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群
(昭通市職業教育中心 云南昭通 657500)
當今社會提倡多樣化思想與潮流,其雖有積極一面,但同時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的負面影響就是各年齡段學生都相繼出現了品德缺失、言行無狀的現象。這些現象似乎在不斷地提醒現如今我國的教育體系出現了漏洞,德育教育急需被加強。加強德育教育,應當從專業教育開始。中職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正是奠定思想認知基礎的大好時候。中職學生思維活躍,價值觀念逐步成型,若能在專業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滲透,就能讓中職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和人格。
所謂德育教育,就是指中職教師基于中職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實際情況,并依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在道德、情感和實踐等方面對中職學生施加的教育活動。德育教育教學提倡道德行為教學和道德語言教學要兩手抓、兩手硬。尤其是道德行為教學更為重要。中職教師應當重視中職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培養嚴于律己的品質和樂于服務社會的精神。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融入社會的本領。中職學生只有經過切身經歷、體會和觀察,才能把書本知識理解透徹,才能形成自己獨有的知識體系和思考方式,才能對德育教育有更深入的認知。
與如今教育相比,我國古代更為重視道德教育。品德重于學識,這是古代社會各階層在識人方面達成的共識。正因為如此,古人把思想道德教育看作培養人才的根本,這其實就是古代的德育。古人重視“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古代個人通常會通過自我學習、家庭熏陶,學堂教育和社會監督等來實現自我道德品行的教育。現如今,科技發達,各類知識繁多,信息獲取渠道更是多樣化。在這樣紛繁復雜的生活環境中,不少駭人聽聞事件的發生都是人們自身扭曲的社會觀和價值觀所致。這種種現象表明,加強個人德育教育已是刻不容緩。加強對中職學生的德育教育,既是對傳統民族的文化傳承,也是對新時代個人適應社會的指導。新時代,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應當秉承負責合作的精神,摒棄成績至上的觀念,多多溝通交流。在重視學生學科知識學習的同時,也要加強德育教育,爭取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個人素質修養基礎。
在學前教育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對中職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講文明、懂禮貌、守紀律,同時能夠幫助他們養成謙遜友善誠信的良好品格。德育教育的開展能夠培養優良品德,能夠激發他們熱愛祖國和社會的最初感情,從而促進價值觀念的形成。德育教育目標的制定應當基于中職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這也是我國素質教育理念的體現。
首先,應當重視中職學生的個體教育。中職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處世態度,勇敢自信、獨立堅強的行事作風,誠實守信的個人品格。面對學生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不良思想和行為,教師應當及時予以關注和指正,防止這些思想和行為因人為忽視而蔓延和發展。在我國獨生子女政策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獨立自主性強,但是任性自大、冷漠自私、好逸惡勞等不良的性格特點也時有暴露。如今很多人已經為人父母,在對下一代進行教育時,一定要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要讓自身的個體缺點完全復制在下一代人身上。
其次,應當重視學生的社會教育。在日常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中,學生應當自覺遵守社會規范的要求。教師鼓勵的、要求的,就要努力去思考去做;教師摒棄的、遠離的,自己也應當回避遠離。這樣做既能為學生德育教育打基礎,又是對教師言行舉止、道德規范的考驗。學生自覺遵守社會規范,時間久了自身就會形成基本的社會行為規范。比如,待人禮貌、尊敬師長,愛護公物、不在公共場所喧嘩嬉戲等。學生自覺遵守社會規范,還有利于培養他們人際交往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從以自我為中心慢慢過渡到了解別人,開始為別人考慮。有些學生會表現出不愿和他人交往的意愿,中職教師一定要多觀察多了解,幫助學生克服與他人互動交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幫助他們更快更自然地融入社會集體生活中。
最后,應當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在我國傳統德育教育觀念中,培養出符合社會公德的人,這就意味著德育教育的成功。但是在新時代,這種觀念早已無法與社會多元化價值觀的發展趨勢相匹配。合格的德育教育應當融合思想、法制、心理等多種教育內容于一體,讓人能夠完善自己的社會價值觀,從而更能適應社會,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學生德育教育也應當與時俱進。中職教師不能因為學生年紀小,就只是一味地進行德育灌輸教育或行為教育。學生自我教育是對學生個體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補充和拓展,它有助于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學生能夠通過反思自我意識,應用自身內在力量完成對自我內心的鼓勵、調整和強化。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體驗新的內心感受。其獨立思考的新模式也有利于學生自身價值觀的形成。自我教育有助于學生創新發展,因此它在新時代學生德育教育中必不可少。
德育教育能夠促進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同時對學生今后的成長意義重大。
第一,德育教育能夠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石。良好的身體發育和智力發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很重要,但良好的品格形成同樣重要。一個在社會上取得成就的人,不一定非得智力超群,也可能是因為他具有良好的品格。比如,他性格樂觀、意志堅強,遭遇失敗不氣餒。這些道德與品格也可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而且它們大多要從學生時期開始培養。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可以活躍其觀察、感知、思考和想象等能力,強化其承挫力和抗壓力,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良好的個體性格能夠增進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比如,理智的性格能讓學生免受外部干擾,集中注意力感受自我需求;活潑的性格能夠調動學生自主性,積極參與團體活動,增進人際交往能力。中職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一定要留意學生表現出的某一性格特點,多觀察多培養,以便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第二,德育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現如今,很多家庭物質生活條件優越,學生身體發育良好,但思想心理方面卻常有缺陷。家長過分寵愛、放縱孩子,致使學生霸道任性、脆弱敏感、自理能力差等等。