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光
(吉林省農安縣實驗中學 吉林 長春 130200)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是不可否認的,更是現代教學理念認定的事實,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做好個人定位并充當好指導者、協助者的角色,這是每個合格教師應當認知和做到的重要內容。不僅僅要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還要培育良性的、互補的師生關系,與此同時,加強教學設計,豐富教學環節,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普遍教師重“主導”輕“引導”。很多高中英語一線教師,教學經驗豐富,個人魅力無限,因此很容易走入一個教學誤區,那就是無意識地將課堂當作展示自我才華的舞臺,把自己定義為課堂的主角,把學生當作聽眾。這樣灌輸式的教學嚴重忽略了學生的課堂收獲和感受,毫無疑問這樣的課堂是低效的,不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師應該轉變角色,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扮演好教練式的引導者角色,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1.2 教學設計單一,課堂氛圍沉悶。英語成績不理想的同學基本上有一個共性,就是對英語學科本身缺乏興趣,覺得英語的學習很枯燥,只需要單純地背誦和記憶。教師需要思考的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大多是因為這些孩子在英語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沒有獲得成就感,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沒有給予他相應的機會和環節展示自己,存在感極低,進而學習英語學科的興趣和信心日漸減少。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大膽設計,豐富學生“讀、問、思、答”的環節,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們實際地感受到英語學科的樂趣和魅力。
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有著重大影響。只有教師嚴以律己,為學生做好榜樣,才會使學生更愿去模仿他們的言談舉止,并且更愿意去尊重和相信教師。當今社會強調人的價值、情感、個人需要以及自我理想的實現的“以人為本”理念而建立起的情感型師生關系,這才是一種正確的師生關系。馬克思提及的主體性原則就是承認、重視并堅持主體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則,應用到教育環節中就是要承認、重視并堅持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學生的主體作用就不難理解了,它的含義即學生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活動主體,將外在的知識觀念內化為精神財富。因此需要明確的是,英語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該是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則是手段和工具,必須恰當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要知道,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汲取和掌握知識,那么,學習的主人必然是學生。只一味地依靠教師付出較多努力讓學生掌握知識,這是一個錯誤的教學思路,當務之急還是要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主體作用激發出來,方可讓學生學習事半功倍,這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生學習成效有著積極作用和影響。從學生的主體作用不難看出,高中英語課堂以生為本是勢在必行的,這是由教學的根本目的決定的,不容教師因個人主因而改變和顛覆。需要教師清楚明白的是,只有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可讓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并終身受益,這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正如全國著名英語教育專家,北京外國語大學劉瑞清教授所說:“English can’t be taught.It must be learned.”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扮演好引導者、協助者的角色,且不應當在課堂教學中顛倒主次,方可明白課堂學習的主角是學生,不輕易剝奪和干擾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體現和發揮,這才是科學的教學過程和模式的安排。
隨著英語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應用,英語學科已經成為我國高中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為了讓英語這門學科有更好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保持創新意識,對教學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創新改革,在創新整合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情境創設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達到創新整合教學內容的要求,在情境創設教學法的實際應用中,老師是實施的主體單位,老師不能受到傳統教學的束縛,一定要轉變原有的教學方式,利用創新意識不斷地優化教學內容,情境創設的最終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提升他們的學習思維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因此,教師要遵循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適宜的教學策略。面對當前高中英語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和學生主體作用體現的必要性,高中英語教師務必要結合教學實情挖掘當前課堂中的問題,要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和落實解決對策,更要有較強的突出學生課堂主體、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意識,方可打造更貼合學生學習需求的課堂。
