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龍 王雅冰 方 慧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 江蘇南京 211200)
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最先由美國教育界提出,目前已經得到世界的普遍認同[1]。作為教育大國,我國加入《華盛頓協議》后,借鑒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基于我國教育國情,將學生在畢業后應獲得的能力,以相應指標的形式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讓學生在畢業時得到社會認可[2]。應用型人才是能夠滿足社會工作需求,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勝任生產一線的專業技術人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數量和質量上越來越高,在高校教育中融入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培養應用型人才已經得到了諸多嘗試,并且取得了很好效果,可見基于成果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基于成果導向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開展教學活動來支撐學習結果的方法或途徑,其側重于希望學生掌握什么內容與能力,最后考核評價時,采用多方面全方位考核,這種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主體地位的觀念,在教學過程中以目標為導向,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3]。
成果導向教學模式下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趨向于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并以結果目標為基本出發點,強調學生主體地位,在專業認證框架下反向設計教學過程,進而達到相應的學習成果,摒棄傳統教學中大課堂方式的知識灌輸。緊緊圍繞專業認證中規定的各項指標,將教學目標具體化、細致化,為學生充分鍛煉后達到人才培養目標提供堅實的基礎。
與傳統大課統一式教學不同,成果導向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更加強調充實性和靈活性,教師根據所授學生水平的不同,選擇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講授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和學習習慣靈活選取學習內容與方式,這樣有利于知識的有效傳播和能力的有效提升[4]。
成果導向教學模式要求學生畢業后能夠具備社會所需的知識和能力,但是在知識和能力的考核評價上強調多元化,更加注重學生的能力指標,通過多渠道、多途徑評價學生的能力獲取度。這比傳統的統一考核方式更加科學,更能體現以人為本和學生主體地位,更加有利于學生健康的成長與發展。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教育模式的要求較高,雖然成果導向模式已經被提起很多年,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是存在若干問題。
現有的教學模式還是以知識導向模式為主,整個課程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主體地位,教學過程的開展以教材為主線,以教師本身所具備的知識儲備為基礎,開展灌輸式教學。課堂授課沒有考慮到學生本身處于什么階段,應該學到什么知識,應該培養什么能力以及如何培養,導致整個課堂都是以教師在不停地講,學生知識被動地接受,沒有有效的課堂互動。學生在主動思考方面沒有足夠的時間和途徑,進而導致教學效果反響平平,甚至出現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課堂開小差、玩手機等不良現象。正是這種傳統式教學,沒有考慮到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學生學習不在狀態又引起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積極性不高,導致授課時毫無激情,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種教學模式沒有注意到學生的自身特點,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對學生的教學方面沒有任何成效。
課程教學以課程大綱為準,需要將大綱中規定的相應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同時完成大綱規定的指標要求。但是在現有課程大綱設置上,由于缺少考慮課程之間銜接性,課程大綱相互獨立,知識不成體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將各課程之間的知識串聯一起。同時在大綱制定過程中,由于缺乏系統的研判和深入研討,使得大綱中知識內容相互獨立,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溝通,對于相同的知識點存在重復教學或者避讓教學,使得學生接受到的知識混亂而不成體系。由于知識點前后關系的割裂,學生在學習時費時費力,課程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對于大綱中規定的目標和要求,無法在課程的授課過程中體現出來,導致這些目標及要求成了一紙空文,無法實現。
教學目標本應落實專業認證的相關畢業要求,然而由于學校未進行相應的專業認證,對于相應的畢業要求規定不清楚,未能落實細化,對課程教學未能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一線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大多從大學畢業后即進入到教學崗位上,可謂是從校園畢業到校園工作,未有相應的企業工作經歷,缺乏實際工程經驗,在授課過程中僅能依賴儲備的知識系統,受到自身條件的約束與限制。在沒有可操作性的指導文件情況下,對于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不明確,課程教學缺乏針對性,導致學生在學習時也沒有相應的學習目的,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脫離了學生的能力本位教育,以此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獲得社會要求的各項能力的基本訓練,進而得不到社會的認可。
基于工作量和操作性等各方面的限制,現有的課程考核大多還是以平時考勤、作業、期末考試等方式進行,從一道題的正確與否、試卷是否及格等指標來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指標過于單一。這種方式只能檢查出教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已被學生接受,學生對內容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學生的認知是否滿足教育要求。由于學生本身的差異性,對于不同知識的理解和能力的培養的進程有一定的不同,面對單一片面的考核,難以滿足工廠產品式的標準化要求。另外,由于學生在學校要修滿一定的學分,同時學分績點還要滿足一定的要求才能畢業,課程考核過于量化的方式,削弱了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難以反映學生能力的提高程度,無法有效評價人才培養的效果,不能體現學校人才培養的實現情況。
成果導向式教育理念強調反向設計、正向實施,這種方法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能有效地保證教學目標與最后的教學結果相對應,以社會需求規定教學要求,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培養目標、師資力量、課程教學、考核評價方面的優化起到積極作用。
