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照銀
(廣西靖西市第二中學 廣西 靖西 533899)
初中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其樹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增強法治意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運用單元整合教學模式,可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系統化的建立知識架構,并善于運用課堂所學知識發現生活問題,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不斷增強法律維權意識、愛國意識、責任意識等,促進學生逐步形成學科核心素養。對此,需要相關教育者充分把握單元整合教學原則,合理設計課程教學流程,并不斷創新單元整合課程教學策略,以逐步提升教學有效性。
1.1 強化單元意識,準確把握整體。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進行單元整合教學,需要將單元看做一個整體和系統,以實現單元目標為出發點,立足整體層面規劃各單元學習活動,并在教學活動設計中體現不同課時之間的關聯,層層深入,準確把握單元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使所設計的議題和活動遙相呼應且相互補充[1]。單元整合教學期間,要基于單元關鍵問題與核心知識規劃教學活動,并關注不同單元前后以及單元內不同課時之間的聯系,注意層層遞進以及螺旋上升。相同單元教學過程中,所設計的重點學習活動應精煉且少,圍繞關鍵學習活動延伸更多知識點,引入大量學習資源,合理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建立結構化學習模式,規避以往碎片化知識學習的弊端。
1.2 教學活動要多樣化,以豐富學生學習經歷。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單元整合教學期間,要基于學生認知特點及年齡等科學設計單元教學活動,創新學習活動形式,以滿足青少年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在課堂教學環節,除了要設計自主思考、議題討論以及情境表演等學習活動以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還要注意打通課堂內、外,為學生營造社會化大課堂,促進知識構建轉向實踐體驗,并使學生在豐富學習經歷過程中活化思維,開闊視野并感悟成長。
1.3 關注研究學情,提升單元整合的科學性。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單元整合教學過程中,還要深入研究學情,充分了解學生有哪些真實生活經歷,有哪些思想誤區以及怎樣的體驗感悟等,在充分考慮學情基礎上把握教學重點和目標。對此,需要在梳理單元核心知識以及重點問題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理念,在此基礎上合理設計學習活動形式以及內容,優選和學生真實生活相貼近的案例或情境,并引用學生廣泛知曉的社會熱點,選擇和學生年齡及認知特點相符的活動形式,在其中穿插能夠幫助學生解決真實困惑的話題與問題,使學生深化學習體驗,在學習與思考中感悟成長[2]。
1.4 確定素養教育目標,回歸單元教育初心。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主要教育目的是使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所以在單元教學活動設計及組織期間,要重點關注學科核心素養。在設計和實施學習活動過程中,不可過于看重形式化,而要在教學全過程貫穿育人導向、育人價值,尤其要培養學生的知識分析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進而使其在復雜、多元的社會環境下能夠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和價值判斷,并逐步形成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念[3]。在開展學習活動期間,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功能和模范作用,使學生受到正面、積極的感染和影響,并使學生更真切的感受真善美。
2.1 確定單元教學目標。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單元整合課程教學過程中,首先要科學的制定單元教學目標,具體要求教師通過分析課程標準、單元內容與結構,明確課程標準對單元學習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所涉及的方面,并梳理單元核心知識,分析知識間所保持的關系,認識到教材編排的結構與體系和所蘊含的育人價值、思想方法,還要看到本單元與其他單元所保持的關系,以及各自承擔的任務等[4]。比如在對《世界舞臺上的中國》這一單元進行教學期間,通過分析單元內容、結構、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學情等設計如下單元教學目標:①使學生能夠認同中國擔當,并建立國際視野以及全球意識;②使學生通過國際對比與歷史對比,了解中國擔當的表現;③在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與方面搜集及整理能夠體現中國擔當的相關資料和信息過程中,培養其信息收集和信息處理能力;④要求學生能夠解釋并深刻理解中國擔當的內涵。教師在明確單元教學目標之后,要逐步分解并確立課時教學目標。
2.2 單元教學過程。在單元整合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根據單元教學總課時提出的課時教學目標分配要求,明確每節課的教學主題。其中,單元主題和單元學習核心相對應,課時主題和課時學習核心相對應,逐步解構并落實學習核心點。在課時教學目標引導下確定課堂教學內容、方法、活動及資源等過程中,要保證各要素具有良好的一致性[5]。
