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嶸 陶興海
(廣西開放大學,廣西 南寧 530023)
2010 年,我國教育部發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其中明確提出“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標準,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盵1]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也著重強調了“構建教育質量評估監測機制,建立更加科學公正的考試評價制度,建立全過程、全方位人才培養質量反饋監控體系?!盵2]2020 年8 月,教育部印發了《國家開放大學綜合改革方案》,又一次強調了要健全國家開放大學質量保障體系,“制定‘注冊入學、寬進嚴出’的質量標準制度體系,嚴把教師標準、專業標準、課程標準、教學標準和學生畢業質量標準關口,完善體系辦學規范管理的體制機制?!盵3]2021 年4 月,國家開放大學下發了《國家開放大學分部辦學評估方案(含指標)》的通知[4],將5 年作為一個周期對所有分部完成一輪評估,其中關于質量管理部分占到12%。可見,質量保證工作被提到更高的高度,在此背景下,開放大學改進完善自身的質量內控保障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是開放大學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前提。
教學質量是一個教育學名詞,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微觀以及宏觀兩個層面來定義教學質量。微觀上的教學質量是指對培養對象的教學效果的好壞程度以及教育水平的高低。宏觀上的教學質量指整個教學活動體系的質量情況。衡量教學質量好壞的標準,主要是依據教學目標與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目的的實現程度,最終通過對于培養對象的質量來體現,它是我們對于教學效果如何、教學水平怎樣的一個客觀評價[5]。教學質量保障是在執行教學質量計劃過程中,經常性地對整個教學質量計劃執行情況進行的評估、核查和改進等工作,主要包括保證教學滿足其目標所需要的過程,涵蓋了在教學質量方面的指揮和控制活動,它通常是指制定教學質量目標以及進行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皺C制”原先是指機器的工作原理與構造,后來引申至其他不同領域,對于教育領域來說,教學保障機制是為教學管理活動提供物質和精神條件的機制,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一般有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和教學質量外控保障機制,是教學質量管理不可或缺的內容[6]。開放大學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是以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為目標,把教學和教學管理的各個環節、相關部門的活動與職能合理組織起來,根據預定的標準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對開放教育教學質量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各種因素進行監測和調控,形成一個任務、職責、權限明確的,能夠持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機整體,其主要作用是從學校自身的角度對教學系統和教學管理系統進行監督、控制和改進,能夠測量結果并提供及時的反饋,以實現預定的質量目標[7]。
開放大學是在廣播電視大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型大學,轉型不僅僅是學校名字的更換,重點是轉型發展,努力實現從以量圖大向以質圖強轉型,從學歷補償向知識補償轉型,從文憑提高向技能提升轉型,由線上為主向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轉型[8]。在此過程中,學校的快速發展會對教學的實施和質量的保障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在課程銜接方面,除了各專業必須要學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通識課、專業拓展課、專業核心課、思政課等,轉型后開放教育更加重視實踐環節的教學實施工作,并需要加入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課程,為保障教學質量這就要求在原有的教學計劃質量保障機制建設的基礎上,完善實踐教學過程標準,明確實踐開展形式,制定實踐教學“治學”方案,并定期開展相關的督查和教學檢查。在課程資源建設方面,開放教育的課程轉型前主要是以傳統的遠程課程為主,現在正在向“快、短、全、準”的短迭代線上線下相融合在線課程發展,轉型之前的課程質量評價標準有些是不適應這種新型的短迭代線上線下相融合課程的質量評價,需要建立新的教學資源建設保障機制。在教材建設方面,開放教育的教材轉型前主要是以紙質教材或電子教材為主,轉型后逐步開始建設紙質教材和電子教材相融合的教學資源,比如在紙質教材編寫的時候會有配套APP,方便學習者實現手機閱讀,教材中還配有與學習內容相一致的微視頻、素材和擴展資料,通過二維碼把數字資源與紙質教材結合起來,即可視化的全媒體教材,這種新教材的質量保障標準與傳統的教材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轉型發展帶來的問題還存在其他方面,這些問題使得原有的評價制度不完全適應轉型后的開放教育,雖然各開放大學都在不斷地進行探索和改進,但目前還是處于起步階段,現有的質量保障體系有待改進和完善。
由于是在原有廣播電視大學的基礎上建設開放大學,因此在教學管理方面仍然沿用之前的層級辦學管理體系,各分部采用“總?!屑壏中!h級學習中心”的三級辦學組織機構,為了體現轉型之后開放教育的新特點,在建設的過程中應堅持以下原則。
1.目標導向原則
學校在構建開放教育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時要明確質量保障目標,這一原則在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建設的全過程都要堅持。其宗旨是對教學質量評價過程中涉及的管理對象(比如人員、資金、設備、時間、信息等) 進行有效地管理與控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從而盡快實現培養高素質的教育對象。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在實施過程中也需要堅持目標導向原則,進一步保障開放教育的教學質量。在開放大學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的建設和實施過程中,還要落實“雙主”教學模式,也就是要吸收“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兩種教學模式的優點,在教學活動評價的過程中,既要評價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了哪些主導作用,又要評價學生在參加教學活動過程中發揮了哪些認識主體的作用,這樣才能有效調動教授者和學習者雙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系統化原則
