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將互聯網融合到教育工作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中小學教育中,數學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分析了中小學數學信息化對教師能力的要求,提出了“互聯網+”背景下中小學數學教師對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總結了“互聯網+”背景下中小學對數學教學改革的實踐方法,希望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推動中小學數學教學改革。
關鍵詞:“互聯網+”;中小學數學;教學改革
隨著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覆蓋到許多行業,尤其是教育行業。中小學要推進數學教學改革,推動互聯網教學工作發展。要深入分析信息化數學教育中,教師能力的要求,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微課堂對課堂教育進行延伸,構建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能夠創新教學方法的線上教育平臺,通過多種方式相結合,提升中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一、中小學數學信息化對教師能力的要求
首先,老師要精通目前主流的信息技術軟件,如QQ、微信、微博、貼吧等社交軟件,學習群體溝通的工具已不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而多數課件制作,比如 PPT、電子白板軟件、思維導圖,以及資源工具,比如希沃白板、101教育PPT、微課制作工具Camtasia Studio等,要想完全熟悉各種網絡直播的特性,還得花些功夫。另外,由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流行,對于普通的網絡教學平臺如何運作和利用也非常關鍵。而且有多種不同的平臺,可以按照各自的功能和特性進行挑選。比如“貍光數學”教學平臺,AR融合教學平臺等。
其次,老師們也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新”技術上。在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之后,很多技術都在不斷地被淘汰,但是,也有許多新的技術,適合于這個時期。對于一線老師來說,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技術十分重要。這一階段的重點是“學”,即怎樣有效、快捷地使用和熟練操作軟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面臨著學習資源單一、學習效率低下、無法持續的問題。老師們上課時,全憑技術,對技術的盲目追逐。讓技術變成了教育的操控者,這樣做不僅對課堂的學習沒有任何益處,反而會使課堂的正常進行受到干擾,使其產生挫折。
在經歷了初步的軟件學習后,老師們仍然不能把技術運用到合適的教學方式上,無法實現對教學的支撐。因此,課程必須經過整合。“整合”是把信息技術和具體的課程結合起來,使其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上實現它的作用。必須把它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去,把它和它所掌握的學科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才能真正地發揮它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著眼于使技術真正地滲透到教學實踐中,更好地為數學教學提供有效的支持。具體的學習方式要注重“聊”,即與他人交流,從他人交談中吸取教訓。
最后,在教學內容上要有積極的創新。一是對數學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使其更接近實際,充分發揮其實用意義,并能與人們的日?;顒蛹捌渌嚓P的知識相聯系。課程內容創新,主要有:教師與同學使用優質信息技術數字資源、各類數學教學軟件、微課程及游戲學習資源。二是采用技術手段來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例如,利用網絡教學和混合式教學,來改造傳統教室。三是運用大數據技術,綜合地分析了教育資料。比如,對學生的過去幾個月的學習表現、參加的各種活動等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到他們的數學學習情況,并進行相應的統計和分析。從而為其制定個性化的數學學習計劃。
二、“互聯網+”背景下中小學數學教師對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
數學本身就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而中小學的數學則具有很大的容量。在傳統的“黑板+粉筆”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往往是被動的,他們的學習目標通常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能使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教學方式太過單一,會阻礙學生對真理的渴求,導致他們對數學課程的學習興趣不足?!盎ヂ摼W+”的新的數學課堂教學能為學生提供高效的教學環境和動態演示,從而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所學的知識[1]。比如中學數學課件,教師在制作課件時,通過聲音、圖表、動畫、視頻等形式,更生動地展現函數圖像、圓、相似、全等三角形、立體幾何等知識,以彌補傳統課堂中學生無法直觀感受到圖形變換的缺陷。在教小學數學“數的認識”時,可以設定一種動物園情景,讓孩子們在觀看“動物”時,了解“數”的含義。通過生動有趣的圖片、動畫故事、圖形的轉動轉換,能夠促進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進而改善課堂教學質量。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上的微課實踐來充實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把數學知識用到生活實例中,或者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思考,從而實現“學以致用”、“以用促學”的目標[2]。
(二)構建互聯網學習平臺,實現家庭教學
