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本就是學生今后學習奠定基礎的重要階段,而數學作為小學生必修課程,也是相對而言難度較高的一門課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數感”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與感受,是發展學生邏輯思維、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關鍵。可是傳統模式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對于學生“數感”明顯不足,而為了改進這一現象,本文則就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感”的培養展開了創新思考,希望借此來有效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數感培養
一、引言
數學這一課程屬于學生必修基礎學科,在學生整個學習體系之中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而“數感”對于小學生數學學習及理解而言十分重要,從某些方面而言可謂是學生抽象思考的前提,只有形成良好“數感”才能為學生之后學好數學打好基礎。在現代化數學教育體系之中,學生“數感”培育對于學生學好數學而言意義非常,所以現如今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在開展的時候,大多會將學生“數感”培養作為教學重要目標及方向。可是分析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卻發現因為“數感”本就是抽象的存在,不少教師都不知道要從何下手來培養,而信息技術的存在則為數學教學優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所以本文也就此展開了如下探討: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感”培養的重要性
“數感”這一概念對于我們而言可謂是熟悉又陌生,其最開始出現于1954年,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而且還是不能被教會的,通常都需要配合恰當的引導才能促進學生“數感”的形成。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教會學生比較物體大小,可是卻無法教會學生比較大小的能力,這個時候數感就體現出來了,需要交由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想象,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數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數感”的作用通常都是基于學生思維基礎上,來不斷提高學生接受新知的一項重要能力。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為了能夠確保學生真正接受數學概念、數學知識,都會在教學的同時強化對學生“數感”的培育。因為若能提高學生“數感”,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及接受能力自然也能得到提升,再加上小學階段目的并不在于學生真正掌握了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的培養,這對于其發展而言十分重要,而“數感”的有效培育則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真正引導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及發展。由此可見,“數感”培育是小學數學教學期間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改進數學教學、為學生今后高效數學學習的基礎,教師一定要提高重視做好“數感”培育工作。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感”培養現狀
(一)教師“數感”培育方式不正確
一方面,雖然教育改革有在不斷深入,可是依然也有不少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期間,依然還是存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沒有結合學生實際做好因材施教工作,也沒有提前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以及心理狀況,反而一味地對學生施壓,過分關注學生數學考試成績以及學生對于數學知識記憶、背誦情況,對于學生“數感”培養卻明顯有所忽視。雖然部分學生“數感”是與生俱來的,可是更多的學生對于數學這一課程的感覺還是以枯燥、乏味為主。在這一種情況下,教師教學方式的不合理性,不僅無法實現“數感”培育的目的,還會加重學生對于數學這一課程學習的抵觸情緒。另一方面,部分教師雖然有認識到要在教學期間做好“數感”培養,可是在培育方式上卻是照貓畫虎,沒有結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培養,反而直接照搬套用他人的經驗,這種情況下學生“數感”培養效果自然并不理想。
(二)學生缺少良好的數感認識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數學這一課程對于他們而言本就屬于較為抽象的一個概念,而“數感”這一概念對于小學生而言更是其難以理解的范圍。小學生若對數學知識無法形成有效理解,自然也就不會主動參與到數學知識學習中,這種情況下教師“數感”培育,學生自然也難產生興趣,在學生對于這一工作不夠重視的環境下,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自然較低,這種情況下學生“數感”的培養效果自然也并不理想,再加上教師“數感”培養方式不合理,自然也就無法起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期間一定要準確認識“數感”培育,畢竟只有真正了解其概念及內涵,同時對其重要性形成有效認知,才能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之中,從而為學生“數感”培養提供良好環境,可是就數學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學生明顯對于數學學習興趣不足,這種情況下“數感”培養效果自然無法保證。
(三)信息技術應用不足
在“互聯網+教育”理念出現之后,信息技術也成為新時代教育改革常用手段,同時也是突破數學教學弊端、培養學生“數感”的有效方式,可是分析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卻發現,部分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對于信息技術應用明顯不足,在培養學生“數感”的時候忽視了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應用價值,這種情況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實施,自然無法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也不利于“數感”培養這一目標得以實現。
