歷“發現問題—質疑問題—調查研究—溝通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究式學習具有自主性、實踐性、過程性,最終目的是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生在探究中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可以從中領悟科學的本質。“Intel·未來教育”就是采用模塊化教學方式,其重在框架問題設計,形成一個具體的課題任務,供學習者開展自主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高階思維技能。芬蘭專家提倡“基于現象去學習”,讓學生自由結成學習小組,圍繞某一個現象、針對某一個項目去探究,在此過程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比較典型的探究式學習模式有“做中學”和情境探索兩種學習模式,“未來教育”關照下,師生們可以探索更多的探究式學習模式。
4.2.3 主動學習。陶行知認為:“學習就是解放學生的大腦、眼睛、耳朵、雙手,使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人。”傳統教學是“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大多是被動式、機械式接受知識,這種學習效果可想而知。信息技術讓教育有了更多選擇,更具開放性,也充滿了無限可能,學生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選擇權,這在事實上弱化了傳統教育的控制力。未來教育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盡可能釋放學生天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學生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或大數據技術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選擇學習工具,把握學習進度。信息技術還能夠營造學習場景,極大地增強學習的現場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可見,“未來教育”關照下,學習從被動走向主動,從機械走向建構,學生不再是一個裝知識的罐子,而是一個點燃的火種,即將照亮未來。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這拷問著我們每一個人。傳統機械化、功利化教育的弊端在信息技術的直視下無從遁形,僵化、固化的教育體系已經完全落伍了。近30年來,信息技術發展的速度超過了人們的想象力,人類從信息時代進入數據時代,再邁入人工智能時代,教育一只腳踩在現在,其實另一只腳已跨進未來。課程與教學需要主動謀變,才能適應未來社會,也才能引領未來社會,進而開創一個光輝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