隨著數學學科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和信息技術的進步,為實施網絡教育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通過建設學習平臺,能夠保證家庭學習時期的課程質量。在線上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可以通過慕課堂、超星爾雅學習通、雨課堂等平臺開設課堂,也可以通過釘釘、騰訊課堂等方式進行在線學習。利用學習平臺,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在線解答,學生也可以通過回放視頻反復討論。教師在網上提供的教學資源能夠引導學生在課前和課后進行預習和復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利用互聯網將圖像、視頻、音樂等多種形式導入到數學課堂中,營造出一種網絡教學環境,將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用多種形式展現出來,使課堂氛圍更加生動活潑,課堂學習方式發生變化,激發學生創造力,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個性化的輔導,針對不同的學生的理解和學習能力,對相同的知識和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差異進行輔導。一些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必須要經過老師的反復講解才能掌握,如果按照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不僅會影響到教學的進程,而且也會耽誤其他同學的時間和精力。教師可以利用網上教學平臺,將困難的知識點進行歸類,制作成微課,上傳至班級授課平臺,讓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需要學習的知識。同時,老師還可以針對學生在課后練習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利用微課錄像對其進行引導和鞏固,從而幫助學生解決知識上的困難[3]。教師依據學生的能力和水平,擴展教學內容,使其能夠適應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
(三)運用微媒體構建微課程,將課堂進行延伸
隨著“互聯網+”的到來,QQ、微信群等已經成為大多數教師與學生、家長聯絡的重要平臺,真正意義上的“課堂延伸”。在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利用微型媒體平臺將師生、家長有效地連接起來,使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有效交流成為可能。一是教師可以利用微媒體平臺將當日或最近的學校的教學狀況或信息通報給家長,讓家長能夠隨時了解他們的學習進程和班級成績,同時也可以通過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及時地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二是老師可以將當日的教學錄像或 PPT上傳至共享平臺,供有需求的同學下載、反復觀看,從而加深對當日所學內容的理解。三是通過班級微信群、 QQ群、釘釘、騰訊教室等微媒體,老師會及時審閱同學們的作業,并對他們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降低心理壓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針對個別問題,及時發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引導學生改正錯誤[4]。老師利用微媒體技術解決學生的數學學習問題,不僅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還可以促進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增強他們的邏輯思考,從而使他們的學習效果更好。
三、“互聯網+”背景下中小學對數學教學改革的推動實踐
(一)做好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規劃
“互聯網+教育”是互聯網技術和教育界的一次大變革,中國的教育界正在不斷壯大,5年之內,中國的教育行業將會翻一番,而從出生到工作的終身教育,也將會是我國最具競爭力的行業。在互聯網時代,如何降低傳播成本,為用戶帶來更多的收益,這是每個互聯網教育工作者都必須認真考慮和研究的問題。在中小學教育改革中,數學學科占據了很大比例,因此,要從教師隊伍、課堂設計、課件制作、網絡備課、問題答疑、信息化建設等方面進行統籌,才能促進教育改革的落實落細。
(二)加速構建信息化教學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各地高校紛紛進行線上教育,但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信息技術設施不完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足、信息技術平臺容量不足等問題。一是各級各類學校要搭建自己的云服務平臺,讓大數據技術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把社會上最好的教學資源整合起來,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平臺,為老師們提供更好的教學支撐。二是加大對學生的網絡硬件設施建設,實現學校網絡的全面覆蓋,為老師們提供場地和設備[5]。
(三)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實踐能力
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利用信息化技術的能力與水平是實現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一是要加強對老師應用信息技術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意識,使每個老師都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二是要通過構建老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機制,以促進老師在教育實踐中的運用。三是要加強師生的交流,不斷提升中小學數學教育的質量,為“互聯網+”和中小學數學教育的改革提供切實有效的建議。
(四)運用信息化技術推進STEAM教育與數學教學的融合