在單元整合課程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循序漸進以及螺旋上升思想,內容上要體現橫向和縱向的逐步延伸與深入,所引入的情境資源要不斷增加復雜度,為學生布置的學科任務要求也需不斷增加難度,并在此過程中多樣化的設計學習方法以及實踐體驗形式。比如在《世界舞臺上的中國》這一單元課程教學期間,在第1課時《中國擔當》教學中,主要設計小組合作探究活動,讓每個小組圍繞課時主題,即“我眼中的中國擔當”搜索與整理有關信息,包括扶貧、維和、衛生、環境、經濟等方面,使學生基于當前世界所面臨的某類問題說一說中國以往及現在都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有怎樣的結果,此外可對比不同國家所保持的態度以及所付出的行動,并評析不同國家的觀點和立場。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并探討“我眼中的中國擔當”主題探究成果,根據學生的探究成果設計深層次問題,如:不同方面的中國擔當是否有共性?具體表現有哪些?等,以深化學生理解;在第2課時《與世界深度互動》教學中,重點為學生介紹中國和世界的關系,使其了解中國和世界相互之間的影響,并認識到國際交流日漸加深過程中中華文明的發展。教學中,教師可先拋出問題“中國高鐵走出國門對世界、對中國分別意味著什么?”在學生思考和探究之后,引導學生通過資料搜集探討“還有哪些走出國門的中國名片?”,使學生深化理解中國和世界之間的深度互動;在第3課時《中國的機遇與挑戰》教學中,主要為學生介紹中美貿易摩擦演進過程,并分析相關影響因素,之后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各方的表現與所持有的態度,并提出個人觀點。通過事件討論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經濟發展中挑戰和機遇是并存的,希望和困難也是同在的,最主要的是運用智慧,增強信心,努力把挑戰和困難化作發展的契機與動力;在第4課時《攜手促發展》教學中,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分析一帶一路所提倡的精神內核,探討一帶一路對歷史的傳承與繼承,并預測未來一帶一路發展中可能面臨的困難與應對策略等;在第5課時教學中,可讓學生運用思維導圖自主建立單元知識結構,然后由教師做出單元小結,并進行單元練習以及單元評價。
2.3 單元教學評價。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單元整合課程教學期間,還要聯合應用表現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等完善的建立單元教學評價體系,以全方位的評價學生思維活動水平、知識技能掌握程度、實踐活動質量等[6]。同時,評價主體要多元化,主要包含教師、學生、家長、學校等。比如在《世界舞臺上的中國》這一單元教學期間,一方面要求教師在課時教學過程中及時評價學生課堂表現,動態觀察學生能否在課堂中合理應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有怎樣的知識應用水平,學生學習活動中所反映出的價值觀以及情感態度等。另一方面,因為該單元主要是以小組合作探究模式為主,并讓學生圍繞“我眼中的中國擔當”完成文獻探究任務,所以教師要關注對學生的實踐活動內容、任務展示以及合作學習態度及表現等進行評價。
3.1 把握單元教材邏輯關系,幫助學生建立立體化的知識結構體系。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單元整合課程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求教師把握單元教材邏輯關系,清晰的梳理不同知識點間、框體之間、課時之間、課時和單元主題之間以及單元主題和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同時,要關注點面結合,基于課標要求、學情以及學科核心素養等,從之前的單獨課時或某個知識點設計轉為多個知識點或知識網之間的過渡,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立體化的知識結構體系,加深學習深度[7]。比如統編版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教材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從國家層面相關價值目標引申出的四個主題構建成的4個單元,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立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相關價值目標,梳理教材主體結構,并重點在《中國人中國夢》這一課時教學中使學生深刻理解教材邏輯結構,著重圍繞“共圓中國夢”框架主題深化教學。
3.2 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逐步落實單元教學目標。雖然大部分教師都已認識到落實以生為本理念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依舊有很多教師更關注學生學習結果、學習內容以及學習成效等,對學生在學習期間的思考以及感受等有所忽視。對此,要求道德與法治單元整合教學期間,教師要更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觀感受,強調自我分析與總結,促進情感升華以及行為外化[8]。比如在《文明與家園》這一單元教學中,為進一步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文化自信等主題,教師可在教學環節引入抗擊新冠疫情相關時事熱點,并準備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等多類教學素材,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通過創設直觀、生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深化感受中國力量、中國精神,踐行中國價值。比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抗爭疫情相關的圖片,比如鐘南山院士以及一線醫護人員的堅毅眼神,并同步配上極具感染力的音樂與文字。此外,可為學生播放《致敬——以國家之名》視頻短片,而學生在圖片及視頻觀看中會深受打動,而后在教師引導下使學生把個人情感上升到生命以及國家的高度,并總結偉大的抗疫精神,使學生深化情感體驗。