3.1 培養積極的學習情緒,增強英語學習的興趣。每一節課都是藝術的化身,而導入就是藝術的開端。在此階段,教師可以遵循以生為本的理念,巧妙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如何巧妙導入呢?現如今已是信息化時代,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導入。利用圖片,視頻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是天然的排斥英語課堂嗎?答案是否定的。這就對英語教師們的課堂教學設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必須采取多樣的、新穎的且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適應學生的需求,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 Unit1的單元主題是Fes-tival around the world,Reading 部分介紹了世界各地不同的節日和慶祝活動,如Festivals of the dead、Festi-vals to honour people、Harvest festivals、Spring festi-vals。除了 Spring festivals 之外,許多學生對其他節日都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師可以提前搜集與這些節日有關的文化知識,如起源、習俗和意義等資料,并且在教學導入環節,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介紹收集的資料,創設文化語境,從而豐富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以Festival of dead 為例,這個節日是墨西哥的亡靈節,用來紀念死者。他們認為,只有善待亡靈,才能讓亡靈回家過節,并在來年保佑活著的人健康、獲得豐收。當學生了解了亡靈節的文化背景之后,在文化語境中,學生才能夠對文章介紹的內容有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認識。
每一個學生由于其遺傳因素、生活環境、教育經歷的不同,會出現差異。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融入課堂,共同進步和發展。有的學生可能不太善于表達,剛好本篇文章是話劇,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文本進行表演,在鼓勵全員參與的同時,再特別關注這一類不太善于表達的學生,讓他們有展現自己、鍛煉自己的機會。對于一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可能表達會有一定的障礙,教師可以給他們布置較簡單的學習任務:如讓他們根據文本內容回答文章的Theme、Characters、Setting、Plot等,教師將其整理成表格,當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被教師重視時,會增強其學習的信心。當然,英語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設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如:Why dothey still sit on this invisible bench one after another?總之,教師要在教學中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并根據其學習特征提供相應的學習任務,讓他們都能取得進步。
3.2 培育良性的互補的師生關系。不置可否的是,師生關系對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揮起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具體說來,傳統的師生關系比較偏向于專制型的師生關系,且師生關系比較固化且難以突破固有限制,教師就是教師,學生就是學生,兩者的感情僅限于師生之情。在這樣的關系之下,學生怯于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表現出自己的真實狀態,這是可以想象到的,自然就更難發揮出自己的主體性作用了。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利用問題情境去激發學生思考,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常常會因為一些自己熟悉的東西產生聯想,會把這些令自己熟悉的事物與老師創設的課堂情境聯系在一起,這會更有助于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生活,能夠促進學生積累學習經驗,對于他們學習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老師在實際的情境創設過程中,可以將學生的愛好和興趣作為情境創設的元素,把英語知識融入學生的生活情境當中去。因此當下的教育,更應提倡的是民主型、平等型的師生關系,學生可卸下心防和緊張情緒,才會敢于表達,再加上教師積極引導,健康的師生關系才可輕松構建和維系,且在輕松的氛圍下這種關系有進一步鞏固和升溫的可能。建立在師生之間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前提下,是有著較強的保護層的,有利于教師真正融入學生群體之中。良性、互補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師生們在課堂內外的相互交流,學生們更愿意在課堂上充分地表達及展示自我。
那么民主型的師生關系應該如何建立呢?第一,需要英語教師具備扎實的教學實力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喜愛。第二,需要把握好尺度,民主并不意味著一味地放任,教師必須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學生的行為是不能超越此底線的。第三,需要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和充足的信任。在教學中除了需要培養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也同等重要,英語閱讀教學涉及面非常廣,當然,該篇文章的教學也可以幫助學生多學習一些生活常識。在教學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這兩種藥的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根據圖片向學生提問:Have you ever taken these medi-cines? What illnesses can the two medicines cure?高中的學生已經對藥品有了一定的認知,根據提問,能夠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即使有學生對此一無所知,也可以通過課前導入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初步了解,為教師接下來的教學打好基礎。在進行英語課堂的情境創設時,要把傳統與現在分隔開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基本是以教材為主,能夠利用的工具也只有教材,雖然教材里面能夠概括主體知識,但是教材里面的內容不能夠滿足現代學生學習英語的需求了,很多內容也無法緊跟時代的步伐,無法與全世界范圍內普遍發展的英語接軌,這些問題都會影響高中英語的教學質量,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老師必須要將課本知識進行創新整合,將情境創設教學法應用到英語課堂中去,在制訂日常的教學計劃的時候,要時刻遵循創新的原則,對英語課本中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要想達到情境創設教學法的高效應用,不光要做好日常教學計劃的創新性制訂,還要懂得如何讓將教學內容與教學工作相結合。
