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苗
(山東英才學院學前教育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4)
近年來,隨著國家城市化進程和計劃生育政策的持續影響,社會對于優質學前教育的需求一直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如何“多、快、好、省”的為社會提供更多優質學前教育資源,成為相關部門積極思考和探索的重要民生問題。優秀的師資隊伍無疑是優質教育資源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價值和作用毋庸贅言。數年之間,借助于國家和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學前教育師資培養工作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是,一些問題也逐步突顯,不容忽視。
從某種角度分析,目前的學前教育師資培養現狀面臨著一個令人費解的二元悖論“一方面,社會對于學前教育服務的需要極為強勁,另一方面,學前教育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又著實令人堪憂。”畢業生就業情況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實踐應用能力不足,需要經過較長的職后繼續學習才能逐步適應工作崗位。如何破解這個難題需要從“供需關系”的角度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作為構成“供給側”的教育活動,包括“教師”“學生”和“課程”三個基本要素,每一方都對教學活動的成效產生著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分析專業教法課問題現狀,需要從各方分別入手。[1]
1.1 課程有效性有待提高。課程有效性實際上可以理解為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或者達成程度為多少的問題。當前,部分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教法課程存在著有效性較低的情況,具體而言就是幼兒園所需與畢業生所學契合度較低。學生所學的部分教學技能與方法,無法適應一線工作的實際需求,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皆為此問題困擾。學非所用,是課程有效性較低的真實寫照。
1.2 學生積極性有待提高。毋庸諱言,部分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對于教法課缺乏足夠的興趣,存在著消極厭學,或者忽視課程重要性的情況。個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選擇應付了事,或者蒙混過關,沒有腳踏實地地區完成學習任務,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和動力。
1.3 教師積極性有待提高。部分負責教法課的教師也存在著工作積極性較低的問題,具體表現為職業倦怠感強烈,習慣于墨守成規,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鮮有變革創新,教學內容多年不變,教學工作缺乏熱情和主動性。
分析學前教育專業教法課有效性的原因,需要從構成教學活動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和教學評“”等組成部分進行探究和解讀。
2.1 教學理念“反客為主”。教法課作用的對象是學生,學生理應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但是當前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內在需求卻往往為教師的主觀意愿所替代。此外,教師和相關人員在設計教學目標與方案的過程中,缺乏實地訪談和調查研究,通過“經驗判斷”來替代“調查數據”,造成教學理念與目標與實踐需求之間存在著“供需背離”的現實問題。教師以自身的理解判斷來替代學生和社會的需求,出現“反客為主”的錯誤現象,其原因包括幾個方面。首先,某些教師對于教法課的重視程度不夠,主觀上缺乏科學的認識,將教法課視為一項常規教學任務,只需“按部就班”的完成即可,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時間。[2]其次,教師對于學生的主體性認識不足,將自己作為課堂的權威,以自己的意志來掌控教學活動的進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內在需求,自然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同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忽視社會的應用需求,也就無法保證教法課程的有效性。
2.2 教學資源“僧多粥少”。優質的教學資源是保障教法課有效性的重要外部條件,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足夠的教學資源,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學前教育專業教法課需要大量的設備、器械、材料、空間和人員人作為支撐,比如,繪畫課程需要畫板、各種顏料、各種相應的紙張,以及專業的教師進行教育指導,音樂課程又需要鋼琴、專業琴房、各種樂器等,這些資源需要大量的經費作為支持,然而隨著招生數量的急劇擴張,配套教育資源沒有及時跟上,導致生均資源數量非常有限,嚴重影響了教學活動的正常運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然無法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也受到干擾,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受到直接影響。
師資嚴重匱乏也是教法課有效性較低的影響因素,部分高校的教法課大多有專業課教師通過跨領域授課的方式完成,或者是通過跨院系借調教師支持授課,有時還需要通過外聘臨時教師來開展教學活動,這種師資頻繁流動,或者專業素養匱乏的情況,當然無法保證教學效果和質量。
2.3 教學方式“墨守成規”。教法課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屬于一個較為特殊的角色,某些時候甚至被認為是“二等公民”,教授理論課的教師往往認為理論研究能夠代表自己的學術水平,對教法課這種實踐應用類型的課程抱有錯誤的歧視,認為這種技能訓練活動沒有較高的“含金量”,由此不屑于去從事相關教學活動。還有部分教師則認為學生的專業基礎普遍較低,且參差不齊,認為他們只需要了解一點皮毛即可,不需要進行深入的學習和訓練,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3]。
某些院系的教法課將重心完全放在高校,依托課堂講述活動來完成教學任務,對于基地園實踐活動的價值認識不足,忽視實踐教學環節。實際上,許多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對于畢業生未來所從事的崗位具體需要哪些技能和素養,并沒有清晰的認識和理解,所以在教學活動中也缺乏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導致教學方式缺乏系統性、方向性和適用性。教師“以不變應萬變”的錯誤認識,在客觀上又局限了教學方法的工作思路和改革空間。
還有部分教師則完全是因為缺乏績效管理機制的約束,從主觀上就沒有提示教法課質量的意愿和動力,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用“消極怠工”去應付教學工作。種種原因導致教師們的教學方法一直墨守成規,缺乏變革和創新。長期不思進取,導致教學活動僵化不前。
