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貝
(湖南都市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137)
創造性轉化是指傳統中有些東西是可以轉化的,是值得轉化的。這種轉變可能會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但不是外來事物的強行移植。中國古代傳統學徒制已很難滿足培養全面的、標準化的、大規模的技術技能人才。所以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古代傳統學徒制面臨著“創造性轉化”的重要任務,我們需要真正認識古代傳統學徒制,創造性地給予她以新的解釋和重構,使之獲得現代人才培養的能力與任務[1]。我國應發展具有中國傳統元素的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中國古代傳統學習體系蘊含著極其寶貴的精華,在當代呈現出分裂和隱匿的傾向,中國古代傳統學徒制的創造性轉化已成為高職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傳統學徒制度的創新轉換,將促進“育人”和“授技”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使中國傳統學徒得以有效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學徒制度的現實意義。
對我國古代學徒制的內容進行分析總結,創造性轉化出適合我國社會現狀的,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適應我國社會不同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創造性轉化,能整體把握學徒制定和實施的大環境,調整和完善學徒制的內容,為制定具有更強可操作性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提出合理化建議。
當前,我國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從注重理論模型的講授到注重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從根本上規正了以往職教發展的誤區。中國古代學徒制中就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2]。中國古代學徒制是一種集技能操作和德育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人才培養方式。現代人才培養模式雖然可以通過向發達國家借鑒經驗、學習、引進,但不能脫離中國實際,尤其不能脫離我國古代傳統學徒制這一基礎,才能更好地從自身的歷史與變化中尋找到能夠借鑒學習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說,更需要我們根據現實需要將古代傳統學徒制進行創造性轉化-即通過創造性的理解和運用,才能形成適合我國高職院校發展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也就是要求我們在認真分析發達國家的人才培養模式,吸取其先進的帶有共性的內容的基礎上,融合我國古代傳統學徒制的合理因素,實現我國古代傳統學徒制的現代轉化。
正確理解并將其轉化為中國乃至世界高等職業學院的寶貴資源,既要正視它的優良傳統,又要對其進行創造性的闡釋與重組,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職業教育模式,走入現代社會,走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成為具有現代生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將中國古代傳統學徒制進行創造性的轉換,能夠促進“授技”和“育人”相結合的新型學徒制,既能有效地繼承傳統學徒制的優良內涵,又能有效地繼承傳統學徒制的優良內涵,減輕中國高職教育本土化的危機,強化中國高職教育的本土原創性,凸顯中國傳統學徒制的現代價值,促進中國新學徒制走向本土化、自覺發展[3]。
中國傳統學徒制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對中國傳統學徒制度的創新轉換進行深入的探討,對于喚醒文化自覺意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隨著德國“雙元制”的實施,英國的現代學徒制度、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度等都為我國的現代學徒制度提供了借鑒,但是“中國特色”的學徒制度卻沒有形成[4]。西方近代學徒制度也是從傳統學徒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度,必須具有中國的傳統元素。中國傳統學徒制度蘊藏著寶貴的精華,在當代呈現出斷裂、隱匿的傾向,因此,中國傳統學徒制度的創新轉換已成為當前職業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職業教育界的自覺意識不強,西方職業教育的話語逐漸掩蓋了中國的傳統模式,而職教學者們忙于復制和詮釋西方的理論,使中國的傳統學徒制度失去了本土的洞察力和獨特性,傳統的本土學徒文化也出現衰退的趨勢,中國的高職教育也陷入了原創性不足、越來越突出的地方化危機。在繼承傳統學徒制度的基礎上,實現“授技”和“育人”相結合的創新,使中國古代學徒制度得以有效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學徒制度的現實意義。
古代學徒制的創造性轉換,既不是學校的口號的變化,也不是國外的一些先進的教學觀念的簡單的移植,而是觀念的變革,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是先輩培養人才的智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地發揚光大,是在傳統的人才培養觀念和現代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碰撞中產生的。傳統學徒制度的精髓,既可以通過創新的方式轉變為新的學徒制度,又能使其更具民族特色。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吸取精華,剔除糟粕’就是我們應該采取的正確態度和原則方法[5]。“首先是批判,剔除其糟粕,消除其負面影響和阻礙作用;其次是繼承,即選擇、吸收、利用:其三是超越,即創造、發展”。
我國古代的學徒制度是我國古代培養傳統人才的重要手段。這是一種高度情景化的學習形式,學員可以通過實際的手工體驗和觀察師傅的勞動技術特征,逐步掌握師傅的勞動技術,并在師傅的帶領下進行實訓練習,進而逐漸掌握師傅技能。但是,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傳統的學徒制度已經不能適應培養大規模、全面、規范化的技術人員。
