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文
(寧夏大學 寧夏銀川 750021)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協同育人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隨后,黨的十九大又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的更高要求,進一步說明了黨和國家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實現協同育人目標的重視和期望。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重要的育人環節,是一項復雜的教育工程,不僅需要高校深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還需要校內外各方面的配合,廣泛拓展校內外育人資源,建立校內外協同育人機制,實現校內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發展,進而為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奠定基礎。
“協同育人”,顧名思義,主要由“協同”和“育人”兩個概念組合而成。“協同”具有協作和協調等意思,其在概念方面是包含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物體、自然和情景等全方位的協同。而“育人”主要包括育人的目標、內容、方式和成效等方面。也就是說,在育人目標、育人內容、育人方式和成效等方面,需要相關的人員、主體、機構、物體、事物和情景等相互協同,進而實現育人目標和達到育人成效[1]。
“協同育人”的概念最早源自歐洲,之后普遍傳播,主要運用于教育等相關領域?!皡f同育人”是基于協同理論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指教學中的各個個體基于共同的教學目標,搭建的一個可以實現溝通、資源共享、相互協調配合的平臺系統,從而實現多層次、全方位的協同效應。協同育人是高校與其他機構在發展理念和方式方面的新創形式,是高校培養人才和社會服務等職能的深化,將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校內育人與社會育人相結合,優化校內外教育和教學資源配置,全面貫徹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以提高人才培養的綜合素質,與社會各機構和單位建立協同培養,實現產學研結合,有效提升高校學生的創新水平、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和社會的適應能力。目前,協同育人主要分為校內協同育人和校內外協同育人。校內外協同育人主要是指全員一體(包括由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組成)行動,在各個方面實現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思想理念。主要常見模式有:人家校聯合、企校聯合和家-校-社協同育人等。校內協同育人是以育人為核心目標,全體教職工要以學生為育人的主體,以教師為教育事業的主導,充分發揮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以落實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核心理念。
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的重要基地,它肩負著培養新時代祖國需要的合格人才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和實踐,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未來發展,人才的質量和素質決定和影響著國家和社會的 走向與發展。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強加人才的重要性,多次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指導意見。其中,為誰培養人關乎我們育人的目標,為國家和人民培養人才是各學校和社會協同育人的核心。因此,培養什么人要取決于國家和社會的現實需要,也是我們協同育人的重要目標之一。至于怎樣培養人,這將是一項重要的行動職責和育人方式,不僅是各個院校的責任,更是社會各界的責任,因此,協同育人也是各個教育機構和社會的重要選項之一。正如我們知道的,“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青年是國家發展道路上的主力軍,關乎國家的興衰?!吧倌陱妱t國家強”,只有抓好青年人的教育,才能讓國家的富強?!八枷胝喂ぷ魇菍W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思想政治教育應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培養什么人,取決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思想決定行動,思想政治目標決定其行動和行為,并產生效應。學校作為國家和人民教育的主要職能機構,思想政治工作更應是其命脈和生命線?!拔覀儗Ω叩冉逃男枰纫酝魏螘r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當今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思想政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也加大了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其中宣傳先進典型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系著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和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完成高校的職責。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一直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尤其是新時代,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從宏觀到具體,黨中央各級教育相關部門指導并參與思想政治工作。
隨著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斷推進,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況較好,各高校師生的思想政治意識覺悟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也不斷完善。各個高校緊緊圍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近年來,各個高校堅決落實黨和中央決策部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备咝4髮W生正處于人生中認識和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黃金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高校大學生受到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引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那么將成為對民族和國家有益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重要的育人環節,是一項復雜的教育工程,不僅需要高校深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還需要校內外各方面的配合,廣泛拓展校內外育人資源,建立校內外協同育人機制,實現校內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發展,進而為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奠定基礎。
協同育人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是相互關聯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又再次強調要強化協同意識。對于各高校來說,落實思想政治教育,樹立“大思政”理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大實踐”模式,構建校內外協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做到校內外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同頻共振,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以構建校內外協同育人的“大思政”為指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校內外協同育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梳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協同育人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結合當前的國內外形勢和相關教育政策,理論結合實踐,從而找到具有針對性的、符合實際的解決辦法,以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校內外聯動機制與保障機制的舉措,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發展做貢獻。
與其他專業相比,阿拉伯語專業在開展“課程思政”方面更具優勢。目前,我國高校阿拉伯語專業所使用的各科教材中含有豐富的思政元素,從專業基礎課程到專業選修課,從專業實踐課程到專業通識課,各課程題材中從不缺少愛國主義精神、民族團結、中阿歷史和中阿交流等內容。我國高校阿拉伯語專業開設的許多課程中都必然蘊含大量的思政元素,通過歷史聯系實際,進行科學的思維引導,引導學生對歷史沿革、國情發展正確的認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3]。