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應滿足社會需求,研究未來工作崗位對畢業生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并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去。應用型本科院校中設置土木工程專業的非常多,準確把握學校定位,深入理解學校辦學理念。我院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中聚焦“工作本位”育人宗旨,瞄準“六維”素質人才培養目標,在國家相應標準要求框架下規范運行,同時充分調研兄弟院校相應專業,消化吸收通過專業認證高校的成功經驗,同時結合我校本身特色,凝聚提煉學生畢業要求。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在培養目標上不僅僅關注學生能否勝任專業工作,同時還需要考慮不同學生的成長要求,重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即做到個體與整體發展的協調性,根據行業、產業對學生能力的不同要求,結合我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的特色,確定專業培養目標。應用型人才培養貫徹學校工本位理念,在傳授學生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核心工作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最終轉化以提高基本素質為目的,在此原則上形成滿足社會需求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5]。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師隊伍的綜合水平決定了課程教學的成效。在高速發展的當今時代,工程技術水平日新月異,社會對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畢業生不僅具備相應的理論知識,還要有一定的實踐能力。這種情形從某種程度上也要求教師在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需要掌握豐富的工程實踐能力,這就使得從高校畢業到高校教學的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有一定的工程實戰經驗的儲備,參加相應的師資培訓。如今,很多應用型高校越來越意識到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重要性,我校也越來越重視培養“雙師型”教師,在寒暑假給學校專業教師提供相應實習實踐機會,讓廣大中青年教師獲得一定的工程實踐經驗。教師綜合能力的提高,在教學設計、實踐和推動方面起到影響和決定性作用。傳統教學活動中,教師均是在固定的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內授課,成果導向模式下,教師擁有更大的主動權和靈活權,擁有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在授課時不再收到教材和內容的限制,通過自身學習經歷和經驗按照實際需求調整教學方法。通過有效地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和學生之間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課程體系設置是人才培養中非常關鍵的渠道,成果導向模式下課程體系的設置更加趨向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更加關注學生知識體系的連貫性。應用型人才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考慮人才培養各個目標,支撐各個考核點的加權比重,即將分解的畢業要求指標,反推到課程體系中,以完成課程體系規定內容的來反映考核指標點,建立課程體系與考核指標點之間的對應關系,并將此關系轉化到課程教學活動中。在課程體系的建立方面,主要劃分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集中實踐環節幾部分,這幾個方面有機結合形成了全方位人才成長空間,共同為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提高提供服務。教學大綱改變以教材的內容確定教學知識、以教師的能力確定教學深度的方式,有效避免同樣的知識點在不同課程中重復出現。課程大綱的制定與完善基于課程群組織模式下,依托培養方案中畢業指標要求,在專業內部充分研討確定,專業認證模式下課程的教學大綱需滿足畢業要求,對不同專業分離建立課程群組織,側重于課程之間的知識點的連貫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從而在規定教學內容時突出體現課程的核心內容。在課程教學方面,成果導向模式下要實現從灌輸式教學向互動式教學轉變,打破傳統封閉的教學模式,形成開放式教學,注重學生主動思考能力的培養,從重視傳教到教主于學的轉變。
人才培養過程中,評價機制能有效反映學生對學習目標的達成度,成果導向模式下教學的優勢在于考核學生目標達成度貫穿于全過程,對于同一個學習目標,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化,完成所需的時間和次數都會不同,有的同學會在第一次嘗試時滿足要求,而有的同學可能就需要若干次。基于此,評價機制也應具有個性化,能客觀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個性化評價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改變傳統以試卷作為主要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結合知識掌握度、能力提高度、技能熟練度等方面的考量,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對于對實踐操作能力要求較高的課程類和選修課程類,應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而不僅僅是局限在專業知識的記憶能力上。對于應用型高校而言,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應該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以考核評價為手段,反向促進教學過程的不斷改進與提高,通過構建多渠道的考核方式,完善教學指標的評估,合理分析畢業要求達成情況。個性化、多渠道的評價與考核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的目的不在于篩選優劣,而在于自身綜合能力的真正掌握,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以正確和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完成學習目標。
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基于成果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做出改變,緊緊圍繞社會需求,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根據時代發展,注重教師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加強培訓,打造“雙師型”教師,綜合考慮課程間的邏輯關系,規范課程體系,以學生為主體,豐富教學內容,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建立多渠道、個性化評價考核體系,充分發揮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優勢,提高學生在工作中的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