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秀明
(福建省三明市陳景潤實驗小學 福建 三明 365000)
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選取與教學的實施要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自身的真實生活經歷中,逐步擁有創新精神和探究意識。我們現在用的道德與法治教科書為了能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使用了大量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但是由于地域性,教材中的許多素材并不是每個地方都適用。因而,教師要靈活運用教材,要讓教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中獲得,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進步,學會做人[1]。道德與法治也是一門綜合性和活動性極強的課程,所以在教學中要經常開展實踐活動,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才能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采用社會調查、收集資料等方式展開教學,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有滋有味”,使學生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主義接班人。
1.1 運用生活鏡頭來激活道德與法治課堂。道德與法治課堂是一門以活動為主的課堂,由于中國的地理和疆域幅員遼闊,我們課文的插圖、教材的例子有些由于地域性遠離學生的生活,很多時候并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結合本土的實際情況去拍攝一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存在的視頻,并運用到課堂中,讓學生感受到一個零距離的教育。比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快樂過新年》這一課時,這節道法課就是要求孩子們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春節禮節和講究,對于傳統文化產生了興趣,培養他們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意識和思想情懷。由于我國國土遼闊,不同地方的習俗是不一樣的,于是在上課之前,我對學生如何過新年進行調查,發現相當多的孩子只記得自己過年要吃年夜飯、放鞭炮和收到壓歲錢。過新年每個孩子都很期待,但是孩子卻又對我們過年的傳統習俗不了解。我班的孩子來自祖國的各地,他們過年的習俗是不一樣的,于是我在班級發動家長,向他們要一些與孩子過新年時拍攝的照片,并在課堂中將照片展示出來,由照片中的孩子向大家介紹自己和家人是在做什么,從而感受到過年的快樂,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美,播下了愛上傳統文化的種子。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是最好的教材,通過鏡頭中所展現出來的活動拉近課堂,使課堂回歸了生活。
1.2 運用兒童游戲激活道德與法治課堂。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善于發掘生活中的素材,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應學生的需要,最終提升學生的生活。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喜歡做游戲。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遵循孩子的特點善于觀察學生,根據孩子的喜好,挖掘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設計相應的游戲,并運用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2]。譬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規則》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進行擊鼓傳花球的游戲,在第一次游戲中我沒有宣布游戲規則,只說哪組以最快的速度將花球傳到終點即為勝利,在擊鼓傳花球的過程中就發現有的小組的同學為了提升速度采取扔的方式,所以當游戲結束時很多同學都對獲得第一名小組的產生提出質疑。于是我馬上進行了第二回游戲,這次游戲我提出了要求規定花球必須在每位同學的手上都進行傳遞,這樣產生的第一名,同學們就心服口服。就這樣通過兩次的游戲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受到生活中的規則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有規則我們的生活才會有序。利用同學們平時喜歡的游戲讓他們體會規則的重要,比老師一直強調更能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離不開規則。
1.3 運用本土文化激活道德與法治課堂。我們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生活本來就是一部最優秀的教科書,它最富有說服性,可以成為最能激發學生真正內心的教育資源。品德教育應當是引導孩子們在體驗自己生活的同時并參與到當地社會發展的生活中去,要充分利用自己身邊的本土文化,并靈活運用到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本土文化,讓本土文化服務于課堂,教師要能夠善于運用和把握身邊發現的事實,激活道德與法治課堂。譬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美麗中國是我家》這一課時,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如何成立的”這一知識點時,我結合本校在清明節時帶領全班到麒麟山給烈士掃墓的活動,給學生講本土革命英雄的故事,并通過畫兒童畫、做手抄報、講紅色故事等形式,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為自己是位三明人而感到驕傲、自豪,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美麗的祖國。
2.1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上課鈴響了,教師走進教室,說:“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要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世紀寶鼎》,請大家讀課文,并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生:老師,我知道了世紀寶鼎的樣子。
師:你真了不起!
生:我懂得了我國為什么要給聯合國贈送寶鼎………
師:大家真會讀書,還有個別不懂的同學如何是好呢?
生:我們教他們。
師:真好!大家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讓自己更深入理解了!