這些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容易形成不良性格和習慣,亟需德育教育去糾正。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需要家長和學校教師彼此配合。學前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家庭教育存在的優缺點,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和意見,學生家長應當予以配合。學生家長也應當監督學前教師德育教育工作開展情況,防止德育教育未落到實處,學生被孤立或欺凌。只有切實做好德育教育,才能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在學前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中職教師德育觀正,德育教學能力強。中職教師應當能夠運用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學知識,客觀理性地向家長指出學生思想品德上存在的問題。絕不能只看重孩子的學科成績或是為了家長的面子而對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置之不理。首先,中職教師應當通過相關教育培訓去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培養自己的職業素養。這樣有助于自己在日常教學中更精準地發現并解決更多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問題。其次,中職教師應當用良好的語言和行為去影響學生。比如,用微笑平和的語氣和學生交流,或是為了養成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師應當專門示范勤洗手,不亂扔垃圾等。最后,要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德育教育應當是師生互動學習,而不是教師單方面進行教育。中職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啟發學生。遇到問題要讓他們自己多思考、多討論、多判斷,培養他們自主自律的意識。教師若在此過程中發現學生存在偏差思想,教師應當及時給予引導和指正[1]。
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一定要考慮學生身體心理發展特點。教師在選取德育教育教學內容時,一定要把握尺度。比如,“為尊者諱”這樣的教學內容就不利于學生的德育教育。字面意思晦澀難懂不說,還會引起學生思緒混亂。學生時期的德育教育簡潔直白,提倡有錯要指出,指出就要改正。但“為尊者諱”卻要學生為了“尊者”的面子,隱惡揚善,甚至顛倒黑白,指鹿為馬。這與學生心中的社會規范大相徑庭。這種沒有結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內容不僅不利于學生德育教育,還可能因為學生認知淺薄而導致其思想誤入歧途。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一定要與成人區分開來。內容不合格的德育教育低效不說,還可能產生反作用力。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內容一定要貼合他們的生活和需要。教師可以以身作則,幫助學生形成文明禮貌的習慣;可以培養學生誠實的品質,教育學生勇于改錯;可以培養學生勤勞樸素的生活作風,讓學生熱愛勞作,有參與意識,并且愛惜勞動成果;要教育學生與人和睦相處,讓學生摒棄私心,學會和他人共同分享;要培養學生勇敢、堅強、開朗的性格,教給學生相應的自信和知識技能;可以引導學生培養自控力,學生天性好動,但若過分地動,就會影響他人,影響秩序等等。中職教師要盡可能地參與到學生生活或活動中去,引導學生感受思想品德在實際中的存在與應用。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體驗感,讓他們印象深刻[2]。
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不能只是教師進行講解,學生去聆聽和記憶。教師應當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采用一些吸引學生、增加他們參與度的新方法進行教學。
第一,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教學法進行德育教育。學生最喜歡玩游戲,這樣的方法可以使他們在歡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學到知識,培養相關品格。比如,在《對于不對》的游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進行角色扮演。課間活動時間,同學們都拿出自己的零食與同學分享。學生丁不愿意分享自己的零食給他人,卻在吃完自己的零食后,搶了學生甲的零食,還把幫助學生甲的學生丙打哭了。一時間大家都不知所措。在學生們表演完之后,教師可以讓他們踴躍發言。學生就游戲中的某個角色說出自己的看法,比如這個角色錯在哪里?對在哪里?如果是自己,自己又會怎么做等等。通過表演和討論,學生可以培養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二,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法進行德育教育。教師可以應用網絡多媒體設備播放我國山川大河類的紀錄片片段。這樣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祖國山川河流的美麗風光,了解祖國廣袤的領土、豐富的物資和悠久的文化、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感,啟迪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3]。
第三,教師可以采用實踐教學法進行德育教育。比如,教師在勞動節帶領學生對教室進行大掃除。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再進行任務分配。各小組成員分別對自己小組的勞動任務和勞動成果負責。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勞動參與意識,還能培養他們愛惜勞動成果的好品質[4]。在學生德育教育中,教師可以運用多種設備和方法創新式地進行教學。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德育教學,還能讓他們對學到的知識記憶深刻[5]。
采取多元的教學方法是有效達成思政教育目標的重要輔助手段。中職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對純理論知識學習不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可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操作法、角色扮演法、討論法等完成相關教學內容,達成教學目標。如在《學前教育學》的學前兒童章節中,采用案例分析法,讓學生觀看繪本故事視頻《魚就是魚》,分析魚就是魚,青蛙就是青蛙,魚只有在水里才能存活,魚的世界包括想象的世界都是基于自身及周圍的環境,學前兒童正如故事里的魚兒一樣,有著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必須站在兒童的角度對兒童進行教育與引導,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兒童是獨特的人,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念。采用討論法,小組討論威脅學前兒童生存的主要因素,哪些類型兒童的生存更容易受到威脅,可以做什么來減少和消除對兒童的生存威脅,激發關愛生命、熱愛兒童的意識。
總而言之,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需要中職教師的相互溝通與密切配合。基于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中職教師要選取合適的德育教學方法與內容來引導和培養學生,以便他們能夠養成堅強樂觀的性格、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道德品格,為將來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