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原
(廣西南寧市青秀區南陽鎮二田小學 廣西南寧 530000)
在英語學科中,基礎教學活動的滲透德育,其教育目的是促進學生個體健康和成長學習的心理需要。小學時期正是處于兒童身體智力和道德知識逐步增長的特殊時期,因為他們目前所處的社會環境非常之復雜多變,所以對于他們自身的價值德育觀,還就有很大的社會可塑性,他們自身辨別社會是非對錯的判斷能力,也還有著較大限度的成長提升空間,還沒有開始形成正確而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
在進入外語教學能力現代化改革目標階段中,現代的英語學科與實踐語言教學改革還在不斷實踐。在英語教育教學的環節活動中,如何能讓學生對信息進行最有效地德育吸收與滲透,也有它十分特殊且重要的一種積極推動作用。所以,作為英語教師本身就應有意識與針對性地加以注意,在現代外語教學課程中,有效地對學生潛移默化的語言滲透與德育滲透教育。
在英語課程教學改革中,我們既要特別注意學生自身的相關學科知識接收,也特別著重每個學生道德情感態度、價值觀取向和自身道德品質的發展。所以作為一名小學英語老師,我一直也在想:究竟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把小學德育教育內容融入我校的小學英語課堂來。基于此,我對英語課堂進行了以下策略實施:
在當今英語課程的整體教學發展進程中,滲透英語的德育內容得到的作用只能看作是英語的日積月累和潛移默化,任何一種形式內容上的滲透英語或者英語知識的灌輸等方法,都還是不能有效保證其起到了最具積極的教育實效;而且相反,更有可能產生了負的消極效應。這使得大多數學生容易對英語產生消極反感。因此,必須學會自覺的杜絕各種看似空洞而或略帶牽強色彩的道德說教[1]。
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是兒童英語教育學習活動的最起始的階段,其語言教學內容形式一般均比較自然淺顯,內容多與學生們的課外生活相接近。教學活動中老師要更善于準確找好正確的德育形式和教學切入點以及有機結合點,進行生動和自然的教育滲透,激發學生在初學英語活動時,對英語特有的語言興趣,創設一種真實而鮮活的語言情景。
利用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內容,形成自然的情景。例如本節課Module6Unit2The name of the spaceship is ShenzhouV,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在教學環節中創設了學生真正在課堂上模擬演練火箭升空的情景,一名學生朗讀課文進行描述,一名學生捧著火箭,一名學生拿著種子,一名學生揮著國旗,播放火箭升空視頻,在這個背景下,學生在課堂學習上,既能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又能在創設的情景中,對國家的成就有一種更深入的感受,更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在課堂上也成功并無聲地滲透了一種愛國的德育情感,感受祖國的強盛。
例如,在學習太空單詞taikonaut時,我們老師就要求向每位學生都輸入一個知識:宇航員楊利偉是中國第一個單獨完成載人太空行走試驗任務成功的英語,作為中國登陸太空的第一試驗人,宇航員楊利偉身上承載著中國登月的偉大希望,具有敢于冒險探索、不怕犧牲自我的頑強勇氣。由此學生在學習英文單詞的同時,對單詞的深層意識與中國的宇航員精神聯系在一起,單詞就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英文單詞,而是富含了中國精神的德育詞語。
又例如,在學習短語a model of a Chinese spaceship時,老師帶著學生以一種自豪的情感來講述,讓學生對航天模型,特別是神舟火箭的航模,感到自豪和驕傲,對中國(China,Chinese等詞)的意義反復在朗讀中加強,提升歸屬感,進而提升德育意識。
在學習national這個單詞中,課文是national flag of China,老師馬上在學習這個單詞和整個短語中,再次通過五星紅旗的圖片,并且在情境創設環節展示實物國旗,再次增強學生的歸屬意識和民族自豪感,以及愛國情愫。學習這種類似于話題,閱讀與理解這類文章,進行這樣的知識遷移學習,學生們既得到了一種可以通過初步閱讀,達到理解的知識上的知識遷移,也能直接受到愛國教育的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過程,最終獲得良好的德育思想教育[2]。
