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杰
(赤峰學院,內蒙古自治區 赤峰 024000)
教師專業發展是國內外很多學者一直在研究的內容,都希望在教育上作出一些貢獻,新課改已經進行了二十年,這些年來,首次在教育政策文本提出是在2001 年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該決定強調要“完善以現有師范院校為主體、其他高等學校共同參與、培養培訓相銜接的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其次是2010 年出臺的《國家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明確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同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啟動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2019 年《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 的意見》中的總目標到2022 年,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機制。國家在教師專業發展的改革道路上穩步前進。
教師專業化建設是推動教育發展的需要,是深入實施素質教育與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需要。教師專業化發展要求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專業發展成為教育發展的主題。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讓教學成為崇高的專業。20 世紀80 年代以來,社會各界開始關注教師專業化發展,一線教師也積極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來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的成長。正是因為教師自身的學習意識,教師的學科知識不斷成長,并且在教學實踐中得到補充與更新。
本文通過在知網搜索大量文獻,并用文本分析法、文獻法,以及課堂觀察法,嘗試弄明白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現有的研究成果、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及對教育的啟示。
研究意義: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資源,專業綜合發展能力是不斷提高教師團隊精神凝聚力的一個核心組成要素。教師具備專業綜合發展能力是促進學生專業發展的根本能力保障。教師的專業成長取決于教師的實踐發展需要。
李建鵬在研究了國外學者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作為社會職業人的教師,從接受師范教育的學生,到初任教師,到有經驗的教師,到實踐教育家的持續過程。基于曾做過的研究,本文認為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是指教師職業擁有其獨特的職業內涵以及職業要求,必須有專門的培養機制以及科學的管理制度,泛指教師科學建立專業理念,靈活拓展專業知識,持續發展專業實踐能力和及時調整教師的自我認識。
教師專業發展不僅僅體現在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還有教育領域內的一些觀念的專業化,如學生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觀、教學觀、教材觀等等。
學生(教育對象)在教育中的定位是“主體”;教育宗旨就是“學生發展”同時也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持有的教育觀念、運用的教學方式最終必須落實到主體(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體現在過程與方法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的提升與培養。在學生不斷交流與合作中,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能力、用科學思維思考問題,以達到發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新性的目的,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教育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雙邊互動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從教學觀角度來看,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建設者還是課程的開發者。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捕捉并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學習靈感,也須挖掘學生獨特潛能,更要培養創新精神,教學中允許學生自由討論,開闊思維,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逐步由“學會”向“會學”轉變。
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教師,其教育質量截然不同。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教師應用現代教育理論武裝自己,轉變傳統的教師觀。把促進學生個性優越發展作為教師的目標,教師的核心特征就是學生的輔助者,教師應探究怎樣促進學生的“學”,進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從知識觀的角度來看,教師應成為教育中的研究者。
教師創新教學方式,建立新型師生合作關系。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與學生積極互動、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完全平等的人格地位。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是一種愛。每一位優秀的教師都給予學生成為國之棟梁的期望,這種期望在學生學習動機上激發內驅力。事實上,學生如果對自己有了更高的期待,能夠在學習中脫穎而出。
課程成為動態的、生長的一種過程。在教學中課程理念強調的是情意因素,重在溝通、合作以及互動教學過程中,師生共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感悟,從而令學習知識成為學生與教師之間主動建構與生成的過程。這是學生的能力與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生成以及發展過程。新課程是開放的,最明顯的體現開放性的是課程結構的綜合化。新課程的門向社會生活敞開了,站在學生立場,與社會生活密切聯系,從學生自身生活經驗中形成問題,通過綜合實踐解決問題。
教師可以創造性地選擇使用全套教材,首先可以表現為綜合靈活運用教材,依據國家課程標準,針對自身教學實踐目標不斷更換新的教學內容、教學實踐素材。根據自身教學實踐需要,對原有教學內容加以重組,進行不同學科間的有機整合。教師可以創造性地選擇使用教材,可以自主設計開發教輔、教具。教師想要用好教材,就要超出傳統方法,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動手動腦,融入自己的教育科學研究精神和教育智慧,設計制作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堂教材來,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教師吃透教材,把握好課型的特征,科學地界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具學具,給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素材,提供生動而又有趣的背景材料,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真正成為課堂學習中的主人。