于是,在課堂上,同學們便忙碌了起來。有幫助同桌理解給聯合國贈送寶鼎的意義,有根據插圖讓同學理解寶鼎樣子的,還有加動作表演讀的……
課堂上,老師創設了良好的情境,讓學生駕馭課堂,他們通過讀書,自己理解書本的主要內容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是生成火花的“滋養液”。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課堂中,聽不到老師大聲的呵斥,看不到師生僵持的局面,師生關系顯現出超前的融洽。這樣可以讓學生身心放松。激發創新思維。譬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我愛家鄉山和水》這一課時,有一位學生介紹了他美麗的家鄉——桂林,我問:同學們,你覺得桂林的山還像什么呢?學生說:“桂林的山像一只貓的耳朵。”有的說:“桂林的山像個美麗的扇貝。”“桂林的山像一枝畫筆。”……
我趁熱打鐵地引導:“大家都說得很好。現在請你來當導游,介紹一下桂林的山。”學生興趣盎然,一個個離奇多樣的想象,一句句富有童趣的語句誕生了。不斷深入對話,給生成的火花添油加料。教師滔滔不絕的獨白,已經不是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的教學。反之,新的課堂,處處是充滿智慧的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
在教學《江雪》時,老師問:“天氣這么冷,這位漁翁到底在釣什么呢?真的只是為釣魚嗎?”全班一陣嘩然,對啊到底在釣什么呢?老師沒有照本宣科說出現成的答案,而是故作不解狀望著學生說:“誰來幫幫老師?”這時有學生說:“老人是在獨自欣賞雪景。”是啊,千里冰封,萬里雪雕,詩人眼中是壯美的雪景啊!有的說:“老人內心十分孤獨、寂寞。”多么會讀書啊!這可是悟了詩情啊!有的說:“我覺得詩人要考驗自己,因為天越是寒冷越可以鍛煉人的意志。”有的說:“這位老人臉上寫滿清高,在冰天雪地中獨樹一幟。”看看,這不正是詩人那種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聲嗎?學生精彩的詮釋,獨具匠心的理解,不正是課堂上精彩的火花嗎?在這有效的談話中,將“一千個哈姆雷特”作為一種教學的資源,引領學生展現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活力和魅力充斥著整個課堂,生命愈發顯得多姿多彩!
2.2 賞識鼓勵,讓生成更加絢爛多姿。賞識性的評價和鼓勵,不但是師生、生生之間的燃料,更是促使課堂生成發動機。課堂上,學生最希望能得到老師表揚激勵,尤其是那些后進生。哪怕是老師的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個輕柔的撫摸,一句溫和的話語都能極大地感化他們。因此,在課堂上,老師要以表揚和肯定為主,哪怕是極其微小的進步,教師也應抓住時機,不斷添油加醋,“真能干”、“多聰明”、“多么富有創造性的思考啊”,這一句句充滿激勵性的語言將化作學生前進的不竭源泉,讓學生不斷獲得走向成功的動力。
課堂上,我和同學們正在學習三年級上冊《心中的′110'》一課,忽然有一位學生舉起了小手,這是一位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他想說什么呢?由于時間緊迫,我本想當做沒看見,沒想到他的小手一直很固執地舉著。我只好停下講課請他發言,他怯怯地站起來嚅嚅地說:“老師,課件上寫錯了。”“哦,是嗎?”我和其他同學都很奇怪,不由把眼光投向PPT,“哪兒寫錯了呢?”我問。“我們遇到危險的時候要打110,而不是119。”我仔細一看,真的如他所說我不小心把110打成119。這時,我連忙表揚他說“你不僅是一位善于學習的孩子,還有著孫悟空一樣的火眼金睛,你指出了老師疏忽了的錯誤,老師下次做課件時一定要更認真些。”然后我又對全班同學說:“同學們,你們一定要好好向他學習,善于思考并發現錯誤。”頓時,全班同學都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而他的小臉上也露出了自信的微笑。長此以往學生們變得“挑剔”了,他們大膽質疑,敢于刁難老師了,這難道不是好事嗎?
我想,如果不是師生、生生之間相互賞識、不斷鼓勵,努力營造出的這種溫馨和諧的氛圍,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培育張揚的個性與創新的土壤,何來精彩的課堂呢?
3.1 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明辨是非。恰當的使用生活素材可以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提升應對問題的能力。但是如果只是把一些生活素材簡單的堆積在一起,這樣讓簡單的問題變得復雜化,使得我們的課堂變成了形式上的教學,學生只是機械的接受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選取適合本班孩子的生活素材。譬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規則》這課,本節課的主要話題之一就是“守規則要自覺”,目的就在于引導學生懂得自已應該自覺地遵守規則,自覺地利用規則來約束自己。本課可以選取的生活素材有許多,但是選取怎樣的生活素材才能讓孩子在生活中樹立起規則意識?如排隊買飯這也是規則,但是由于我們是城區學校,學校并沒提供吃飯,這樣的素材顯然離他們的生活經歷有些遠,不適用。于是在上課之前我先去學校周邊拍了一些放學時同學橫穿馬路的照片、隨地亂丟垃圾的照片和同學們排隊排隊上下樓梯的照片等等。上課時我將這些孩子們的生活照片播放出來讓孩子們對這些照片進行討論,如:當你看到大家都在橫穿馬路的時候你會進行怎樣的選擇?是一起橫穿馬路還是堅持遵守交通規則走斑馬線?當你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還能堅持遵守規則嗎?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例子去替換老師教條式說理,讓學生在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真實事件中去判斷、去選擇,使孩子們意識到守規則要自覺,培養了孩子們明辨是非的能力。
