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秀
(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南柵小學 廣東東莞 523165)
“雙減”是指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是為了保護學生身體健康,減輕家庭負擔,將教育重新回歸到學校;是為了構建教育良好的生態,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地健康發展。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點中要求持續深入推進“雙減”工作,將“雙減”工作擺在突出位置,要嚴格按照要求落實“雙減”任務。《道德與法治》作為小學課程中的一門基礎性課程,也是擔任立德樹人工作的關鍵性課程,課程對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和行為方式有很重要的影響,也可以促進學生的知、情、意、行等品德要素的協調發展。同時對培養學生遵紀守法,引導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和學習法治知識,并能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
創建校內實踐教育陣地。校內建設實踐教學陣地是必不可少的,與課堂教學相比,身臨其境的學習往往更事半功倍,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搭建學校歷史陳列館文化勞動田之類的校內實踐教學陣地,能夠在不出校門的情況下達到很好的教育目的[2]。
以《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這些事我來做》為例,此篇課程的主要是目的是引導學生關心家庭生活,并積極參與到做家務勞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培育學生的家庭責任感。一般而言,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經驗不足,以及父母對孩子勞動教育的不重視,孩子在家里很少有做家務的機會。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將學生帶到勞動田組織學生開展澆水、捉蟲、收獲等實踐活動。首先,孩子們是共同勞動,會鍛煉孩子的團結協作的能力。其次,大家一起勞動也會增加活動的興趣性,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同時,勞動田的種植出的蔬菜也可以在學校食堂做成餐食送上學生的餐桌,讓學生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最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思維拓展,將學生在勞動中的辛苦與父母為家庭的付出進行聯系,引發學生共鳴,增加學生的家庭責任感,從而達到課程教育目的[3]。
借助校外實踐教育陣地。校外具有豐富的資源,教師要打開“社會課堂”,借助當地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科技創新資源及德育實踐教育基地等校外實踐陣地,構建地區校內外的合力育人體系,共建和諧關系,通過法治課程、體驗式教學、通過實地考察等形式,開展參與性、實踐性、體驗性等形式,為廣大青少年提供廣闊的社會實習平臺,對未成年人進行法制教育,提高法制意識,提高法制素養;讓同學們明白佛法、遵紀守法。
以《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共圓中國夢》這一課程為例,教師可以將課堂搬到當地愛國主義基地,以當地的典型紅色故事為切入點,帶領學生走近當年的歷史,通過專業的工作人員宣講,讓學生牢記是無數先輩前仆后繼付出了生命,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最后引導學生秉承先烈遺志,為中國夢而努力讀書,共圓中國夢[4]。
相對教師而言,“雙減政策”是一項新的教學挑戰,課堂教學怎樣改進、學生如何學、作業怎樣設計、反饋如何有效?“雙減”政策對老師們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做到“減負”不“減質”,就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學習優秀的教育方式,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提高小學德育隊伍專業能力。
學校要對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和教學實踐各環節提出嚴格要求,并且重視師德建設,利用政治學習積極開展師德標準的學習交流活動,保證正確的教育方向在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內容、方式方法、教育結果中的切實實施。同時,為配合思政課教學工作,學校應組織班主任教師和其他學科教師積極開展學科德育滲透,有利于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5]。
舉辦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教學能力比賽,能有效引領思政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升思政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說課題目于比賽前一天組織參賽老師進行抽取,要求參賽教師積極思考,根據比賽中教師們緊扣教學重難點和教學過程展開精彩闡述程度,說課過程表達是否自然流暢,內容是否完整規范,設計是否創新,是否符合學段學生的學情等進行評比,充分鍛煉和考驗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扎實的教學基本功以及教學設計與組織的能力,通過加強對中小學德育和法制教育工作的指導,使其能夠更好地進行教材和課堂教學,不斷地改進和改進課堂教學,以促進教育和教育事業發展,達到教書育人目的。
聚焦“雙減”政策下的教學評變革,充分發揮各地區教學研究指導組的引領示范作用,開展以“‘雙減’背景下教學評一體化能力提升”等主題教研培訓活動,從而提高思政課課堂教學效果,有效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的提升與發展。在研訓示范活動中,學科指導專家組為探索構建高效的思政課堂教學,以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某一章節作為課題開展示范課,以不同教學情境及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為載體,開展法治教育,讓學生在感知、思考與分析事件的過程中培養法治素養。通過學科指導專家組示范課,幫助老師們教好、用好思政課本,發揮讀本的育人價值,并且幫助老師從優秀課例中汲取精華和養分,不斷提升思想政治課育人效果。
組織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研員和道德與法治學科骨干教師進行專題培訓活動,著重從如何體現問題導向、能力導向、素養導向以及學科關鍵能力的理解等對老師進行培訓。
