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議題式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承擔著對初中生進行法治教育的任務,將議題式教學運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有利于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議題式教學課堂,則能夠培養學生的家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本文從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價值及實踐策略兩個方面進行探討,旨在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初中課程;道德與法治;價值;實踐策略
作者簡介:李慧(1981—),女,江蘇省南通市北城中學。
議題式教學是教師基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出問題,驅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讓學生闡述自身觀點并與教師共同討論學習的教學模式[1]。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只是將教學內容以定論形式傳授給學生,未能給予學生主動發現并參與討論的機會。議題式教學可以有效改善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效率低下的情況,教師可以通過議題,引導學生討論,讓學生吸收新知識、鍛煉邏輯思維能力,還可以推動學生適當關注社會熱點,有助于學生形成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
一、議題式教學的價值
(一)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開展議題式教學的重點,就是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讓互動與交流帶來認識的深化和能力的提升,從而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堂上引入議題,目的是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與自己生活世界相關的議題進行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政治素養。
(二)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
教師在教授道德與法治課程時,呈現有價值的議題讓學生進行深度剖析與思考、交流,能夠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與公民意識,使學生形成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樹立全面依法治國的法治意識,意識到自己需要堅守道德法治底線,努力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
(三)給道德與法治課堂帶來創新
議題式教學在理念、過程、評價等方面的創新,能夠使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具體來說,議題式教學給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帶來的創新有以下三處。
第一,教學理念的改變。教師在開展議題式教學時,不僅需要讓學生獲得新知,還需要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讓學生以平等的地位與教師對話,成為學習主導者。
第二,教學過程的改變。在開展議題式教學時,教師需要精心選擇議題,為學生搭建表達的平臺,讓學生有機會討論問題,也有機會查找相關資源進行合作探究。在這樣的教學課堂中,學生能夠深度參與課堂活動,通過自主探究、交流討論增加知識儲備,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由此學生的核心素養會得到發展。
第三,教學評價的改變。在進行議題式教學的教學評價時,教師不僅需要對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進行評價,還需要針對學生在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發展給出形成性評價,這樣的雙重評價不但可以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情況,了解自身的優缺點,還可以增加學生參與議題討論的積極性,提高其學以致用的能力。
二、開展議題式教學的策略
(一)利用趣味議題引發學生討論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議題是議題式教學的起點,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4]。富有教育價值的議題,不但可以啟迪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還可以培養學生集中注意力的習慣,提升學生捕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選出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議題,讓學生對議題產生更多的分析和推斷,為其之后的交流互動提供條件。
比如,在教授“活出生命的精彩”時,考慮到學生在新聞播評環節分享了“時代楷模”張桂梅的人物故事,筆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問題:“同學們,張桂梅被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她所做出的社會貢獻對我們‘活出生命的精彩’有什么樣的啟示?”由于張桂梅的人物故事是學生自主選擇的,是他們感興趣的,因此這一議題很快引發學生的熱議,學生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此后的學習中,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課堂教學更加順利。
由此可見,合適的議題不但可以讓學生愿意參與對話,還可以促使學生對后續的學習內容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二)利用問題情境推動學生討論
形象生動的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對議題產生濃厚的探究欲望,驅使學生主動學習,還能夠讓課堂教學更有層次感,有助于學生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探索,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教師在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創設能夠推動學生討論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開動腦筋,找到討論議題的突破口和切入點,讓學生對議題進行深度剖析、探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問題。
比如,在教授“維護秩序”時,筆者準備的議題是:是不是所有的秩序都應該被維護?為引導學生討論這一議題,筆者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并營造了問題情境。該視頻的內容是:在一個超市里,一行人在排隊買單,其中一名消費者使用收銀臺旁邊的自助收銀系統自助結賬。播放視頻后,教師提問:“已知排隊買單的人還有二十個,該消費者自助結賬后是應該排隊給收銀人員查看,還是應該直接上前給收銀人員看自己的收銀單據后離開呢?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學生觀看了視頻并聽了教師的問題后,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答案。于是,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如果為了節省所有人的時間,選擇直接走到收銀人員面前讓其查看,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和前面排隊的人說明呢?”這一問題再次讓學生陷入了思考,過了一會兒大家又討論起來。