提升中國工業工人的技術水平,不但能提高生產率,還能降低生產成本。當前,我國企業普遍存在著大量的技術人才短缺現象,特別是高技術人才,工資過高,對我國產業結構、技術水平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瓶頸”是“技工荒”。要真正解決這一問題,必須不斷地加大規模、提高辦學水平,不斷創新,形成一種富有中國特色的學徒制。所以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古代傳統學徒制面臨著“創造性轉化”的重要任務,我們需要真正認識古代傳統學徒制,創造性地給予她以新的解釋和重構,使之獲得現代人才培養的能力與任務。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突出。當矛盾激化時,社會的動蕩不安就會產生。高職教育與計劃經濟的關系是分不開的,但在就業市場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選擇,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就業矛盾的加劇。而將傳統的學徒制轉變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模式,則是將職業教育與中國當前的職業市場相結合,使其未來的發展方向更為清晰。實踐-學習交替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真正了解在工作中需要的知識和知識如何運用于實踐。這種方法解決了傳統高職教學的最大缺陷,主要是依靠教科書、學校、老師的解釋,而沒有主動、主動地進行創造性地運用。高質量的科技創新人才是適應企業發展的需求。它能有效地減少和延長工作適應時間,緩解大學生的精神壓力,為今后的事業發展做出科學的計劃。
當前,教育資金不足是當前教育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特別是高等職業學校的資金不足。通過對傳統學徒制的創新轉換,通過契約,使學生、學校、企業三者之間的責任、權力關系得到了清晰的界定,從而將勞動雇傭與教育相結合。學生可以享受實習的薪水,也可以由公司承擔一部分或全部的教育成本,這樣可以極大地節省有限的教育資源,同時也能減少學生的家庭負擔[6]。在人力資源的招聘和培訓方面,公司的成本大大降低。此外,校方還能根據企業的需求,根據客戶的需求,根據客戶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對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的需求,從而大大縮短了員工的適應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優化了企業人力資源的配置[7]。
教育與工業的脫節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問題。從制度上和制度上講,把教育和工業緊密地聯系起來,是我國古代學徒制的創新成果。在課程開發、課程內容、培訓標準、教學方法、師資隊伍等方面,各個領域的企業都有自己的發言權,能夠及時有效地傳達公司的需求。同時,學校還可以根據需要,適時地進行教學方式的調整。這樣,就可以使畢業生更好地適應當前的行業狀況,而培訓方向也能與不斷變化的勞動力市場保持一致。它也是高校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工作的最佳途徑。高職教育的發明創造與高校的科技成果有很大的區別,它是學生和老師們在實際工作中,利用自身的知識和技術,發揮創意,在生產的第一線對企業進行改造和提高。在實際生活中,許多具有深刻意義的發明和創造,都源于生產實踐。學生通常是思想最活躍的一類人,他們不受任何的束縛,他們最有勇氣和創造力。而傳統學徒制度的創造性轉化,則為大學生創造了一個創新的舞臺和實驗場所。傳統的學徒制創新轉換,有利于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
傳統學徒制度中的創新轉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有助于他們理解和確定未來的工作方向。在工作場所進行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掌握各種不同的工作技巧,培養他們運用環境知識來完成工作,并有助于他們熟悉工業和商業,培養他們的職業選擇。針對不同的工商企業,“學徒制”是培養學生正確選擇職業生涯的有效方法。在學校里,學生的思想活動與“學徒制”等日常生活環境中的思想活動有著很大的不同,工作經歷在提升工作技能方面的作用要大于在教室里。在學校里,課堂上只注重書本知識,造成學生不知道或不知道社會上各個行業的工作。他們沒有工作的能力,沒有未來的工作,不知道未來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么。在傳統學徒制度這一點上有很大的優勢。
把傳統的學徒制度轉變成能夠讓學生運用新的思考方法,讓他們的思考變得更實際、更靈活、更深刻。在教室里,學生往往會習慣性地接受資訊,記憶所謂的知識,卻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也不懂得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或是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問題,其實他們的問題都是預先設定好的,簡化的,有標準的答案,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是不一樣的。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學生從書本上學來的思考方法常常會失效。在工作中,學生要做的不只是簡單的獲取知識和在測試中的知識,還要清楚地定義問題,在不可預測和變化的情況下解決問題,并且要和實踐團體中的其他成員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這一思考方式是切合實際的。在學校的時候,學生們不會這么想,但是,在解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時,他們的思維模式是最有效的[8]。
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后,必將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沖擊,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增強勞動者的競爭優勢,就需要對中國古代的學徒制度進行改革,使其能夠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把我國傳統學徒制度創新地轉變為中國特色的新型學徒制度,對促進我國青年綜合素質、全面提高人民素質、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都是十分必要的。
推行我國古代傳統學徒制及其創造性轉化,推進教學改革,為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提升提供理論依據,在培養過程中,高等專科學校將會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達到全面培養和提高能力的目的。能為社會提供和用人單位滿意的優質人才,有利于促進學校、企業、個人三方的共同發展,創立企業與學校優勢互補,雙向參與,互利互惠,校企雙贏的交流平臺,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適應能力、競爭能力、發展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應用能力、獨立能力、協作能力、交往能力和自學能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將專業知識與技能相融合,形成一支具有良好教學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最終推廣傳承我國古代傳統學徒制的精髓并創造性轉化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推動高職教育的改革,以“社會適用”“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