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惠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建設已成為新時代高校各學科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須著重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教育部 2020)。醫學英語是醫學院校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融合了英語與醫學知識,本課程思政建設須結合文學與醫學類課程特點,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其作為語言學科的工具性和育人特點,運用有效的策略使思政教學更好地“融”入醫學英語課程教學,從而形成協同效應,這是開展好課程思政教學的關鍵。
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提出后受到全國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外語學者和一線教師也積極參與理論與實踐探索,取得了顯著成績。針對醫學院校的英語教學,丁文鳳、焦雨梅(2022)提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醫學人文教學內容以達到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王珊珊、閻莉、胡麗萍等(2021)等通過案例展示,探討如何將課程思政理念有機融入醫學英語教學;陳劍波、葉瑞娟(2021)從大學英語ESP課程視角探討醫學英語知識與能力培養,將課程思政有效融入醫學英語課程教學;莊嚴(2022)提出以課程思政建設為契機提升英語教師的能力。大多數研究集中在將課程思政融入英語教學,而關于如何在課程建設中系統地融入課程思政教學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以醫學英語課程建設為例,探討如何遵循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的隱性特征,將之有機融入整個課程建設。
授課對象為2021級臨床、預防等專業高職一年級下學期學生。學生在一年級上學期已完成高職公共英語學習,掌握了英語基礎詞匯和句型,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雖然學生的英語基礎總體比較薄弱,但是性格活潑,有較強的合作學習意愿。學期初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90%的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只有9%的學生對英語感興趣,感覺醫學英語學習沒有問題,73%的學生認為醫學英語詞匯較難,學習難度較大。醫學英語課程的建設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貫徹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引導他們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索,以學生為中心制訂教學目標、拓展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活動、提升師資水平、進行教學評價,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年版)》提出英語課程的目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能夠在日常生活和職場中用英語進行有效溝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教育部辦公廳2021)。《綱要》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教育部 2020)。因此,課程思政不應脫離學科的課程特點,而應在醫學英語課程建設中構建知識、能力與素養“三位一體”的目標體系,讓思政教育在學科的“主戰場”土壤中生根發芽。
在知識目標中,除了要求學生掌握醫學英語中預約就診、常見疾病癥狀描述、傷口縫合流程、藥品分類、用藥指導、牙科診療與保健、疾病應對與病人安撫等相關的詞匯與表達外,還要拓展與之相關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文化自信、醫德醫風教育的表達;在能力目標中,培養學生在醫學情境中根據預約、診療、保健、用藥等主題的需求,能應用所學知識進行醫患交流,提高其開展醫學人文關懷的能力,并加深其對國際語境的認知,提高其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意識與能力;在素養目標中,鼓勵學生在英語交流中提升國際視野,培育“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具有熱愛醫學事業、醫者仁心的素養,還能樹立民族自豪與文化自信,使課程的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過程同時實現價值塑造。
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其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是成功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關鍵。英語是全球通用語言之一,在英語學習和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代表西方意識形態的英美文化的影響,因此,英語教師要認識到英語教學中的意識形態問題(司顯柱 2018)。在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應更新觀念,反思課程在“國際性”價值中蘊含的隱性思政路線,從隱含西方意識形態的“標準英語”的桎梏走向具有多元化思維的國際英語的格局,使我國學生擺脫英語學習中的自卑心理(王翔敏、邊和平2022)。教師認識到英語教學中的意識形態問題,就能夠有意識地學習、補充思政知識,提升自身教學能力,保障學生學習效果。
教材是課程的核心教學資源,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并獲得系統知識的主要材料,也是將課程思政融入醫學英語的重要陣地。現有的醫學英語教材與課程思政的結合不夠緊密,因此,教師要對教材進行重組和增減,結合教材建立課程思政素材庫。例如,Unit 1 A new patient,整合思政案例《治病亦療心,真情暖人間》:學生學習預約就診的流程和醫患對話的英語詞匯與表達,以及與患者交流中的溝通技巧,增強醫患溝通意識,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構建和諧醫患關系;Unit 4 At the Chemist’s,整合思政案例《健康行,本草情》:讓學生學習藥品分類與購買藥品的醫患溝通表達,從中西藥分類引導他們了解中醫藥發展史,以及中藥在歷史上抗擊疫病發揮的作用,使其增加對中醫藥的了解,增強文化自信;Unit 10 Caring for the elderly,整合思政案例《尊老愛老敬老,共建和諧社會》:讓學生學習中西方常見養老模式和護理老年病人的詞匯和表達用語,分析影響中西方養老模式差異的文化背景,使其深刻領會尊老、愛老、敬老的中華孝道文化,增強中華傳統文化自信;等等。
在線課程能為學生提供不受時空限制、多模態、可重復的學習資源。依托《醫學英語》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便于師生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師可以上傳相關教學資料和拓展資料供學生課前預習,并在課后開展延伸性教學活動。
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教師不僅要完成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而且要隱性地融入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開展課堂討論、主題演講活動,應用任務教學法或項目教學法達成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根據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特點,可靈活開展不同的教學活動,把思政教學點融入課程教學。
1.課前拓展式融入
教師發布課前預習任務,在課堂上利用5分鐘熱身演講,給學生提供表達感想與體會的機會。例如,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醫患溝通”等主題。
2.課中嵌入式融入
對于教學內容中方便找到思政點的,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直接嵌入。例如,Unit 3 Treating a patient涉及治療病人,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醫患情景模擬,使其加深對職業的感悟,提高對患者人文關懷的意識。
3.課后延伸式融入
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還有一個亮點是結合課程思政主題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例如,開展以“致敬最美逆行者”為主題的英語手抄報比賽,開展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主題的英文朗誦比賽等。這些課外活動受到師生的好評,加深了學生對醫學職業的感悟,以及對黨和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師應改變傳統只關注知識與技能的評價體系,建立知識、技能和思政教育體系有機結合的過程性評價體系。除了書面考試等終結性評價外,教師還應利用教學平臺收集學生課前、課中、課后學習全過程的信息,并把他們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情況納入考核范疇。評價主體結合在線平臺機評、小組互評、學生自評等多元評價,確保評價的客觀、公平與全面,并能激勵學生參與培養醫德醫風、傳承中華文化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等教學活動。
通過開展醫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教師在學習和準備教學資料、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學能力得到了提升,參加省教學能力比賽,作品“健康行,本草情”獲得二等獎;參加英語微課比賽,作品“中華神針”獲得國賽三等獎與省賽一等獎;作品“預約就診”獲得省賽一等獎。
學期末再次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他們對醫學英語的畏難情緒有明顯改善,有53%的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了,感覺醫學英語學習沒有那么難了,90%的學生對自己本學期的學習比較滿意,對期末考核充滿信心。幾乎所有學生都在教學平臺積極參與活動,寫心得體會。
《綱要》指出課程思政教學“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需要教師把顯性的思政教學目標,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制訂“三位一體”目標體系、補充課程思政教學資源、靈活開展教學活動、綜合多元教學評價隱性地融入醫學英語的課程教學,“潤物細無聲”,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醫學人文素養,使其增強文化自信,提高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和傳播“中國聲音”的自覺性,從而實現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教育目標。本研究開拓了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新路徑,經過教學驗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