3.3 加強教學設計,豐富教學環節。隨著英語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應用,英語學科已經成為我國高中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為了讓英語這門學科有更好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保持創新意識,對教學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創新改革,在創新整合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情境創設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達到創新整合教學內容的要求,在情境創設教學法的實際應用中,老師是實施的主體單位,老師不能受到傳統教學的束縛,一定要轉變原有的教學方式,利用創新意識不斷地優化教學內容,情境創設的最終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提升他們的學習思維能力。在進行英語課堂的情境創設時,要把傳統與現在分隔開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基本是以教材為主,能夠利用的工具也只有教材,雖然教材里面能夠概括主體知識,但是教材里面的內容不能夠滿足現代學生學習英語的需求了,很多內容也無法緊跟時代的步伐,無法與全世界范圍內普遍發展的英語接軌,這些問題都會影響高中英語的教學質量,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老師必須要將課本知識進行創新整合,將情境創設教學法應用到英語課堂中去,在制訂日常的教學計劃的時候,要時刻遵循創新的原則,對英語課本中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要想達到情境創設教學法的高效應用,不光要做好日常教學計劃的創新性制訂,還要懂得如何讓將教學內容與教學工作相結合。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在新課改的理念之下,學校不能一味地追求學習成績,要把提升高中生的英語素質和應用能力作為重點,為了提高高中生的英語素質和能力,老師在把情境創設教學法應用在英語課堂的時候,應該換一種思路,把學生當作是英語課堂的主體,讓他們成為主角,把學生的身份分配到實際的教學內容之中去,讓他們扮演英語學習中的角色,這樣能夠讓學生親身體會到教學內容的真實所在,有助于強化他們的英語應用能力。
成功的課堂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就是教師關于教學的精心設計。傳統的高中英語課堂大多是教師講,講語法、講技巧,學生重在聽和記。這樣大量的灌輸及“填鴨式”的教學,一堂課下來大多數學生只收獲了一大堆繁雜的筆記和疲憊的狀態。教師們可以換位思考:“換作是我們,會喜歡這種單調的課堂嗎?這樣的課堂只會消磨我們的熱情和降低我們學習的信心。”因此高中英語教師需要加強教學的設計和豐富教學的環節。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 Unit1 Reading 部分是由四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各自介紹了不同的節日。如教師在讓學生自主閱讀第一部分 Festivals of thedead 時,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理解句子“Festivals areheld to honour the dead or to satisfy the ancestors”中的“satisfy the ancestors”的意思。由于學生理解“honourthe dead”是紀念死者的意思,而亡靈節與我國的清明節較為相似,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What festival isQingming Festival about? What is the purpose of folk-lore?”通過教師的提問,學生很容易想到清明節的民俗有燒紙錢,而目的就是為了讓去世的人在另外一個地方過得更好。然后教師再讓學生將推測的內容帶入原文,結合文章的具體語境來看他們的推測是否合理。由此可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結合語境,掃清閱讀過程中遇到的障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
此外教學的環節也應該多樣化。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工具類的學科,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也需要培養同學們的聽、寫、讀、說的能力,因此英語課堂必須要圍繞“speaking”“writing”“communication”這些主題展開教學的環節。比如①讓學生提出問題;②讓學生創設情境:③讓學生組織活動;④讓學生自讀教材;⑤讓學生設計作業;⑥讓學生小組討論;⑦讓學生督促檢查。這些教學環節要達到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體的目的,突出學生中心地位,發展學生的主體性。
綜上所述,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已是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因素。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的各個階段落實該理念,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技能的同時,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英語教學的育人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充當好指導者、協助者的角色。教師必須需要深刻地認識到,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采取各種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不斷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路漫漫其修遠兮,教師要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為學生們的求學之路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