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立信職業教育中心(400036)林建華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 年版)》要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中職語文教材中的詩詞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素材,詩詞教學能帶領學生感悟歷代文人的家國責任,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促進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語文作為中職課程中的公共基礎課程,課時不如專業課多,從而易使部分學生輕視語文學習。在學習專業課的過程中,學生更容易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能獲得成就感;而在語文課的學習中,部分學生較難獲得成就感,這影響了他們學習語文的態度。此外,部分中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認知存在偏差,如認為學習語文的主要目的是應付考試,更有甚者認為學習語文沒有什么實效和用處,不學語文也不影響自己的正常交流和就業,等等。這樣的認知影響了中職語文教學的開展。
語文學習要求學生有一定的閱讀積累和學科知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影響著其自身對作品的理解。當前,部分中職學生喜歡閱讀的作品與學習無關,如一些汽修、機械、電子等專業的男學生對有刺激性的玄幻小說和偵探小說較感興趣,一些學前教育、文化藝術等專業的女學生對校園青春網絡小說較感興趣。這些類別的作品大多娛樂性較強,知識性較弱,難以為學生理解詩詞提供審美支持。
良好學習方法的習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部分中職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經歷中已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如在課堂上不主動思考、容易開小差、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和鉆研能力等。
一些教師基于中職語文課程目標,選取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詩詞教學,如反復朗讀背誦等。這導致詩詞的美感難以呈現,學生難以獲得審美體驗。中職語文詩詞教學應結合具體學情和專業特色,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實現中職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
中職語文課程作為中職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其目標是通過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發展等方面獲得提升,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為個人終身發展和助推社會發展做好準備。詩詞作為我國的國粹,其“言志”“抒情”均承載著“文以載道”的使命,學生通過詩詞學習,能夠洞悉文人先賢的高山景行、民族氣節和精神情懷。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個人命運與家國命運唇齒相依。“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一直深深刻在華夏子孫的骨髓中。歷代文人墨客借詩詞悲嘆自己命運的同時,也在詩詞中寄寓了自己的家國情懷;在抒發自己內心憂慮的同時,表達了對國家前途與命運的憂慮與關懷。如《登高》一詩中,詩人杜甫盡訴自己在安史之亂后經歷的離家萬里、常年飄零、年華垂暮、孤獨無友和百病纏身之苦,在滾滾長江和無邊秋色的渲染下,由自己人生的艱難想到國家命運的艱難。又如《虞美人》中,李煜通過對故國的雕欄玉砌和宮廷朱顏的追憶,以及今夕境遇的對比,表達了亡國后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正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處于困境之中,仍不忘國家的命運,由憂己到憂國,正是個人胸懷、民族氣節和家國情懷的體現。
國難當前,一些文人先賢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舍身救國,留下了千古佳話。如《過零丁洋》中文天祥被俘后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志;《滿江紅》中岳飛立誓“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國殤》中提及的“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的陣亡將士……生逢亂世的他們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誓死報國。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教師要充分利用中職語文教材中浸潤了家國情懷的詩詞,培養中職學生的愛國情感。