立德育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課程建設是高校育人的陣地。隨著我國進入新時代,教育也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就已經明確地提出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共同的目標和方向,共同的育人目標以及相互支撐和互補的教學方式和原則。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育人積極構建育人的大格局,提升思想政治的工作效能,實現協同育人的重要目標、內容、方式和成效。
方向決定道路。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為各專業課程和阿拉伯語課程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阿拉伯語“課程思政”秉承了“課程思政”課程的育人目標,與思想政治課程共同肩負立德育人的重任,為黨和國家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高舉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培養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有用之才。只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目標的基礎上,高校教育才能有作用,課程建設才能有效應,才能吸引和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道路,朝著正確的方向自信前行,才能真正做到“四個自信”和“兩個維護”。
阿拉伯語“課程思政”要想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還需要更深層次地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與專業知識,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情,堅決執行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要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一核心點,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提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切實提升立德樹人的成效。堅持阿拉伯語課程思政的教學方針,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偉大成果通過“專業+思政”的有機融合,深深地印在學生的頭腦中,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信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精通專業知識的同時,服務國家戰略,為我國“一帶一路”和國家發展做貢獻[4]。
阿拉伯語“課程思政”在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方向和目標上保持同向同行的基礎上,同樣也與其在作用和效果方面也具有協同育人的整體性。
阿拉伯語“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產生的整體作用就是發揮各自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結合高校學生自身成長需要,使高校學生自覺地加入建設黨和國家的隊伍中,根據自身優勢和國家需要,樹立遠大目標,努力成為黨和國家發展需要的人才和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
阿拉伯語“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效應主要體現在政治效應、思想效應、價值效應、道德法制效應和文化效應等。政治效應就是保障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思想效應就是保障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做到“四個自信”和“兩個維護”;價值效應就是保障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法制效應就是保障學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健全的法制意識;文化效應就是保障學生對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的正確認識,大力弘揚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以及阿拉伯語“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立德育人等方面的效應。
同時,阿拉伯語“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在保持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一方面,應遵循德育為先的原則,堅持立德育人為目標,三全育人為格局。并且,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隨后,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及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還應遵循有機融合的原則。阿拉伯語專業課程不僅要思政元素有機融合,更要精準地進行課程的教學設計,把專業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典型的案例與人物故事等融入課程之中,使專業課程更具親和力、感染力和針對性。同樣,思政課程也應“終要落到把思政課講得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來”。無論是阿拉伯語“課程思政”課程,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都應當理論聯系實際,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可見,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讓“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活起來的關鍵所在,是完成高校育人的職責所在,更應該將教育部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論述,貫穿和落實在高校教育各體系、各環節和各方面[5]。
阿拉伯語“課程思政”校內外協同育人主要分為校內協同育人和校內外協同育人[6]。
校內協同育人除了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外,還有與教授人員、受教人和教輔人員,以及高校聯動機制和各單位之間的協同。新時代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強調的是全員育人,就是要求“課程思政”課程的專業課教師人人都能講思政,各個都要講思政。阿拉伯語專業旨在培養掌握阿拉伯語語言文學和相關文化知識,比較寬廣的人文社科知識,有涉外工作常識,具有國際視野和人文素養,具備語言運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思辨與創新能力、國情研判能力、能從事翻譯、管理、教育以及涉外工作,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國際化、多元化、復合型、通識型、高素質的阿拉伯語人才。目前,全國阿拉伯語專業教師已全部加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中,各阿拉伯語專業課教師利用現有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的同時,還汲取新的教育理念,深度挖掘阿拉伯語各門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拓展專業教育中思政素材和平臺建設,共享、共建阿拉伯語“課程思政”體系,形成具有政治思想過硬、專業素質較強的師資隊伍,與阿拉伯語“課程思政”課程深度融合,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阿拉伯語人才。同樣,阿拉伯語“課程思政”的建設還應注重與受教者協同,即高校學生。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遵循學生學習的規律展開針對教學[7]。
阿拉伯語教育教學始終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圍繞學校中心工作,持續推進本科專業建設。借助中阿重點高校、重點研究機構、重要行業與實務部門的卓越平臺和優良資源,創立促進中阿合作發展的實踐教學基地和培訓基地,實現專業教育和實務培訓的深度融合,進行分層次、多類型和全方位的學科教育,培養一批國際化、復合型、應用型阿拉伯語及阿拉伯研究高層次和高質量專業人才。以此為契機,加強實踐教學,適當增加選修課程比例,立足專業能力的培養,開設更多的與經濟貿易相關的課程;精雕細刻教學內容,開展與課程配套的教學大綱、教材建設工作,盡快將最新的優秀學術成果反映到教學內容中去。發揮“聽說領先,重在應用”的教學特色,堅持“精講多練”,重視課堂上的師生互動,通過翻譯法、情景法、交際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增加課堂上學生實踐練習所占的時間,提高學生利用阿拉伯語溝通交流的能力。阿拉伯語“課程思政”校內外協同育人也是根據新時代市場經濟的需要、學生就業前景和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等情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探索協同育人的新模式。其中,企校協同育人中阿拉伯語課程在專業學生赴企業實習和歷練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企業需要具有較強的阿拉伯語專業能力的人才的同時,更看重的是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因此,阿拉伯語課程思政能夠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其道德情操,有助于其綜合素質的提升,成為企業和社會受歡迎的人才。同樣,在國內許多學校的阿拉伯語專業中,邀請企業參與專業教育,聘請企業人士參與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和專業技能教育,并安排學生到實踐基地進行體驗和學習,以提高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