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倫江
(成都市武侯區領川外國語學校 四川成都 610000)
班級管理是課程改革中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原因在于班級管理會影響班級環境、學生想法,如果班級內部氛圍過于緊張,容易引起學生出現焦慮的問題,特別是對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而言,會使其進一步出現學習畏難情緒。部分教師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出現了不同對待的現象,在班級內引起了學生歧視的現象,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在新的教育環境下必須要重視改善班級管理模式,為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德育教育是小學階段所重視的重點教育內容,通過德育滲透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落實課程改革要求的重要手段。教師應當重視將德育教育和班級管理進行緊密融合,發揮德育元素的熏陶和滲透作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德育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師對學生實施人文關懷的重要方式,能夠改善學生和班主任之間的關系,讓班主任和學生有新的交流方式。小學高年級學生擁有了自主獨立意識,心理會出現較大的變化,在德育教育滲透過程中班主任將人道主義關懷作為工作基礎,能夠主動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況,針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制定合適的教育管理策略,從而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和學習方面的困難。班主任的關懷能夠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學習動力以及積極性,有利于培育學生產生學習和生活的信心,讓學生變得更加開朗,對于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和影響。德育重視從思想意識角度出發進行滲透,學生也可以從主觀角度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懷,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能夠學習班主任的優秀品質。
班級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屬于一個集體,通過對班級實施有效管理能夠引導學生形成統一的學習認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對于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有積極影響。在以往的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標準,并且也將其作為管理重點,德育元素的滲透則可以改變這一問題,讓班主任的工作重點轉移到學生個人發展方面,調整班級內以成績為主的緊張氛圍,構建和諧的學習環境。同時德育教育會以各種不同活動的形式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其中的德育內涵,不僅對學生實施了德育教育,同時也可以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實踐能力,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優化學生學習環境。[1]
小學生現階段的生活環境出現了重要變化,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接觸更多的信息,加之生活質量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出現了變化,班級管理過程中個人主義較為明顯,學生普遍缺少獨立性。德育教育可以從這一角度出發對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進行引導,及時發現學生在思想層面出現的偏差問題,利用德育教育引導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問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思想方面的引導可以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規范,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針對存在的問題做出正常的行為反應,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班主任是影響德育教育滲透的主要因素,也是影響德育教育和班級管理融合的關鍵。[2]當前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存在著管理理念落后的現象,沒有認識到德育在其中的滲透意義,并且也沒有主動探索德育和班級管理融合的方式,這給班級管理效果的提高帶來了制約和影響。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普遍認為成績是最為關鍵的管理內容,重視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成績,定期針對學生的成績情況進行分析,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這會使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被抑制,學生無法接觸到生活中其他豐富多彩的內容,不符合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部分班主任存在專制性的管理意識,在班級管理中沒有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直接向學生傳達班級管理的要求,難以構建民主化的班級氛圍,還會讓部分小學生出現害怕班主任的現象,給學生和班主任和諧關系的構建帶來了影響。
班級活動是實施班級管理的重要手段,通過班級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學生以及教師提供一個合適的交流平臺。目前小學班級活動存在著內容枯燥、形式單一的問題,德育元素滲透出現了形式化的現象,學生無法從班級活動中感受內在的德育元素價值。[3]班主任在組織班級活動時只會將班會作為活動形式,在班會中對學生目前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并提出今后的學習要求。部分班主任在組織班會時雖然要學生進行自主組織,但是也通常只是為了完成學校所下達的任務,沒有對其進行管理。在班會中通常由學生自主朗讀根據班會主題所寫作的作文,未引導學生針對班會主題進行交流,難以發揮主題班會中“主題”的人文意蘊,影響了德育元素滲透效果,也降低了學生參與班級活動的積極性。
