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梅 王海煉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夢想創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近年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成為國家和社會大力支持的方向,創新創業的主體來源隨著政府出臺的大量相關扶持政策而變得日益多元化。然而,不同于企業家等傳統主體,大學生作為創業主體存在著認知與能力上的各種不足與缺陷,加之我國目前創新創業體制機制不完善,相應配套措施不健全,使得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大問題是法律糾紛層面的問題,如稅務勞動、商標知識產權、民商事合同和網絡融資借貸等。之所以出現這些法律問題,一方面是由于參與創新創業的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缺失對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意識的教育培養。
與高校創新創業比賽蓬勃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校學生在進入社會后的創新創業效果不甚理想。主要表現為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成功率較低,并且因學生創業融資而引發的“校園貸”等負面問題也層出不窮,極大地阻礙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實踐中的創新創業與比賽中的創新創業存在著一個巨大差別——比賽只在宏觀上對創新創業的法律規制進行考量,而實踐會在各個方面通過法律風險掣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所以,我們一方面要看到高校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高校在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諸多路徑中,建立健全高校創新創業領域法律風險防范教育機制是十分重要的。這是因為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推進,各類法律法規已經普及到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現代經濟社會的每一個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法律的規制和保護,高校培養的創新創業人才離不開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儲備,尤其是急需加強高校在創新創業領域范圍內對于防范法律風險意識的教育培養。只有做好了法律風險意識教育,才可能培養出復合型的創新創業人才。[1]
現實中,雖然國家和社會給予大學生創新創業大量的支持,但根據有關機構統計的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大學生創新創業成功率較低。例如2015年畢業的大學生創業者中,能夠堅持三年的不到50%,2018年畢業的大學生堅持創新創業的比例僅為2.7%。另有機構統計的數據顯示,整體上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成功率僅僅保持在2%~3%之間。之所以出現如此低的成功率,除了大學生缺乏市場的了解和創新創業經驗外,創業者對法律風險的不了解、不重視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很多創業者失敗的案例就是源于民商事侵權、民商合同違約、企業經營不合規等。例如大學生創業項目某共享單車公司即為明例。該項目在創業初始階段(2016—2017年)獲得了總計達到14億美元的融投資,然而到了2018年該公司就深陷于與多達九家公司的民事合同糾紛之中,并至今深陷訴訟和破產風險之中。
自提出創新創業這一概念以來,我國高校也已對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進行多年探索,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生態體系成果,但與國外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比較,還存在很多有待改進之處。如創新創業教學模式固化枯燥、創新創業教育評級機制不健全、創新創業教育法律服務體系不完善等。因此有必要在借鑒國外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建設的先進經驗基礎上,對我國現有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進行改革。目前我國現行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大多數是由創新創業組織管理機構、創新創業課題體系、創新創業賽事體系和創新創業產學研一體化體系組成,而缺乏創新創業教育法律服務體系。
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教育部關于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強調,培養創業創新人才的重要評價指標有四個:即創業精神、創新思維、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根據這一評價指標,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初期,往往把創新創業教育培訓的重心放在上述四個評價指標上面,即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思維和意識、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等。而各個高校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以及運用的教材,往往也是圍繞以上述四個評價指標展開的。由于創新創業教育法律服務體系在創新創業人才評價指標中的缺失,導致在整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訓過程中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知識和法律風險防范知識的儲備不足,導致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往往忽視法律風險,導致部分學生往往只看到創新創業的商機和贏利點,而沒有看到這些商機和贏利點背后的法律風險,導致學生畢業創新創業的盲目跟風,缺少對法律風險的把控和規避。一些大學生創業啟動后,就一直伴隨著法律風險,創業過程伴隨著法律糾紛,直至創業失敗。因此有必要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評價指標進行修訂,增加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意識的普及教育,普及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易發多發的法律糾紛和法律風險相關知識。
目前各高校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設計大多圍繞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思維和意識、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等方面開設。由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中法律教育的缺失,導致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群中對于高校創新創業領域法律風險防范的課程較少。據筆者對目前國內三大線上教育課程平臺中高校精品課程的統計可知,在目前開設的303門各類創新創業課程中,涉及創新創業法律教育類的課程僅僅只有13門。在各大高校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程中,除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有相關的法律知識普及外,并沒有專門培養高校創新創業領域法律風險防范意識的公共選修課。創新創業領域中的法律風險較為專業,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相關法律知識只是對常見法律知識的普及,大多沒有涉及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專業的法律知識。因此有必要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中增加法律教育,除了開設專門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課程外,還要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創新創業基礎課程中補充創新創業法律風險教育。