知人論世是教學詩詞的重要方法,學生通過了解詩人生平及時代背景,能夠理解詩詞的精神內涵和詩人的家國情懷。例如,在教學杜甫的《登高》一詩時,教師大多會拓展安史之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吏”、“三別”等內容,以了解杜甫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登高》的創作背景,再通過詩的內容和詩人的現實主義寫作風格,理解詩人的家國情懷。這樣注重補充背景知識的教學方式對有一定語文知識積累、有豐富詩詞審美體驗和情感體驗的學生而言具有可操作性,但對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的中職學生而言,卻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因此,教師要結合具體專業特點和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例如,基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愛動、愛唱、愛跳、愛演的特點,筆者采用了“課前故事會”的導入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了解與詩人和詩詞相關的知識。此外,還可以開展“詩人×××的家與國”等主題的講故事活動,讓學生結合教材中的詩詞單元,講自己喜歡的詩人的故事。這樣的活動能讓學生在課外自主搜集詩人和詩詞的背景資料,加深對詩詞的理解,為后續詩詞中的家國情懷教學做好情感鋪墊。
因聲求氣,以讀悟情。朗誦是體會詩詞情感的重要的方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播放范讀音頻的方式來指導學生朗誦詩詞。但一些中職學生對詩詞范讀的體驗感較低,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具體專業的學情,通過開展詩詞朗誦比賽等活動,讓學生主動探究詩詞的節奏、韻律、情感,化被動為主動,從而深入了解詩詞內容,感受詩詞的音韻之美。
例如,筆者在汽修專業的語文教學中開展朗誦比賽,將朗誦比賽分為“誦讀—挑戰—點評”三個環節,將教材中的七首詩詞分配給七個朗誦小組做朗誦準備。在朗誦時,學生可適當運用音頻、視頻等烘托氣氛。為避免小組成員只專注于本組的朗誦任務,筆者還設置了挑戰環節,要求每個小組在準備自己的詩詞朗誦時,還要任選一個小組進行挑戰,朗誦與該組相同的詩詞,挑戰后由其余小組進行點評打分。這樣的課堂活動形式,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詮釋詩詞中的家國情懷,體驗詩詞中的美。具體比賽規則如下。
朗誦比賽主題:誦讀經典詩詞,厚植家國情懷
朗誦篇目:《登高》《過零丁洋》《國殤》《滿江紅》《木蘭詩》《虞美人》《短歌行》
比賽規則:全班分為七個小組,各小組從朗誦篇目里抽取一篇作為參賽篇目,再另選一篇作為挑戰篇目,對其他組發起挑戰。一個小組朗誦完后,其他六個小組要對其進行點評、打分,朗誦得分加挑戰得分為總分。
評分細則:
1.儀表形象(1分):
能結合詩詞中的人物形象和時代背景,有恰當的道具,服飾大方自然,舉止從容端裝,精神飽滿。
2.語言表達(2分):
普通話標準,吐字清楚、準確(1分);
語氣、語調、語音處理得當,節奏富于變化,契合詩詞內容,能準確、恰當地表情達意(1分)。
3.態勢神情(1分):
姿態、動作、表情能準確、鮮明、自然、形象地表現出朗誦內容和思想感情。
4.朗誦效果(2分):
朗誦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能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1分);
結合朗誦內容配上音頻和視頻等,創設朗誦情境(1分)。
5.創意(2分):
配以其他形式的表演。
6.小組合作(2分):
組內各成員分工明確,在朗誦中體現小組特色。
在中職語文詩詞教學中,鑒賞詩詞對學生而言難度較大。在教學完詩詞內容后,教師可讓學生嘗試創作詩詞,通過仿形、仿意和仿技巧,借鑒詩詞的寫作手法,在“走進文本—脫離文本—回歸文本”的過程中,提升欣賞和表達能力,落實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這樣既能讓學生發現學習語文的樂趣,又能讓學生通過仿寫進一步體會詩詞的美,讓學生在學習詩詞的同時,學會交流和表達情感,增強駕馭文字的能力,提到參與感和成就感。
在中職語文詩詞教學中,教師可適當結合時事,讓年代久遠的詩詞擁有時代的生命力,將詩詞中的家國情懷融入當前時代中。例如,在教學《國殤》時,筆者以提問的方式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尋找身邊的愛國將士”,結合當前抗疫的時代背景,展示相關的圖片和新聞,讓學生感受抗疫工作者為國家和民族做出的貢獻和犧牲。身邊的愛國將士在用行動書寫著偉大的詩篇,時代的詩歌不止用文字去記載,更是用行動、汗水、血淚乃至生命去譜寫。訪古探今的教學方法能讓詩詞中的家國情懷從文字中走出來,在現實的感召下讓學生更清晰地認知到應如何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傳承家國情懷。
除課堂教學外,教師還可充分利用課外資源,將家國情懷教育拓展到課外活動中。中職學生在專業特色的影響下有其自身的學習特點,教師可根據專業特色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用實際行動踐行家國情懷。如文化藝術專業可舉辦愛國主題畫展,機械專業可舉辦愛國主題模具展等。通過舉辦專業成果展,讓學生用行動踐行愛國情懷,增強學生學習專業技能和知識的使命感。
教無定法,要想在中職語文詩詞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師應當結合中職學校具體專業的特色,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結合具體學情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通過課前準備理解家國情懷,通過課堂活動內化家國情懷,通過課后作業踐行家國情懷,逐漸成長為有擔當、有作為、有民族氣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