班級文化是影響班級氛圍的主要因素,當前小學班主任并沒有認識到班級文化建設的意義,難以合理利用班級文化對學生實施德育滲透。在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班主任普遍將制度文化作為重點建設內容,制定一系列的班規規范學生的行為,學生只是按照班規要求開展學習活動。班規能夠維持班級秩序和課堂紀律,但是在執行過程中班主任沒有及時對學生的積極行為進行表揚,只是針對學生出現錯誤的行為進行懲罰,這會使學生對班規產生抵制情緒。班級軟文化也是極其關鍵的,如黑板報、教室環境等都是優化班級軟文化環境的方式,然而班主任并沒有利用這些方式滲透德育教育,使得德育滲透出現了手段單一的現象,且實效性較差。[4]
家長在德育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也是班級管理的重要主體之一,但是現階段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家長參與度普遍較低,仍然由班主任主導班級管理,班主任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出現了不順暢的現象,容易引發二者產生矛盾問題。首先家長認為班主任是負責管理學生的主體,將一切管理工作均交給了班主任,自己成了“甩手掌柜”,缺少主動參與班級管理的意識,不能配合班主任共同實施德育教育。[5]其次,班主任和家長的交流方式單一,只是通過家長會和家長進行統一溝通,對家長進行簡單的教育指導,無法真正地提高家長的德育能力,也難以為學生構建立體化的優質成長環境。
班主任要改變自身的管理理念,認識到小學生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構建民主化自主化的管理氛圍,提升班級管理效率。首先,堅持民主化管理理念。小學生思想發展速度較快,擁有鮮明的自主意識,班主任應認識到小學生這一思想特點,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意見和想法,和學生展開平等的溝通。通過各種方式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意見被班主任所尊重,真正意識到自身屬于班集體的一分子,培養學生形成集體意識和民主思維,改變學生存在的個人主義思想。其次,堅持自主化管理理念。要想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必須要讓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主人。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輪流做“班級小管家”,通過賦予其管理責任加強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對于學生今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也有著重要意義和影響。通過管理角色的對調能夠強化學生自主管理能力,促使班級內部形成良性競爭、和諧發展的氛圍,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在組織班級活動時教師需要對班級活動主題進行深入挖掘,利用班級活動在無形之中向學生傳遞德育元素。[6]第一,組織德育主題班會。主題班會的重點在于設置合適的主題,使學生認識到主題背后所蘊含的價值。如孝文化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體現了中華兒女孝順父母的意識和理念,在母親節和父親節到來時班主任可以組織“我的媽媽”“我的爸爸”這一主題班會,讓學生利用寫作的方式講述自身和爸爸媽媽之間的感人故事,從而體會爸爸媽媽對自身的關愛,樹立正確的親情觀。第二,組織實踐類班級活動。班主任需要拓展班級活動內容,例如現階段在小學開始廣泛推廣快樂體育這一教育理念,重視激發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熱情,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班主任可以在班級內組織小型運動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運動會,如和體育教師共同組織“趣味田徑運動會”,學生以接力的方式分別完成不同的田徑項目,能夠在鍛煉學生體育技能、提升身體素質的基礎上使學生感受其中蘊含的體育精神,包括競技精神、拼搏意識以及團隊協作等,促使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班級文化氛圍的構建也是極其主要的,班級需要從軟文化和硬文化兩個角度出發完善班級文化體系。[7]第一,完善制度文化。班級制度是引導學生有序學習和開展集體活動的重要保證,班主任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多個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現階段班級最需要進行改革的管理制度,并提出改革優化的措施。通過該種方式可以讓學生自主參與到班級制度文化構建過程中,可以使小學生在今后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更加主動地落實班級制度,改變以往學生對班規的抵觸情緒,提高學生的自律意識和行為規范化水平。第二,完善軟文化。班主任可以定期組織學生設置黑板報,如結合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等元素及時調整黑板報,在完成黑板報制作后讓學生共同學習黑板報中的內容,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落實德育教育要求。班主任也可以讓學生對班級環境進行美化,如粘貼海報、畫報等,使學生擁有熟悉溫馨的學習環境,也能讓學生主動愛護公共環境。
家長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是極其關鍵的,班主任應當重視和家長進行溝通,對其進行教育指導,為學生打造積極、有愛的立體化成長環境。[8]班主任可以組建家長微信群,定期在群內發布和學生有關的動態,讓家長能夠了解學生的成長情況。例如,目前小學生正處于快速成長階段,班主任可以組織家長委員會,由家長委員會參與到班級管理中,及時向班主任反饋學生在家中存在的問題,如不愛做家務、寫作業拖延等。根據學生的問題由班主任和家長委員會共同制定合適的德育化管理策略,在家庭中對學生進行恰當引導,以此來為學生構建立體化的成長環境,在校內和校外同時實施德育滲透。
班主任管理活動的開展對學生個人而言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班級管理存在問題很有可能會抑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學生和其他同學或者教師的溝通意識,學生難以形成集體價值觀念,降低班級凝聚力。德育教育和班級管理結合可以對學生實施人文關懷,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思想價值觀念引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具體的結合過程中存在著班主任管理理念落后、班級活動單一枯燥、班級文化體系不完善、家長參與度不足的問題,弱化了德育教育效果。小學班主任應當改變班主任管理理念,豐富班級活動形式,構建和諧的班級文化氛圍,落實“家校共育”理念,組織協同育人機制,發揮家長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德育的滲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