我還認識到,利用英語中的一些諺語或習語,不但能增長學生的知識,而且能提高他們的思想認知。例如,Sooner is better than later.宜早不宜遲。我趁機鼓勵那些基礎比較薄弱,想要通過拖延放棄英語學習的學生,好好努力,還有機會成功;對于那些信心不足的學生,我肯定地告訴他們:Nothing is impossible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衡量個體道德成就的最后一個比較重要的標志,其實就是習得正確的道德行為。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班杜拉曾經這樣指出,觀察的學習行為是激勵學生積極學習生活的一項重要實踐途徑,學生同樣可以選擇通過觀察與學習,培養好自己獨特的個人道德行為,觀察的具體對象往往就是這些榜樣。科學的教育榜樣是推動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一種有效的學習途徑。例如,在一節英語課文中,會常常涉及中外一些歷史著名故事人物,老師既可以通過發掘研究這些世界名人故事,挖掘這些故事名人背后的人文力量,將故事德育內容滲透進其中,還包括可以延伸拓寬到國內外的一些著名歷史人物和勵志故事,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中也能開拓思維,在無聲中滲入德育教育。
外研版(三起)小學英語教材中德育教學素材提取中,可以發現,英語課文中有不少內容可以和道法學科的一些德育知識進行相通與提升,例如:
(1)四年級下冊Module1Unite1She’s a nice teacher.Unit2 He’s cool.和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2.不一樣的你我他》,其德育關聯點可以提取為:本模塊中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點是學會一些形容詞如nice(友好的),shy(害羞的),cool(酷的),naughty(調皮的),clever(聰明的)來描述家人或者他人的特點,而道法課中,本節課要求學習的內容則是:通過找找我們的“不同”,對比同學之間各有什么特點,有相同點,有不同點,學會與“不同友好相處”,有積極的眼光看待別人的優點缺點,使這些“不同”讓生活更精彩。通過兩者的關聯,提升了學生學習課題的深度,升華兩者內容為:學會欣賞他人,接納別人,發掘他人,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更精彩。
(2)Module2 Unit1 London is a big city.Unit2 It’s very old.與三年級下冊《7.請到我的家鄉來》提取的德育關聯點:本模塊中主要學習的內容是認識英國首都London這座城市,以及英國的Buckingham Palace(白金漢宮),the Big Ben(大本鐘),Hyde Park(海德公園),Tower Bridge(塔橋)這些代表性的建筑,既領略了外國的人文,又學習用old,beautiful這些描述性的形容詞來描寫這些古建筑,這也是一種文化的輸出,文化的熱愛。在三年級道法中《7.請到我的家鄉來》這篇課文也是描寫了我的家鄉,通過展示中國的版圖,找到所在的省市,通過“我是家鄉小導游”的角色來表達自己家鄉的美麗風光,特色景點,以及家鄉的特產,家鄉的風土人情,家鄉的情美、物美,家鄉的人更美。這些都共同表達了對自己家鄉的贊美和喜愛,這也是一種人文的輸出,兩者都在地方上有各自的特點,都有值得驕傲的文化。通過這些關聯內容,我們可以將道法內容與英語德育內容互相升華,讓英語課堂的內涵更加深度,更讓學生對自己的人文產生更濃的情感。
(3)Module6 Unit2Was it a big city then?和四年級下冊《12.家鄉的喜與憂》其德育關聯點:本節英語課學習的是過去式,以深圳現在(now)是個大城市,而以前是個小村莊(It was a very small village then.)通過提問來點出現在和過去的對比,通過這個契合點,引入道法內容的提升。四年級下冊《12.家鄉的喜與憂》中學生學習的內容是:家鄉的發展,通過和奶奶一起看照片對比以前屋子的老舊,以前街道的窄小,以及通過眼前的對比,住上了明亮的房間,道路寬大美麗,還有公園,廣場,超市,菜市各方面的變化,通過這些對比描述,同學們更加感受到現在生活越來越美好,從而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發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不亂扔垃圾,積極打掃衛生,維護家鄉的美麗環境,避免做出一些不好的行為,或者制止他人的行為,來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家鄉。這兩者關聯在一起,讓學生也體會到:即便在英語課堂,也有深厚的德育氛圍在緊密滲透。