3.2 聯系生活,在生活中成長。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來自生活,最終為生活服務,要貼近孩子們的生活,以他們平時的生活為根本,教師在上課時要讓孩子們聯系他們在家里發生的一些有趣的例子來進行教學,寓教于樂,在生活中快樂成長[3]。譬如四年級上冊《我們的生命》這課的教學時,可設計一個互動活動的教學環節:(1)活動前的準備:讓孩子們找家人或鄰居們了解自己小時候的事,找出小時候拍的視頻和照片,還可以是小時候玩的拼圖、玩具、以前寫的字或圖畫等。如:在媽媽肚子時,媽媽怎么呵護肚子里的寶寶,出生以后家人的關心,回憶在幼兒園時的玩伴和老師,上小學后的生活等等,查找這幾個時期的信息。(2)制作成長冊:孩子們可以按照自己情況的不同,采用一種或幾種不同的方法,做一份成長記錄,并給這本記錄冊取一個自己喜歡的名字。課件出示制作成長冊的方式供學生選擇。(1)先向家人或我們周圍的親朋好友了解有關自己小時候令人印象深刻的滑稽的事,然后把這些事記錄下來,可以小組合作匯編成一本故事集也可以自己編一本。(2)把自己不同時期獲得的獎狀整理出來,把它們裝訂起來,制作成一本榮譽冊,在小組和班級內分享。(3)在電腦或手機相冊中找到自己在成長過程中自己喜歡的照片,到照相館沖洗出來,貼在影集上,并在每張照片的邊上寫上與照片有關的小故事或貼心話等,制做成一本成長影集等等。這些環節的設計,都離不開孩子的現實生活,這些素材的選擇注重學生的切身體驗。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應讓孩子們想想以前的生活,教育他們對生活要有積極的立場,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和主體人格的發展,讓他們從自身出發,用其心靈感受社會的溫暖,促使他們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熱情。
3.3 學會做人,在實踐中進步。要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有滋有味”,要緊扣學生生活,密切聯系實際,并關注學生的成長,特別是一些特殊生,要了解他們的家里的情況,并感受到父母的溫暖,并反哺父母等等。教師要通過開展豐富彩的活動,培養學生克服困難,辨析善惡、美丑、榮辱的能力,學會講誠信、懂禮貌、關心他人、愛護公物等優良品質。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激發學生豐富自己課外知識的欲望,努力學習,成為有健全人格的學生,使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主義接班人。
4.1 學會合作,在合作中進步。實驗證明,經常進行小組合作的學生比經常獨立完成一件事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更強。因而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也是非常必要的,讓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在合作中進步。譬如我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合理消費》這課時,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消費觀念,我先讓學生了解自己家庭經濟的來源有哪些方式。課前先安排學生對家里的經濟來源進行調查。上課時,我把學生分成四個大組,每個大組又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發一份《家庭經濟來源調查表》,各組將課前收集的信息記錄下來。每個小組可以根據組員收集的資料以小品、講故事等多種形式匯報自己的調查情況。各小組還可以將所有的家庭收入形式分成幾類。整個學習過程,都是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完成的。小組合作學習要合理組建小組[4]。按一定的原則進行分組,每個人的分工要分清楚,要知道自己該在小組中承擔的角色。每個小組可以由四個人、六個人、或八個人組成,小組中可根據學生的能力來分角色。小組中各組員的分工由小組長負責,可專門安排一個組員記錄學習的過程、結果等,然后請一個組員匯報學習結果,最后要對本組的成果進行評價。
4.2 參與合作,在合作中成長。課標中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所以學生的生活體驗、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探究性學習等環節中,要讓學生參與合作,為孩子們準備了多種多樣的課內外實踐活動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合作中成長,在活動中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實踐的能力[5]。譬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萬里一線牽》這一課前,為了讓學生懂得公共場所如果有危險會給千家萬戶帶來危害,課前我布置學生完成“社會調查記錄”,孩子們興致很高,深入社區和公共場所周圍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在上課時通過多媒體投影,出示同學們準備的“調查記錄”,根據他們的調查結果,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如:(1)可以在街道上放鞭炮嗎?你有什么看法?這樣會引起什么后果?我們應該怎樣做?(2)在公共汽車上或日常生活中帶著鞭炮、焰火等易燃易爆物品,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呢?針對以上問題,先分組說一說,然后在班級匯報。這一系列的問題,教師應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孩子們小組合作走出課堂,到生活中去學習,去實踐,這樣既可以增長知識,又可以開闊孩子們的眼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社會實踐的能力。
總之,教師要以滿腔的激情感染學生,以自己堂堂正正的人格魅力感化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傳業授道解惑,熱愛每一位學生,不落下一個正在成長進步的孩子,全身心用愛心、耐心、細心鑄魂育人,引領學生成長進步。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所屬地區的不同,還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各種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培養有良好道德的優秀學生[6]。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深入了解同學們的生活,從他們的生活中獲取學生感興趣的生動有趣的信息,讓孩子們多從他們的生活中收集資料,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教學空間由課內延伸到校外,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變成魅力四射的“網紅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