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星
(上海理工大學 健康科學與工程學院 上海 200093)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這一綱要為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提供了重要指南。高校作為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重要場所,其思政工作的開展對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如果能在思政工作中將愛國主義與本科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等進行有機融合,便能進一步為祖國培養更多留得住的人才。高校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新時代面向青年大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時代與社會發展所賦予高校的重要使命,同時也是思政教育主體責無旁貸的責任。在當前背景之下,在青年學子的心中插上愛國主義的紅旗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內容,探究愛國主義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創新路徑以期進一步提高思政工作的生命力與影響力,推動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心系天下的新時代優秀人才。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及精神核心,具有經久不衰的力量。精神意識與實際行動雙維度的愛國主義是我國千年歷史中多少文人志士功與名背后的力量,他們舍己為人、披荊斬棘、為國奉獻的崇高品格永不褪色。新時代瞬息萬變,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支撐,它是指引青年學子刻苦學習、奮發成才的鮮明旗幟,是教育青年學子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指南。
國家以及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具生氣的力量便是青年,他們憑借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逐步成為國家、民族發展的主力與核心,更是逐漸成為時代責任的擔當者。但青年大學生的心智正處在“拔節孕穗”的關鍵期,作為具有影響力、戰斗力和生命力的高校思政工作者,我們需要將愛國主義精神充分融入至日常思政工作中。愛國主義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工作對于激發新生代青年的愛國情懷、增強學子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更對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和積極的促進作用。面對成長于互聯網時代的青年學子,愛國主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是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推動高校思政工作更好發揮價值引領的重要支撐。通過愛國主義精神的融入以進一步教育青年學子樹立堅定的政治立場及理想信念,引導青年學生在成就個人夢想中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以此推動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內外形勢正在發生復雜變化,各種思潮交互涌動,但也越是在這樣的時刻越是凸顯出“信念如磐”的重要性,也更是體現著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性。新時代青年思想隨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變化,愛國主義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既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當前高校思政工作整體較為活躍,但在愛國主義精神融入日常思政工作時仍容易陷入陳舊的思維方式,活動開展形式缺乏吸引力。傳統的教育活動中,講授講座方法的運用具有多項優勢,能充分保證愛國主義理論的受眾范圍和推廣,但在具體運行和實際推進的過程中,傳統講座卻是最難保證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老化,缺乏創新力和活力,活動形式和內容陳舊,學生興趣和積極性不斷減弱,內心深處的重視程度降低,這極易導致學生以應付式心態面對之后的各類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長此以往根本無法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育人目標。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根本依托是要有溫度地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朋友圈”,猶記得2020年青年節時在朋友圈一度刷屏的那部直擊人心的演講視頻《后浪》,引發青年學生大量關注的同時也引發學生真正開始思考“青年一代如何擔當時代使命與祖國未來”。但反觀當前許多高校所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表面熱鬧的背后卻未必能真正觸動學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是鮮活且充滿生命力,我們不能只是講我們想講的,而是要關注學生想聽的,將我們想講的與學生想聽的進行有機融合。
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內容應隨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發展,愛國主義雖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但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愛國主義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當前課程思政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中,第一課堂中的很多教育內容都能與愛國主義精神相結合,但第一課堂具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其教育形式較為單一,內容也易缺乏創新點。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大背景下,當代大學生正因身處網絡時代而享受著信息資源獲取和信息資源共享的便利性和實效性,但同時也面臨著信息多樣性和復雜性的難題,信息化的時代特點對于高校開展愛國主義實踐教育提供了許多新的機遇,但也造成了不少挑戰。從學生參與度及興趣點而言,當前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與學生所思所想存在距離,也缺乏一定的時代特點和創新性元素。