(4)Module7Unit1I helped Mum.及三年級下冊《10.愛心的傳遞者》,兩者可以提取德育升華點:本節英語課主要學習的內容是如何用正確的過去式表達昨天的事情,其中以艾米和外婆在電話中的對話內容為背景,其中艾米表達了昨天幫媽媽煮菜,做家務,洗衣服,以及弟弟湯姆也幫媽媽做家務這件事,以幫助為契合點,三年級下冊《10.愛心的傳遞者》道法課文中,同樣體現了幫助的內容,并且將內容進一步提升,將幫助媽媽,對媽媽表達的愛,傳播到生活中,幫助別人,下雨了,給沒有帶傘的同學撐傘回家,幫奶奶提菜,給沒有帶筆的同學借筆,在公車上給老爺爺讓座等等這些愛的舉動,傳遞出去,讓社會充滿愛。以及在關心幫助他人時,用心了解他人的需要。將升華內容體現到英語課堂,與英語課堂互通互融。
(5)Module8Unit1They sang beautifully.Unit2 I tool some pictures.及四年級下冊《1.我們的好朋友》,兩者德育升華點:本模塊體現的是如何掌握英語的過去式,用過去時態來描述過去的活動,課文以Amy和Tom一起快樂地講述他們剛和朋友們去野餐的事情,他們和朋友們在草坪上吃著美食喝著飲料,快樂地唱著歌,他們感到和朋友們在一起很開心,第2單元課本更描述了大明和朋友們在野餐中的感受,并且還拍照做了幅海報來紀念和朋友們一起的快樂時光。而《1.我們的好朋友》中同樣內容是通過描述與朋友們從小在同一個學校的一起成長相處過的那些一起做開心事,一起游戲玩耍,一起看書學習,互幫互助,一起動手畫畫,從而提煉概括出自己和那些朋友們在一起過程是有多么地開心、美好,以及那些友誼也總是在給著我們的溫暖,讓使我們能感到一種真情的永恒存在。通過這個關聯內容,我們將英語課堂進行豐富和充實,使兩者相互提升,讓學生在英語課堂和道法課堂都能得到德育內容的深遠影響,兩者互輔互生,密不可分。
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于課堂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把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進行有效的結合。小學生很喜歡聽歌曲和欣賞影視作品,尤其是一些比較有趣的英文電影,我利用這個興趣點,選擇一些有利于學生思想教育,視聽效果比較好的英文電影供學生觀賞,這樣做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技能,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加教學材料的時代性,還可以因勢利導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另外,一些英語故事、英文名句賞析等分享活動,都能讓學生感受到英語的美,生活的美,并不自覺地接受美的事物,潛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例如,學生每周可找一篇短小的英語美文或者美句相互分享。這些美文、英文歌曲不僅語言美,更重要的是具有較高的思想藝術價值。
當然,在進行小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滲透式德育教育要注重把握它自身的思維策略性,注重把握好德育的滲透教育的現實可行性,注重把握德育的滲透教育的反復性。因此,在小學英語新課程教學活動中,我們廣大教師還是要進一步深入發掘本教材中包容德育深層內容的歷史內涵性與潛在現實意義,給每位學生以比較深刻而全面的啟迪。
只要教師堅持深入認真學習并鉆研新教材理論的基礎前提上,選擇最恰當和最適宜的學科德育活動滲透點,并及時輔教之,并輔以有效而獨特的教學方法,就能達到實現德育目的和培養智育特長的這雙重目標教育之目標。
總之,我們應當遵循英語學科的教育規律,善于捕捉英語教學中的德育因素,在英語教學中更好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只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我相信英語教學是可以達到德育和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