2.4 教學評價“一成不變”。教學理念與教學評價之間的關系直接而密切,當前部分教法課程的有效性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學評價方式存在問題,某些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往往通過一次期末考試來進行評價,這種方式的弊端顯而易見。教法課注重的是學生應用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考核需要通過多元方式進行持續評價,如果陷入“注重分數,忽略技能”的誤區,其后果是較為嚴重的。
提升學前教育專業教法課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需要從提升教師積極性、學生積極性和教學資源質量入手。
3.1 改善內外成長環境,提升教師積極性。提升教師工作積極性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更新理念,二是拓展技能。無論是更新教學理念還是拓展教學技能,都需要良好的內部和外部專業成長環境。
3.1.1 構建良好的外部成長環境。高校和相關部門應當為教師提供更好的外部環境,支持教師參加各種培訓和學習活動,及時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了解學科發展趨勢,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具體包括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各種相關主題的研討活動和學術會議,學習兄弟院校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積極參與基地幼兒園的各種保教活動,深入一線,傾聽基層的聲音,了解學前教育機構的真實需求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讓教師建立更為清晰科學的認知,形成理性的自我評價,發展自己發展的短板和不足,激發內在的發展動力。
3.1.2 構建積極的內部成長環境。院系應當開展各種內部的教師研討和交流活動,將教研活動落到實處,通過深刻挖掘自己的職業認知和情感,交流彼此的經驗和困惑,一起探索教學改革的路徑和方法。一些院校的教研活動往往流于形式,并沒有真正的發揮應有的作用,個別單位的教研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過,通過教研活動達到“集思廣益,取長補短”的目標也就是無從談起。學科負責人必須肩負起開展高質量教研活動的重任,定期開展相關主題的系列研討活動,并且有必要將教研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凝練萃取,作為科研課題進行專項攻關。每位教師都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向同事匯報自己閱讀文獻的收獲,提出改革教法課的建議和意見,由學科負責人進行組織材料收集與整合,進行小范圍的試點改革活動。在此基礎上,不斷修正教研工作的方法,總結經驗,進行更大程度和范圍的改革,促進課程有效性的不斷提升。
教師個人也需要開展教學反思活動,這項工作的實際開展情況也并不理想。部分教師缺乏自我警醒與反思的意識,也缺少相應的行為活動。對于自己的工作不足與缺憾,很少進行客觀理性的評判,很少主動進行教學方法的變革與創新。對于教師專業成長而言,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教師應當在學期和學年的教學工作計劃中設計自己的教學反思環節,撰寫不同形式的教學反思與隨筆,汲取他人的有益做法和經驗,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
3.2 強化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積極性。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從教學和管理兩個維度去努力。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了,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會相應的隨之提升。
3.2.1 師生共同設計教學方案。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之一,這一點是可以確認的,如何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則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教法課的方案由師生共同設計,作為一種可行路徑,值得一試。學生的需求與社會的需求有著諸多的契合點,這契合點往往就是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教師了解學生的需求之后,就可以與學生一起設計“點單式”課程。所謂點單式課程是指教師與學生一同商討課程的內容與教法,提出考核的方式與內容,然后由教師和學生一同完成教學活動。教學活動可以包括“技能訓練型”“主題研討型”“創意設計型”“模擬授課型”“社會實踐型”“作品展示型”等多種不同形式。[4]而教學評價則可以采取“作品評析”“日常考核”“階段考核”“小組評價”“期末考試”“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學生切實參與教學活動設計過程,表達自己的興趣和意愿,提出自己的顧慮和困難,有助于教法課的有效性提升。
3.2.2 采用多元學習活動方式。教法課的有效性還需要考慮服務對象的問題,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講,彼此間的學習基礎各不相同,采取統一的教學方式和考核標準有時候是不公平的。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考慮采取“分層教學”和“分主題教學”等方式來滿足不同學生的具體要求。比如,部分學生的某一種技能或者功底較為扎實,可以輕松完成教學考核,而在其他科目中則毫無功底和基礎,學習過程非常吃力,且難以達到其他同學的標準。由此,教師則需要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采取上述兩種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分層教學來安排不同基礎的學生,組建學習小組,完成相同層次的學習任務,保證基礎好的學生“吃得好”,保證基礎弱的學生“吃得飽”,避免出現“無差別對待”造成的“眾口難調”難題。而分主題教學則可以兼顧到學生的興趣差異,教法課涉及多個維度和領域,教師可以考慮學生實現“一專多能”的發展目標。選擇一項內容或科目作為學生的優長,其他科目或內容達到基本要求就可以。這種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興趣”這個最好的老師發揮應有的作用[5]。
3.3 優化擴充教學資源,提升課程實效性。優化擴充教學資源需要教師、院系和學校一同努力,而院系應當是其中的主力。教法課依賴于多種教學資源的支持才能夠良好運行,從設備到器械,再到各項材料,許多都是易消耗品,需要保持穩定供應。院系應當向學校主動申請,獲得更大的財政和其他支持,同時主動與社會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各種方式獲得社會資源,包括社會贈予,企業贊助等等。教師應當主動與學生一起探索各種可以利用的材料和工具,補充實際所需,例如粘貼畫所需的樹葉、秸稈、豆子等,還有剪紙所需的廢舊報紙和辦公用紙等,再比如黏土、樹枝、絲線等,都可以作為美工課的材料。
教法課本身具有非常高的應用價值,如何發揮其有效性需要相關各方協調努力,其中教師是主要的組織者和協調者,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探索多種形式的改革活動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改善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