情景微課已經成為教師的常態教學方法,情景微課往往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情境學習中完成全部的教學目標。
以《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遼闊的國土》一課為例,我們通過單一講課的方式并不足以讓學生了解到國土是如何遼闊,這時候可以采用“情景微課”的方式進行授課,首先通過向同學提問對“西邊的星辰還在天上掛,東邊的朝霞已經滿地撒”的理解?通過祖國東部太陽升起時,但西部新疆等地區依然沉浸在黑夜中的奇特景象提起學生對這堂課的興趣和探索欲,后將學生分為若干組,并為每組分發拼圖,每一個拼圖碎片都是一個省市,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內合作和小組間競賽的方式完成國土拼圖,通過這種情景微課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和比賽心理,進而完成接下來課程內容的學習,通過課程學習進而全面認識我國的遼闊領土以及行政區劃等等,認識到祖國領土完整的重要性。課程即將結束時,教師可以再次開展拼圖競賽,鞏固課堂知識[6]。
“小老師課堂”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長者為師,而是突破了學生經驗限制問題,注重知者為師,能者為師,注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性和自覺性,在教學中增長科學方法、科學思維,同時鍛煉學生的課堂組織管理能力,提升學生自信心和責任心。一般來說,發生在身邊且意義重大或是必須掌握的核心知識,但學生又很少感興趣和關注的內容,比如環境保護類、歷史類等。《道德與法治》相關課程內容很適合以“小老師課堂”的方式進行教學,在確定教學內容后,組建由學生組成的“小老師”教學團隊,在教師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技巧輔導后,鼓勵“小老師”開展相關教學活動,而老師則以輔導員的角色參與其中,在“小老師”團隊開展完教學活動后再進行團隊自評、聽課學生評價、教師點評環節,充分利用評價導向激勵作用,鼓勵學生更好地提升自己,也有利于之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精彩開展。
例如,《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我是環保小衛士》這一環境保護類內容,其課程內容目標設定為:從小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引導學生從生活細微處參與環境保護。“小老師課堂”任務是小組合作進行“環保小衛士”為主題的小老師課堂,可以從什么是環保小衛士、環保小衛士該做些什么等學生比較好奇的方面入手,當然也可以選擇相關的、發生在身邊的小事或是學生熟知的故事進行;接著“小老師團隊”成員共同收集整理環保相關視頻、照片等資料,捋清楚課程整體框架;然后明確課程開展形式,設計課程開展方案,制作課程教學課件,緊扣課程主題,突出課程要點;最后在上課時要“小老師”可以問答等方式多與學生進行互動,甚至是可以帶頭成立保護環境志愿團隊,并邀請學生加入,成為環保小衛士,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全班學生環境保護意識,更是將課程內容從書本中“搬到了”生活中,提高了《道德與法治》課程質量。
“減負”后,學生回歸課堂主陣地,學生的學業負擔減輕了,有了更多的時間了解實時熱點問題、參與社會實踐。道德與法治課堂便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在開展思政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要注重學生的實際運用,不僅要讓他們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教育,還要培養他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并進一步培育出創造性的思維[7]。
體育健康教育和美育一直是穿插和滲透在小學生教育中的方方面面,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嵌入體育健康、美育培育內容,不僅可以豐富課程的內容,有助于學生更好理解課程內容并掌握,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加深他們對于美的欣賞,幫助學生從小就培育出優良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將來發展成為適應社會,推動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
以《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我學習,我快樂》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從“才藝展示”活動引入,邀請學生們進行演講、唱歌、朗誦、講故事、演講等語言類進行才藝展示,也可以進行舞蹈、表演等肢體類才藝展示,甚至是可以進行折紙、剪紙等傳統藝術展示,讓學生們在才藝展示中感受到學習的輕松和快樂,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對之后《道德與法治》其他課程的期待感。同時我們還可以加入“我是小老師”等鼓勵學生互相教導、學習的環節,即會有才藝的學生可以作為才藝小老師,教其他學生學習才藝,通過當才藝小老師活動,既可以保持學生對才藝的熱愛和深入的學習,也可以調動更多的學生去了解學習才藝,增長技能,寓教于學,幫助學生在學習中進步,在快樂中成長。
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不能僅僅由老師來授課,也不能簡單地給他們灌輸知識;而是要全面推進學生的情緒、態度和價值觀念的提高,由死記硬背轉變為以培養學生的思想發展為核心。在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老師應該更加放松,讓學生更加繁忙,教師講的時間少一點,學生思考的時間多一點。在此基礎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當教師改變了教學方式之后,學生的學習風貌也會向自主、協作、探索性的方向發展,從而使他們在教室里活躍起來,講起話來充滿激情;有激烈地爭辯,有大膽地質疑,有實際地探索,才能保證高效的課堂產生[8]。
“雙減”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變革,加強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更加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優質、有效的教學,有助于促進小學生的思維、創造力,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法制觀念,從而使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法制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