STEAM教學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但是目前STEAM的設計與實施仍有一定的問題。比如,忽視基礎學科知識,忽視了課程設置中的數學元素,僅關注解決問題和思考能力的全面發展,從而將STEAM與專業課程徹底分開。事實上,數學是一種符號化的語言,它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解決復雜的STEAM問題。因此,這不僅是科學與技術、工程等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STEAM課程一體化的基石。筆者認為,在STEAM項目學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方面,要把抽象的數學思維與實際的數學實踐聯系起來,從而提高數學老師信息技術的整合創新能力。STEAM作為一種將信息技術作為認知、資源獲取及處理的手段,讓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數學認識延伸至其它領域,從而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6]。
(五)一線數學教師應與師范類高校聯合,實現資源共享
“互聯網+”模式將會沖破我國高校與中小學校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障礙。通過運用信息化技術,可以使高校老師和本地的中小學通過多種方式進行交流。在實踐教學、教育實習、教育見習、教育教學科研、教育教學改革實驗、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通過互動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一方面,在理論上,高校的老師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理論和觀點,并運用數字信息技術進行知識共享。而地方中小學一線數學老師,則可以通過同步直播的方式,將自己的大量的教學實踐經驗,或者是實際的課堂場景,應用在學校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
另外,師范生又是師范類專業的一個主要“產出”。在培養實踐技能中,師范生可以成為高校和中小學老師之間的紐帶,參與到教研活動中,從而形成校地合作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通過對典型的課堂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出教研課題,將有關的輔助性研究資料進行上傳,進行專題研究。高校老師作為共同體成員的一分子,可以通過共同體成員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把教研工作推向了更深層次,將教研活動的流程資料保存完好,并將其成員的成長軌跡記錄下來[7]。
(六)構建網絡研修共同體,形成高效的混合研修模式
在線課程的學習,往往是對基礎技能的初步掌握,為了將所學的技術應用于實踐,就必須進行更深入的網絡研修。根據教師的工作實際,可以采取網上慕課與線下集中授課的混合學習模式。實現目標明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員提供便捷的線上學習課程的基本理論、概念、基本的實務操作技巧,并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老師在指定的時間進行在線解答。摩根等在《構筑生涯發展規劃》中提出了“7-2-1”的成人學習法則,指出70%的成年人學習來自現實生活、工作經歷、難題、任務和問題的解決和完成[8]。20%來自在共同工作中持續地觀察和及時的反饋,相比之下,經過計劃和系統的正式培訓僅占10%。然而,長期以來,學校的信息技術發展仍然以集中培訓和個體自主探究為主,這也是一直以來“學”與“用”難以綜合提升的一個主要因素。在網絡的普及下,中小學的教師通過相互認同、共同的理念,通過互動性的平臺和溝通手段,可以進行主題討論。以研修為主要內容,建立個人體驗。在這個共同體里,老師們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專業知識、經驗、觀點等,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在本研究中,我們認為課例研討是最受老師歡迎的一種研究方式。當前,各個實驗學校都非常注重公開課、示范課等常規教學方式,但同時也面臨很多問題。也就是缺乏系統清晰的研修任務序列,不能有效地發揮信息技術的科研作用。沒有及時將討論的案例作為分享的共存資源,匯集到一個網絡的教學平臺,讓廣大的數學老師不斷地進行反思和提升。
四、結束語
“互聯網+”背景下中小學數學教學改革過程中,必須做好發展規劃工作,加快建設信息化教學的實施,促進教師信息化在教學中的應用,促進企業發展,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融合STEAM教學理念,加強與師范類教育單位的合作,學習優秀教師和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從多角度實現“互聯網+”教育模式。
作者單位:何建國? ? 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什字學區
參? 考? 文? 獻
[1] 陳靚. 現代教育技術在培智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讀與寫,2022(13):184-186.
[2] 陳賽平. 優化數學教學策略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J]. 成才之路,2022(9):130-132.
[3] 張旭風. 論中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與落實途徑[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 2020,5(17):74-76.
[4] 王麗美. 探索”幾何畫板”在中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教育教學論壇, 2021(14):150-153.
[5] 楊玥. 基于數學能力發展的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的思考[J]. 教師博覽(科研版), 2021(6):67-68.
[6] 曾泉斌. 微課在中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 文淵(高中版),2021(5):1426.
[7] 吳凡. 中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策略[J]. 文淵(中學版),2021(2):1902.
[8] 劉學民. 信息技術與中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策略探討[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21,37(7):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