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時,生硬地講解愛國主義,或是打著愛國主義教育的標簽開展活動時卻大相徑庭,這很難使思想活躍、個性獨立、價值觀念不斷更新的當代大學生正確理解并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當前00后大學生已經逐步成了大學校園里的主要群體,生長于信息化時代的他們具有多元化的信息獲取和接收途徑,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團結凝聚廣大青年的高校思政工作者更是應該充分抓住這一特點。然而事實上,校園里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口號喊得響亮,標語橫幅隨處可見,但這些充斥在有限空間中并且反復重現的宣傳并沒有將背后真正的理念傳遞給學生群體,他們也并沒有因一條標語或一句口號而開始主動探索。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體現,其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不斷增強廣大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育引導他們樹立為國家和民族無私奉獻、為國家安全而努力奮斗的堅定理想與強大信念。被動的接收態度會直接影響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愛國主義教育與學生思政工作的關系就如同食鹽與食材之間的關系,如果高校思政工作開展時無法將愛國主義教育的“鹽”同各種時尚化、生活化的“食材”相融合,那么愛國主義精神很難被學生所理解,正如食鹽若缺乏食材的融合將“咸”得無法入口,而高校思政工作若缺乏愛國主義教育也將難以真正發揮作用,正如食材因缺乏食鹽的融合而索然無味。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民族英雄、國家先鋒作為時代榜樣,他們的人生經歷中所展現出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在教育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愛國主義不應僅是停留在語言表達、情緒表達上,在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教育中,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區分真正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形式上的愛國主義行為,教育學生學會理性地表達愛國之情。教育引導大學生基于正向的自我價值觀和成熟判斷力正確表達愛國之情,將自己的人生規劃和國家的發展規劃相結合,將未來的奮斗目標和國家的戰略目標結合,用實際行動抒寫愛國篇章。愛國主義是新時代青年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基礎,它具有深蘊于心的內源性特征,因此在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性,激發學生自覺主動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內驅力[1]。歷史教育經驗表明,榜樣模范對于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弘揚優秀愛國榜樣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不斷激發青年學子積極向上的內生力量,發揮愛國榜樣的優秀示范效應。
高校開展思政工作時應當充分抓住時代榜樣的影響力,在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注重開展愛國典型人物學習教育實踐活動,推進青年學子愛國實踐性教育、可視化教育,鼓勵他們積極向優秀愛國英雄及先鋒榜樣學習,以此不斷拓寬愛國主義教育廣度,增強高校思政工作的價值引領力。在日常的思政工作及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索及挖掘榜樣力量的積極性,減少講述、講授式地事跡宣傳,多采取學生采訪、走訪、尋訪等途徑,鼓勵青年學子運用文字、照片和視頻等多樣化的記錄形式學習“榜樣人物”的人生經歷和精彩故事,學習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和為國奮斗的愛國精神,讓他們能夠近距離或者面對面地走進時代榜樣,以此敦促青年學子不斷提升自我,以實際行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努力奮斗以此報效國家、服務社會。結合榜樣力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確保教育效果的有利因素,當前防疫抗疫工作中就涌現了許多值得青年大學生學習的個人或集體,他們既是青年大學生學習和對照的楷模,也是讓青年學子能夠充分感受愛國力量的優秀榜樣,以此不斷提升青年學子自我內在的愛國主義驅動力。
實踐是驗證理論知識、探究理論知識的主要途徑,在愛國主義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中,我們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遞和教育工作,同時要注重實踐志愿服務元素,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學生對于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解,強化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第一課堂之外的社會實踐及各類志愿活動對大學生提升愛國主義情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為學生在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實踐與各類志愿活動的過程中,其親身參與的經歷本身對于學生而言便是一次彌足珍貴的精神洗禮。此外,青年學子在實踐過程中用耳朵傾聽人民的呼聲,用內心感受時代的脈搏,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學都將使他們進一步加深對祖國民情、社情的了解,以幫助他們在實踐過程中逐步“扣好人生第一??圩印保囵B他們胸懷天下、心系蒼生的家國情懷。
高校應充分利用資源、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深入、持久且打動人心的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實踐活動,充分將愛國主義精神融入科技發明實踐、創新創業實踐、文化交流實踐以及志愿服務活動的各類實踐工作中,在拓寬大學生視野的同時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使青年學子在實踐的洗禮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2]。實踐志愿服務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常規工作,如何將其常規工作打造成具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工作,才是能夠真正增強高校思政工作生命力的關鍵所在。愛國主義不是形式的愛國口號,而是真真切切的國家認同感。因此,在組織青年學子的教育實踐活動時,我們要避免喊口號式的教育方式,而是應當將愛國主義精神具體化,讓其變成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人或事,通過他們的所見所聞潛移默化地將愛國種子埋進每個青年學子的心靈深處。此外,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滋養青年學子愛國初心的根基所在,因此在高校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的各項實踐中,我們要摒牢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青年學子了解并熟知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智慧結晶,教育引導他們緊抓愛國主義精神命脈,傳承好歷史先輩交給我們的文化瑰寶,堅定文化自信,做一個對自己國家負責的人,為祖國的科技創新、文化繁榮、基礎建設等貢獻自己的力量。