為了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不論是國家、社會,還是高校都出臺了大量的扶持政策。例如國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稅收實行優惠政策,國家和高校設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從創業場地、創業啟動資金、創業人員配備和創業服務機構等方面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務。但是這些扶持或者支持政策都是物質資金方面的支持,對于風險防范的輔導,尤其是法律風險防范的輔導較少?,F在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扶持體系的重點在于幫助大學生盡快創新創業成功,而缺少從事前防范法律風險方面的考量,往往寄希望于事后再對這些法律風險進行解決。例如目前各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園的相關規定中沒有法律服務的相關規定,也沒有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專門的法律咨詢服務的機構。由于大學生創業園內孵化的創新創業項目并不是市場經濟主體進行的完全市場行為,大部分尚未進行市場主體登記,貿然將這些項目從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推向市場,沒有相關專業法律工作者進行合規性審核,必然會埋下諸如知識產權糾紛等法律風險隱患。[2]
完善大學生創業風險防范法治保障機制,要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政府層面要扭轉以往只重視創業項目孵化而輕視創新創業法律風險防范的錯誤傾向。要制定出臺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防范的相關制度規定或者指導意見,要把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納入法律監管范圍,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例如知識產權部門或者市場監管部門要積極指導尚處于孵化器中的創業項目,以企業的角度,對大學生創業項目進行指導,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法治保障制度基礎。第二,社會層面上,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要充分發揮自治團體的職能,針對防范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積極制定協會的相關規定和制度,對大學生創業項目進行內部指導和監督。第三,高校要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園的相關規定,制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法律咨詢服務相關規定,為大學生在校創業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服務。
第一,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要科學合理。各大高??梢栽陂_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必修或者選修課內容中增加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防范內容或者篇章,利用校內教師或者聘請校外導師開設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事務等選修課,豐富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培養內容。第二,開設交叉課程,將法律專業的課程與創新創業課程融合,培養既有法律知識,又有創新創業知識的新時代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增強創新創業人才的法律風險防范意識。第三,以第二課堂的形式豐富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培養體系。高校可以通過開展創新創業法律風險實務講座、創新創業法律風險知識競賽等第二課堂,來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意識的持續培養。
第一,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評估檢驗機制要多元化參與。政府、高校、律協以及大學生創業協會等共同參與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評估檢驗機構,為創新創業的大學生提供法律咨詢和評估服務。第二,要明確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評估檢驗的主體,對于在校的大學生或者畢業后參與創業的大學生群體都可以提供法律風險評估檢測服務。第三,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評估檢驗機制的評估標準要科學合理。對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的評估,要根據創業的行業領域和創業的階段科學劃分評估標準,大學生創業不同于其他市場主體創業,對其創業法律風險評估標準,既不能過低,也不能過高。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評估檢驗機構要多方聽取高校、律師和行業協會以及創業大學生的意見,制定科學合理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評估體系和指標。
創新創業是一個復雜的、由多階段構成的過程。在不同的創業階段,創業者面對的法律風險不同。因此除了在創業初期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評估檢驗機制外,還要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跟進咨詢輔導機制。第一,要明確跟進咨詢服務機構,高??梢栽诖髮W生創新創業孵化園區內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服務咨詢站,公開提供跟進咨詢輔導值班信息和導師信息,全天候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第二,建立多種形式的法律跟進咨詢服務,跟進咨詢服務機構與高校法學院、律所或者律協建立合作協議,讓法學院、律所或者律協進駐跟進咨詢服務機構,或者讓創新創業的大學生直接去法學院、律所或者律協進行創新創業法律風險咨詢;第三,要對已經備案創業的大學生配備專職或者兼職導師,導師可以從校內或者校外選聘,讓導師針對備案創業項目為大學生提供一對一有針對性的法律風險咨詢服務。
作為一種新的執法模式,司法執法觀摩是指執法人員在執法時,邀請執法對象同行業內較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現場觀摩執法,以此來警醒觀摩的企業,結合被執法對象的執法問題,查漏補缺。司法執法觀摩,既保證了執法的公開性和公正性,又可以讓觀摩對象根據執法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自我糾察和改進,提升觀摩對象發現和防范隱患、風險的能力。將司法執法觀摩學習機制引入大學生創新創業之中,邀請執法機關通過現場執法,可以讓創新創業的大學生切身感知創新創業過程中的法律隱患和法律風險,不僅能起到很好的警醒和示范效應,還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和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意識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