比如,在教授“以禮待人”時,筆者給學生呈現了一個情境:一名游客要去旅游景點,但他中途迷路了,這時他沖著一位當地老人喊道:“喂,老頭,從這里到××景點遠不遠啊?”然后,筆者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大家覺得此時老人會回答該游客的提問嗎?”筆者話音剛落,班里的學生齊刷刷搖頭。有學生說道:“這名游客太無禮了,老人應該會一走了之。”就在筆者準備進一步引導學生時,另一名學生說出了不同的見解:“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老人可以耐心地為游客指明去景點的路線,并熱情地對游客說;‘我們這里是孔孟之鄉,歡迎常來感受我們這里的風土人情。’”聽了這名學生的答案,筆者立刻對其表示贊同,并對全班學生說:“有時候,遇到他人的不禮貌行為,我們不一定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可以‘以德報怨’,以身作則,讓他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自己的不恰當行為,真正做到以禮待人。”學生聽了連連點頭。
在上述教學中,問題情境不但起到讓學生對知識內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吸收得更為徹底的作用,還起到增強學生思維的變通性、讓學生靈活看待問題的作用。
(三)利用有層次的任務鼓勵學生討論
議題式教學的任務包括初級任務、中級任務和高級任務,初級任務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與經驗,中級任務則是讓學生完成知識、經驗的輸出,高級任務是讓學生在相對生活化的真實情境中,解決具有一定深度和高度的問題。在完成初級、中級和高級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的思考。由此,學生能夠加深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更好地內化所學知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議題式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靈活地運用任務驅動策略,設置層層遞進的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順利地完成知識的輸入、內化和輸出,從而不斷提升法治素養和道德意識。
此外,在教學時設置具有一定梯度的討論任務,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還可以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了解問題中蘊含的深層含義,從而完成課堂教學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四)利用教學活動點燃學生討論的激情
“實踐活動是培養能力的有效途徑”,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5],教師應當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利用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在開展議題式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的教學活動包括信息搜集和整理、課堂研討、成果展示等,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本知識,培養核心素養。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協調指揮作用,根據科學的方式將全班學生分組,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各司其職,貢獻自己的力量,并愿意提出自己的看法與不同意見,與小組成員友好地交流,從而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合作精神,激活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比如,在教授“遵守規則”時,考慮到本校的圖書館在修建中,學生對即將建成的圖書館充滿了期待,筆者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讓學生自行設計圖書館的內部結構,并列出在圖書館不同區域應張貼的提醒標語。雖然班里的學生經常去圖書館,但他們卻沒有仔細觀察過圖書館的陳設以及標語,因此筆者引導學生分組完成該任務,并將提交作品的時間告知學生。如此,學生既可以上網查詢與圖書館相關的信息,也可以實地觀察城市中的其他圖書館,以搜集、整理信息。在搜集信息后,學生可以在小組內討論、整合相關信息,經過充分的交流后得出最終方案。在學生完成任務后,筆者提議每個小組選出一名學生闡述自己小組的討論成果。此外,筆者向學生提出要求:在同學闡述時,不能打斷,如果有批評意見,可以在同學闡述完畢后提出。接下來,各個小組的學生都充分闡述了自己小組的討論成果。最后,筆者對各個小組的討論成果加以概括,提煉出最具代表性的公共規則,為這次教學活動畫上句號。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筆者班里的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通過查詢資料、討論,產生了獨特的方案。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議題的認識,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結語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運用議題式教學,不僅貼合教師的實際教學需求,還能滿足學生的學習欲望,激起學生的思考欲,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多元化思考,培養辯證分析能力,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科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充分挖掘議題式教學蘊含的獨特價值,選擇好的討論議題,科學地引領學生進行交流、提煉、總結,提高學生的道德認同感和法治意識,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形成,使學生內化社會主義情感、態度和價值觀[6],成為一名合格的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身力量。
【參考文獻】
[1]仲崇柱.議題式教學場景設計的實踐與思考: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我與集體共成長》一課的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21(Z2):45-48.
[2]周其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議題式教學實踐與思考: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依法行使權利”一課為例[J].教書育人,2021(23):75-76.
[3]王曉波.守好法律底線 永攀道德高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議題式教學嘗試[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06):21-22.
[4]沈蓓蓓.非學無以質疑 非問無以廣識:聽初中道德與法治《預防犯罪》有感[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9(10):94-96.
[5]盧英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議題設置及其深化:以《開放互動的世界》活動型課堂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0(07):81-83.
[6]楊茗舟.用議題為法治教育插上翅膀:以“規范權力運行”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2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