四、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感”培養措施
(一)應用信息技術,在運算意義理解中培養學生數感
要想培養小學生“數感”,教師教學教學自然需要圍繞著小學生學情及身心特點來合理培育,畢竟還需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優勢,利用信息技術來為學生構建出相應的教學情境,這能讓學生在情境之中更好地理解運算的意義,從而真正實現“數感”培養的目的。運算可謂是數學教學重要構成部分,也是學生數學學習必不可少的部分,對于學生學好數學、解決數學問題而言意義非常,可謂是學生今后有效解決數學運算問題的關鍵,對于學生“數感”培養而言也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而為了進一步提升培養效果,信息技術的有效使用就能促進這一目標得以實現。例如,教師在“兩位數減整十數、一位數”教學的時候,可以在教學課堂上先借助多媒體技術來為學生創設出如下情境:“同學們,春天到了,這可以說是一個萬物復蘇、百花盛開的好時節,也是一個郊游踏青的好季節。某班級現如今正排著隊上車準確去踏青,而大客車一共有45個座位,車上已經上車了30位小朋友,請問車上還有都少個空座位?”通過這一多媒體視頻情境來有效一道學生列出算式“45-30”,這樣學生不僅能夠被多媒體情境所吸引,還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運算意義,從而真正優化小學數學教學,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提高自身“數感”。
(二)應用信息技術,在理解算理中培養學生數感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使用數一數、撥一撥等實踐操作來引導學生掌握抽象的算理。而身處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之下,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應用信息技術來為學生將抽象的算理直觀、生動的演示出來,這不僅能夠實現對傳統灌輸式教學的有效創新,還能為學生理解算理提供原型支撐,從而真正強化學生對于算理的理解與感知。為此,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真正實現培養學生“數感”的目的,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來深化學生對于算理的理解,讓學生在算理理解中發展自身“數感”。同樣還是以“兩位數減整十數、一位數”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期間要求學生使用小棒擺一擺計算的過程,通過這一形式來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解決計算問題,之后再應用信息技術來為學生展示出具體的操作過程,這樣學生就能在圖形結合的直觀刺激下形成深刻理解與認識,真正促進學生自主構建知識,有效落實學生“數感”培養的教學效果,從而真正改進小學數學教學。
(三)應用信息技術,在估算中培養學生數感
新課程標準之中有明確指出,要讓學生理解估算的意義,并且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展開簡單的估算,這樣學生“數感”就能在運算結果估計中得到培養,從而真正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果。在我們實際生活過程中,估算也起著較為顯著的作用,可謂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而教師則需要準確認識到估算的價值,在教學期間先讓學生真正理解估算的意義,之后再針對估算方法的多樣化特點,來改變之前枯燥、機械化的估算教學,在課堂上應用信息技術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估算實踐及深度思考中,這樣才能為培養小學生“數感”提供良好保障。以“兩位數乘一位的估算”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即可借助信息技術來為學生播放出實際生活中較為常見的超市購物視頻情境,借助視頻情境來作為有效吸引學生興趣及注意力的手段,之后再讓學生參與到具體的估算實踐中,如假設學生要在這一過程中購買薯片、學習用品、泡面等物品的話,教師即可要求學生基于視頻來進行估算,這樣就能真正起到良好的優化效果,有效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培養學生“數感”,真正提升整個數學教學效果。
(四)應用信息技術,在圖形學習中培養學生數感
數學這一課程本就是一門圖形與幾何涉及內容較多的課程,不少小學生都十分喜歡教材中的圖形,之所以會如此也是因為圖形能夠為學生提供直觀、簡潔的學習體驗,是學生“數感”得以有效培養的重要元素。可是,縱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卻發現,因為圖形十分多樣,不少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容易出現錯誤,這種情況下自然不利于學生“數感”的培養。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在教學期間應用信息技術來優化圖形教學,這能讓學生在圖形學習中更好地培養學生“數感”。以“長方形的面積和周長”為例,教師在課程知識講解過程中,考慮到小學生經常分不清長方形面積公式及周長公式,可以在教學期間借助信息技術來為學生展示出具體的圖形以及案例,這能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到數學課堂之上,之后再鼓勵學生親自參與到手動測量操作實踐中,同時要求學生基于信息技術來認真、多元化觀察圖形,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新課知識,同時實現培養學生“數感”的教學目的。
(五)應用信息技術,在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數感