我們在赤峰市見習期間,去了幾所小學,以H 小學為例,我們看到的教師教學期間的狀態很多都和之前見過的不一樣了,適應了新課程的科學教學觀,體現了他們的教師專業素養。
在這里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學生在教師眼里是成長中的人,一步一步在完善自己,教師對學生是充滿愛的,尊重學生,并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和保持學生的天性。
聽課期間,我們看到的課堂不是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而是學生主體的課堂,在課堂上,教師不再總是站在講臺的中間,取而代之的是到講臺上展示和講解的小組,或是補充和質疑的學生,課堂上的聲音不再是教師一人的獨白,更多的是學生的講解、質疑和補充。教師與全體學生通過分享彼此的教學思考、經驗和教學知識,交流彼此的教學情感、體驗與教學觀念,豐富新的教學內容,求得新的教學發現,從而真正達到師生共識、共享、共同促進,實現共同教學相長和共同教學發展。在這里,課堂教學是開放式的,同行教師可以隨時“推門聽課”,并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教師不是封閉的教學,也不是僅依靠舊經驗教學,在多次的磨課、聽課、教研、反思、總結中,教師的成長非常迅速,也體現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動態的終身教育觀在這里隨時可見。
教師不再是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學生學習方向的引路人,對自身的教學素質要求比較高,她們有著對教育的熱愛,對教師教育理念的認可,積極融合教學與生活,在教學中孜孜不倦地追求高質量的教學,認真的態度對待教育,積極地反思教學,聽取同行教師更專業的教學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在這里,師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在學習中,H 小學的教師營造了平等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同學生一起分享交流感情和想法,同學生一道發現真理。或由學生自主地探索真理,在豐富的教學情境創設中,激發學習內驅力,培養自主學習興趣,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學校生活中,這里的師生交流互動,學生之間的對話,都是平等自由的,并充滿著對學習的認真和熱愛。
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促進課程民主化與適應性,重新明確三級課程管理機構的職責,嘗試建立國家、地區、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增加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H 小學在科研團隊的開發下與赤峰學院合作,開啟了新的科研之路。新的四位一體課題正在H 小學展開,帶動一線教師的科研激情,教師自發地轉變了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不再是單純知識的傳授者,而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參與者、研究者。科研課題帶動了所有與學校教育相關者參與開發,因而教師責無旁貸地成為課程開發的主力軍。H 小學的“學科+”的融合課程,曾被東師大的王艷玲教授評價說:這個課程開發走在了國家教育的前列。這就是H 小學的課程觀。
H 小學多次舉辦主題活動,這些活動不是單純為引起學生的興趣,而是做出以活動主題的形式融合教材知識,這些主題活動,根據年級和學科的不同,做了不同的方案,使活動立足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教師通過創造性地綜合使用特色教材,融入了自己的各種科學探究精神和個人智慧,設計制作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一堂課教學來,形成了既有利于教師功能教學又有個性的特色教材教學知識。
在新課改發展至今,提出新時代下教師隊伍建設的深化改革,這為一線各科教師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尤其是教師的專業發展轉變非常重要,我們應以新的狀態來看待教育,在日新月異的教育發展與變化中,教師的專業發展與適應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基于以上的分析,教師專業發展給我國一線教師帶來的啟示。
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中,學生觀的認識一定要到位,在教師的觀念里,我們要培育什么的人?學生的本質是什么?怎么看待教室里的學生?想讓學生發展哪些素養為成長做準備?這些問題都是教師專業發展中應該思考的問題。
在教育改革至今,一定要轉變的教材觀就是,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教材只是例子,不能教教材。教師應積極主動地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完善教學結構。
補充更扎實的專業知識,具備人文知識,多讀書繼續擴充自己的視野,提升人文素養,這些就是作為一名專業教師必須需要具備的教學基礎知識。課堂上靈活配合使用多種新的教學方式,設計多種高效的學習策略。為了在課堂上能夠引導其他學生學習更多,首先自己必須做具有這些較為基礎的教學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有效儲備。
提高教師扎實的教學能力、與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教學反思的實踐能力、高效的科研能力。作為新時代下的教師,在教師專業發展的建設道路上,教師不但要完備學科知識,在能力方面也需要提高,這些都可以通過一定的學習來達到,這里再次體現了,終身教育的思想,每位教師以及尚在高校里學習的未來的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必不可少。
用現代教育理論豐富學識,特別是基礎教育、智慧教育和終身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論,樹立科學的教師觀。學習能力是教師繼續發展的基礎,當今社會是學習型社會,教師理應把自己塑造成學習型教師,成就終身學習觀。
伴隨著知識社會的挑戰、素質教育的推進、新課改的實施以及學科發展的內在需求,我國學者在教師觀念轉變、課程研發、評價體系等多方面取得了較大成就。不斷努力強化現代教師的自我專業文化認同感,增強現代教師自我專業化的自主發展意識,及時學習更新教師相關專業觀念,樹立教師終身成為學習者的理念,從而不斷努力推動現代教師的自我專業成長發展。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新課改就是要求現代教師積極地主動參與,自覺學習成為新教學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為不斷發展和努力提升專業核心文化素養而用心探究鉆研。研究性教師是促進現代教師自我專業化成長發展的有效途徑,對促進我國新一輪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具有十分深遠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