在視頻觀看之后,教師可鼓勵學生分享新冠疫情抗擊過程中的所見所聞,通過讓學生介紹身邊的人與事,充分感受當代青年的勇敢與堅毅,并使學生領悟到中國人民在疫情時代以及復工復產過程中萬眾一心并幫助世界共同抗擊疫情的精神。通過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并和師生共同分享中國人在特殊時期的行動和精神,可使學生進一步堅定信念,關注從小事做起,立志弘揚民族精神,創造精彩人生。通過上述教學設計,不僅可使學生深化情感體驗,還可使其增強文化認同感及民族自豪感,有效落實課程標準要求,達到單元教學目標。
3.3 關注課程整合,準確把握單元教學方向及深度。初中道德與法治單元整合課程教學期間,除了要堅持以生為本理念,還要關注課程整合,促進課程內容情境化以及結構化,有機的融合成長主題、教材主題以及教育主題,在此基礎上確保單元主題教學方向準確。一方面,教師要從教學參考以及課程標準等資料當中尋找教材理論依據,在教材對比中明確教材以及單元轉承關系,梳理邏輯線索與發展脈絡,并以思維導圖等方式建立教材單元框架結構,明確核心內容[9]。另一方面,要基于課標要求和學情深入開發與全面利用教材,重點培養學生閱讀、分析以及理解等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自我創新與自我完善意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先帶領學生共同回憶中國歷史進程,并借助人物傳記、視頻播放等形式使學生在了解不同時代、各個行業杰出代表過程中,明白中國人在追求實現偉大中國夢當中的擔當與責任。比如教師可在教學中為學生播放慶祝建黨100周年大會的視頻,使學生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偉大成就,深化理解目前中國已進入新的時代,在新的時代,青少年被賦予新的責任,而且青少年應擁有新思想,執行新行動,抒發青少年“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
3.4 整合多種教學資源,有序實現單元教學任務。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單元整合教學過程中,教材屬于關鍵性的教學資源,對此要求教師建立正確的教材觀,不僅要以教材為基礎,還要關注教材重構,既要規避教條的使用教材,也不能完全脫離教材。此外,教師要關注將理論和實際融為一體,組織學生參加多種社會實踐活動,使其在真實體驗生活過程中,從學校課堂延伸至社會課堂,在學生動手實驗、親身體驗以及實地考察過程中深化思想認識[10]。比如在《文明與家園》這一單元教學期間,可結合勞動常規教育以及道德素質教育等,圍繞美麗鄉村、美麗家園建設以及垃圾分類等熱點主題,引導學生在班本主題實踐、寒暑假社會實踐當中開展主題研學、公益調研等活動,以培養學生多項能力和綜合素質,并支持創建文明城市。首先,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公益實踐活動,利用愛心課堂讓學生深入到社區、村落當中組織公益愛心講座,著重圍繞美麗家園建設、垃圾分類、嚴禁焚燒秸稈、環境保護等主題為老人與孩子普及相關知識。此外,可組織綠色志愿行動活動,并鼓勵學生做志愿者,輔助街道社區、村委會等宣傳垃圾分類、新農村建設等相關知識,并在特定的垃圾桶旁邊當宣傳員、指導員以及監督員,也可幫助村委會發放宣傳資料等。其次,可組織社會調研活動,比如圍繞垃圾分類開展專題調研,可調研社區的垃圾分類開展狀況以及垃圾分類工作開展中所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等,或者可調研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結合相關調研分析農村面臨的人口問題等。同時,可指導學生以訪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實踐,通過現狀分析、問題總結以及對策制定,形成完整的調查報告。最后,可組織社會研學活動,比如可帶領學生到垃圾回收站、垃圾處理工廠等進行參觀,使其學習與了解綠色城市創建以及科技賦能垃圾分類相關成果,調動學生創造性思維。或者組織學生到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參觀,考察相應村落的建設措施,之后針對本村落制定美麗鄉村建設方案等。
3.5 加強教研團隊整合,提升單元整合教學成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單元整合課程教學中,為進一步提升教學成效,需要相關教師不斷增強教研服務于教學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升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建立終身學習理念,在學習與借鑒更多優秀的教學經驗、先進的教學理念基礎上,有深度的開展單元整合教學活動。對此,相關學校可定期組織教材及課標深入研討活動,關注結合時事熱點深化并完善課程體系,促進教研組成員不斷增強單元整合教學意識。此外,學校可組織一系列專題培訓活動,以不斷提升教師的理論教授以及實踐教學能力,在單元整合教學背景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以及教育研究者還要關注引導教師提升實踐活動指導能力,尤其要在校外相關實踐活動開展中能夠指導學生從多個層面了解社會,深層次的融入社會,為后續單元整合教學積累材料和資源。學校還要針對教研組成員制定完善的考核管理制度,并在各個教學環節落實實效管理以及績效管理等措施。
為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需要教育領域高度關注對學生加強道德與法治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相關教育者要充分認識到單元整合教學的優勢,把握單元教學原則,通過教學設計和引導,幫助學生善于運用整體思維發現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不斷提升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并增強道德法治意識,積極做負責任、懂法律的公民。在新時代背景下,道德與法治單元整合教學期間,相關教育者還要積極利用互聯網途徑搭建云課堂,不斷提升課堂有效性,促進學生自主自覺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更高效的培養學生道德情感,促進其道德思辨能力以及道德行為發展,不斷提升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