融入社會潮流元素的愛國主義教育更易于被青少年接受,這樣也能使愛國主義精神更深入人心。針對大學生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應當符合社會發展背景,結合社會熱點新聞等多元化元素開展教育工作,才能從內容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愛國主義都有它深刻的內涵和教育意義,社會熱點、時事新聞等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很緊密,是愛國主義教育良好的切入口。高校可以結合社會熱點元素對青年學子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在日常思政工作中融入愛國主義精神的時代潮流元素,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形象具體的語言或行為,把宏大的觀念、精神通過具體的個體行為進行映照,把國家、民族、個體作為命運共同體,為新時代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增添生命力,增強思政工作的創新力及影響力。
在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政工作中,我們要學會將時代潮流元素融入至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之中,將學生最易接觸到的文藝作品、網絡熱詞等進行全新演繹或詮釋,以他們熟悉的形式潛移默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正如不久之前人民日報新媒體客戶端推出的建黨百年主題歌曲《少年》,將網絡熱門歌曲曲調與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歷程結合在一起,把深受青少年喜愛的說唱和黨史結合在一起,歌曲一度掀起了火熱的《少年》浪潮。青年大學生是支持祖國發展的強大力量中最有生機、最有能量的隊伍,我們需要結合時代潮流元素不斷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以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將愛國主義精神融入青年大學生校園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以最貼近學生所思所想的方式生動、活潑地傳播愛國主義精神,調動青年學子的愛國內驅力,激發愛國主義教育動能。
當代“00后”青年大學生被稱作21世紀的新一代,他們在時代背景的影響下,被貼上了“捧著手機的草莓青年”“網絡原住民”等標簽[3]。生于中國“入世”節點、長于移動互聯網興起時代的“00后”青年,是當前走在時代潮流最前端的一批人。他們身上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及時代烙印,這對于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既提供了機遇,同時也造成了不少的挑戰。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高校教學模式逐步發生轉變,大學生學習與生活均呈現非常強的新媒體依賴性,因此高校思政工作也應當用活用好新媒體,講好中國故事,充分借助新媒體營造愛國主義教育氛圍,以能更好地傳播青春正能量。
互聯網平臺是愛國主義教育落實到線上線下兩個教育渠道的關鍵橋梁,采用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活動,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網絡教育陣地的育人作用[4]。新媒體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有力的助推器,高校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為青年大學生營造愛國主義教育氛圍,為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開展增添人氣。高校可以充分抓住新媒體的傳播力,利用學校官微、官網、抖音等自媒體賬號,推送關于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過程、動態的文字、圖片和視頻,弘揚校內外優秀愛國人物事跡和先進榜樣。此外,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虛擬實踐體驗逐步得到推廣應用。教育經驗表明,沉浸式教育體驗往往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效果,高??梢猿浞滞诰蛸Y源,制作舞臺劇、歷史劇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愛國主義英雄的人生經歷,并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氛圍營造與傳播,進一步提升思政工作的影響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工作,而愛國主義教育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前提。一代人肩負一代人的責任,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愛國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傳承,又是時代精神的發展[5]。在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中,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在廣闊的課外空間和網絡空間中,為學生提供自覺、自主、自育的成長平臺,提供組織歸屬感和相應的組織空間,使大學生在大學校園這片廣闊天地中做好自身可為、能為、應為之事,教育引導他們將個人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之中,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不懈奮斗!榜樣力量元素的融入是愛國主義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鑰匙,而通過實踐志愿服務載體更新的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則是活力源泉,再結合融入深受學生歡迎的時代潮流元素拉近與學生所思所想的距離,最后借以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力度的“東風”,從源頭上調動大學生的參與度、回應度及喜愛度。愛國主義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這條路目前還很長,但每一位高校思政工作者都是這條路上的忠誠踐行者,盡管融入過程中會遇到諸多挑戰,但只要我們不斷創新融入機制,高校思政工作必將具有更強大的影響力,能夠更有效地激發青年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凝聚青年學子的蓬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