小學數學教師要想利用信息技術背景優勢來培養學生“數感”,還可以利用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來為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通過問題解決及思考中來強化學生“數感”,同時借助信息技術來對整個課程教學起到良好的優化及改進效果,這樣才能真正深化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有效落實“數感”培養這一教學目的。為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積極借助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教育價值來改進教學,在教學課堂上積極借助信息技術來為學生構建出一個實際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情境,借此來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間的距離,同時促進學生一同交流及互動,之后再組織學生探究、分析、解決具體的問題,借此來有效實現學生“數感”培育這一目的。例如,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聯系實際生活來為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同時借助信息技術來為學生直觀展示,借由此來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讓學生數感得到有效培養。學生在解決生活中存在問題的時候,自然會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效結合在一起,這一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于新鮮事物以及日常生活的了解,還能進一步拓展學生知識面,真正強化學生對于日常生活的了解,從而真正實現培養學生“數感”的目的。
(六)應用信息技術,在觀察中培養學生數感
小學數學教師要想利用信息技術背景優勢來培養學生“數感”,教師在教學期間還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問題情境來激活數學課堂、點燃課堂對話,這樣學生就能在小組合作互動交流中對相關知識形成較為深刻的理解,同時還有助于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得到適當提升及發展。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直觀生動性,教師在數學教學課堂行可以利用這一優勢來為學生提供觀察與思考的機會,這樣學生就能在觀察過程中逐漸提高自身“數感”,從而真正優化小學數學教學。以“升和毫升”為例,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多媒體技術展示出1升水,要求學生觀察并且說出水的體積,這個時候學生自然會在觀察過程中給出兩種答案,即1升和500毫升,這樣學生就能在數學課堂上更好地觀察與了解這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來思考與表達,真正優化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數感”。
(七)應用信息技術,在實踐中培養學生數感
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真正實現培養學生“數感”這一目的,除了上述幾點之外,教師在教學期間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來優化數學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數感”。傳統數學教學模式大多是以灌輸、填鴨式教學為主,整個數學教學課堂可謂是枯燥且乏味,直接降低了小學數學教學效率,這個時候教師要想改進這一問題,自然需要在數學課堂上創新數學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在數學課堂上為學生增添一些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輕松且愉悅的實踐體驗中掌握知識、發展“數感”,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數學教學效果。在這一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優化實踐體驗,教師還可以應用信息技術來豐富學生實踐體驗,這能更好地促進“數感”培養目的得以實現。以“圓柱的面積和體積”為例,教師在數學教學課堂上,即可先應用信息技術來為學生展示出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圓柱形狀的物體,同時讓學生說一說其作用,之后再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計算出圓柱體的體積和面積,這樣學生就能在實踐中形成較為良好的“數感”,真正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發展學生數學能力及學科思維。
五、結束語
綜上,“數感”培育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屬于較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對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推進數學教學目標實現具有良好促進作用。身為數學教師在教學期間一定要準確意識到其價值,在教學課堂上將“數感”培養貫徹落實到這個數學教學活動之中,同時創新數學教學方式,借助信息技術來優化教學手段,提升“數感”培養效果,從而有效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為學生今后數學學習打好基礎。
作者單位:梁燕秋? ? 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實驗小學
參? 考? 文? 獻
[1] 卞顯波.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感的培養[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20(17):1.
[2] 楊成義.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生”數感”培養探究[J].成長,2020(5):1.
[3] 劉笑穎.信息技術支持下小學生發展”數感”教學策略的實證研究[D].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4] 顧文華.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功能[J].2022(12).
[5] 蔣志紅.淺析新課改形勢下如何借助信息技術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J].卷宗,2019.
[6] 韋芳芹.信息技術支持的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研究[J].中國培訓,2017(8):1.
[7] 許天. 探析信息技術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J].教育,2017(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