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丁子惠 王 晶
“雙一流”建設的提出給中醫藥課程體系建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醫藥院校人才培養依托一流專業、一流課程,而在當前背景下,真正適應社會需求的中醫藥人才必須具備堅實的中醫藥文化基礎,高等中醫藥教育要培養德才兼備的中醫人才,必須加強中醫藥文化教育,通過中華傳統文化樹立學生的正確三觀從而立德,通過中醫文化構建中醫思維從而育才。因此,提高中醫文化成體系建設質量是解決提升中醫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
1.1 健康中國需提升中醫藥社會服務能力《國務院關于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通知》[1]等規劃,將中醫藥發展提升至國家戰略,明確提出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需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目前中國的中醫藥行業尚存在“中醫藥傳承不足、創新不夠、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中醫藥發展基礎和人才建設還比較薄弱,因此,中醫藥人才的社會服務能力亟待提升,現有的中醫人才的規模和培養質量還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要,這對中醫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等中醫藥院校教育是現代中醫人才培養的最主要途徑,在此過程中加強中醫藥文化課程教育也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有效方法和必然要求。
1.2 雙一流建設對創新中醫藥文化課程體系提出更高要求2015年10月, 國務院印發關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提出了“雙一流”建設的概念[2]。2017年9月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中,全國有6所中醫藥院校、9個中醫藥學科進入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名單,中醫藥雙一流建設中,課程建設尤為重要[3]。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立德樹人”這一人才培養根本標準的具體化、操作化和目標化,也是當前中國大學帶有普遍意義的短板、瓶頸和關鍵所在。因此,一流課程的建設應該符合“兩性一度”的標準,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目前中醫藥院校的現有課程大多尚未做到將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因此難以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當前課程難度不夠,無法體現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未能呈現先進性和互動性,因此學生的學習結果也不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需要提高課程建設質量,建設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中醫藥課程體系適應時代的必然要求。
在目前課程體系培養下的中醫人才存在中醫思維不足,中醫實踐能力和水平不高,中醫知識架構不合理,面對社會需求的崗位適應能力不足等問題。現有中醫藥課程體系培養的中醫人才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因此創新中醫藥課程體系建設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而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加強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4]。中醫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藥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式,是中醫藥事業的根基和靈魂。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對樹立學生正確三觀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現代高等教育也要求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而其中德的培養也賴于文化教育做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因此,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文化教育對中醫人才的德育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因此,在中醫人才培養過程中增加文化教育有其必要性。同時,在中醫專業教育上,構建中醫思維有賴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中醫學以中國傳統哲學文化為基礎,中醫學基本理論中的陰陽、五行、精氣神等概念都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醫學也以中國獨特的歷史背景為載體才能傳承至今,因此中醫教育必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
近年來,部分高校開始了中醫藥文化課程建設的探索。孟盈盈等[6]隨機抽取60名中醫學專業學生,通過調整課程結構、開設傳統文化課程、在中醫教育中貫徹傳統文化、建立中醫思維方式等教學實踐,比較實施前后的教學效果和滿意度,結果顯示經傳統文化教育后教學質量和滿意度明顯提高。傅文第[7]基于中醫文化課程構建的歷史背景和研究進展,從理論、實踐和發展3個維度,提出了中醫文化課程構建應全面關注中醫文化的基礎理論、課程架構的模塊建設、課程開發的協同創新、教材與現代技術的整合和教學方法5個方面的內容。北京中醫藥大學在中醫各家學說課程的教學研究中,將文化作為立德樹人的必要元素,倡導以德樹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8]。山西中醫藥大學在方劑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通過在中醫文化中挖掘思政資源,分析了中醫藥自信教育的路徑,并構建了教與學互動一體的教改方案,促進政治素養與人文素養雙提高[9]。江西中醫藥大學研究團隊針對中醫藥院校傳承發展傳統文化過程中文化氛圍不足、學生思維模式偏差和課程設置不合理的情況,通過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營造文化氛圍、優化課程設置、提高教師傳統文化素養等方式將傳統文化融入中醫教育的各個環節,致力推動中醫文化教育發展[10]。目前已經開展實踐的院校大多將文化教育作為“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元素融入教學,并未實現文化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并軌,也尚未形成系統的中醫文化課程體系,文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在實踐上也沒有全面落實,有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必要。
文化教育是中醫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文化的傳授過程本質上也是對教育對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通過調動各種方法和手段達到預期目的。其所采用的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是教育者在實踐中適應一定的社會環境和人們特定時期思想特點而創造出來的。因此中醫文化的后續傳播和建設必須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在這一要求下,對建設完備的中醫文化課程體系提出了以下3點策略。
4.1 提升課程質量 打造傳統文化金課重新定位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將其作為中醫藥專業學生學習中醫藥的基礎課程,作為非中醫專業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拓展課程,作為各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補充課程。重新梳理教學內容,突出中醫特色和院校特色,對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梳理,提高課程質量,建設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中國傳統文化“金課”。根據新的課程定位和教學內容,制定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授課方式、考核方式、實踐環節等。在課程內容制定上,著重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和人格培養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課程內容,同時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文化的共通點,力爭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為后續中醫人才培養的專業教育作奠基。在教學團隊管理上,首先加強授課教師的培養力度,并進行嚴格的考核,培養一批具有高度的職業素養和專業精神的青年教師,從而建設一個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學團隊。在課堂教學中,要求授課教師注重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興趣,避免知識點的堆砌,注重課程內容的邏輯性和知識結構的整體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在課程考評方面,多元化考評角度,嚴格規范考評制度,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4.2 豐富教學形式 多元化課程建設路徑借助“翻轉式課堂”等模式,將中醫文化傳播和學生接收的環節置于課余時間段。教師可利用短視頻、動畫、影片片段等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中醫傳統醫學文化、典故等,寓教于樂,利用學生零碎時間去多接觸、多學習、多理解。以此充分發揮在線媒體在傳播中醫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在教學手段上,尋求中醫文化與現代網絡的結合點,探索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結合的方法,充分利用現代網絡開放性、及時性的優勢,探索隱性教育在傳播中醫文化方面的可能性。
4.3 構建教學平臺 建設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加強中醫文化的實踐訓練,通過建設中華傳統文化基地,豐富中醫文化課程體系建設的形式和方法,加強中醫文化課程體系的特色,通過傳統文化基地建設強化實踐環節,滲透中醫文化理念。參與實踐是鞏固知識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同樣也是傳播中醫文化的重要途徑。只有自己動手才能加深印象和理解。一方面,要借助網絡信息共享的技術,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從網絡海洋中挖掘出中醫文化的精髓,體悟中醫文化獨特的魅力,這樣才能讓中醫文化“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學生思想體系。另一方面,要以中醫文化為主題,以學生為核心,制定科學可行的老師評、自評和互評體系。評價體系涉及中醫理論及中醫文化本身、實踐運用中醫理論和文化情況及學生思想品德修養情況3方面,采取三方評價的模式,對學生進行全面地評價,進而全面評價中醫文化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的傳播效果和滲透程度。
總之,中華傳統文化和中醫文化是中醫思維培養和專業教育的重要奠基,是中醫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必要保障,也是適應社會需求和“雙一流”教學標準的必然要求。在中醫文化課程體系建設上,通過打造傳統文化“金課”提升課程質量,借助多元化課程建設路徑豐富教學形式,依托傳統文化教育基地構建教學平臺,進行中醫基礎課程的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