系統化即將整個教學活動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構建教學質量內部保障機制中,既要運用系統化的方式和手段,統籌考慮教學活動開展以及教學質量評估過程中涉及的所有要素,進行系統性設計、規劃和管理,也要考慮涉及的各要素的特殊性,使每一個參與的要素發揮其作用和潛能。另外,根據系統化原則,我們在建設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的過程中,要從開放大學整體的角度出發,分析存在哪些質量問題,整理歸納每一個問題與開放教育各部分之間存在什么聯系,進而可以優化配置內容和要素,對問題進行有效地規避和管控,在教學質量內控保障過程中,盡可能使所有人員都發揮積極作用。
3.持續性原則
“教”與“學”是一個相輔相成、彼此促進的過程,該過程的活動設置、學習內容都是相輔相成、互相延續的。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就是要將所有這些涉及內容進行統籌考慮以便進行合理的組織和監督,形成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的良性發展。開放大學的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也應是動態和持續的,有益于開放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方式、方法、手段都應該納入其中。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的不斷完善和穩步提升是整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的動力。
4.全員性原則
質量保障工作不單是學校教務部門或教學質量管理科室的工作,而是涉及學校的所有成員,包括總校、分校和學習中心的教師、學員、管理人員在內的所有人。學校每一位教職人員和學習人員在整個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發揮不同的作用,承擔不同的使命,只有調動每位成員在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構建中的積極性,才能保障開放大學的教學質量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教學質量和學校所有成員休戚與共,需要學校領導高度重視、職能部門有效管理、教師和教輔人員認真負責,這樣才能給學習者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9]。
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的建設包括內容機制的建設和監控機制的建設,具體框架如圖1 所示。

圖1 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圖
1.內容機制建設方面
開放大學在教學管理方面采用“總?!中!h級學習中心”的三級管理模式,進行分層逐級管理,需要同時建立總校、分校、縣級學習中心三個不同級別的管理機制??傂R蚤_放大學既定的教學質量目標建立包括本級及下一個層級分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管理機制、教學過程管理機制、考試管理機制、學籍管理機制、資源建設管理機制、師資隊伍建設管理機制、學分銀行管理機制等,不僅負責對開放教育教學質量工作的宏觀指導與管理,也要對具體的教學管理文件進行審定,還要組織協商各個學院、職能部門按照學校的發展定位、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發展。分校要根據總校制定的各項管理機制,制定分校層級及對下一個層級所屬學習中心的教學過程管理機制、考試管理機制、學籍管理機制、資源建設管理機制、師資隊伍建設管理機制、學分銀行管理機制等,不僅要負責對分校層級開放教育教學質量工作的指導與管理,也要對具體的分校層級教學管理文件進行審定和執行。學習中心要根據總校和分校的教學管理機制制定本層級的教學過程管理機制、考試管理機制、學籍管理機制、資源建設管理機制、師資隊伍建設管理機制、學分銀行管理機制等,并負責執行落實。
2.監控機制建設方面
監控機制既是質量內控保障的主要手段,也是質量內控保障的重要職能之一。質量機制主要包括質量檢測與評估機制、管理與服務保障機制、質量信息反饋與改進機制、信息化建設機制等。監控機制在執行過程中不僅要對教學管理的各種文件、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也要對教學工作各個環節進行質量巡查,開展學院教學工作狀態監控,實施質量評估和教學信息反饋工作。
在整個教學質量內控保障過程中,內容機制建設是基礎,也是核心,既要在宏觀方面把握其建設的全面性、目標性、系統性、持續性和全員性,也要在微觀層面把握其科學性、嚴謹性和可執行性。監控機制在具體執行中要把握教學管理與執行的客觀性、事實性。內容機制是監控機制工作實施的現實依據,監控機制可以讓內容機制實現不斷發展和完善,二者相輔相成,都是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的重要內容。
1.確立質量保障程序
質量內控保障機制需要各主體的共同參與,建立科學的質量保障程序,協調各部門和人員之間的溝通,提升質量保障工作的效率。首先,各開放大學需要成立該工作的保障領導小組,負責總體協商和決策工作,保障教學管理與教學監督工作的順利進行;其次,各開放大學可以通過定期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等形式征集各教學參與人員對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的意見和建議,由質量管理的工作人員匯總整合,形成報告以供后期對相關工作進行完善和改進[10]。
2.建立質量保障標準
開放大學內控質量保障標準的建設包括兩個方面:首先,確立與開放教育培養目標相一致的質量保障標準,比如可以建立開放教育教學過程檔案管理的相關規定,從教學準備、教學組織實施、教學監測評估與督導三個方面統一教學過程管理行為,提高教學服務質量,保障教學服務水平。其次,對不同參與主體建立不同的質量保障標準,以體現內控質量保障機制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學運行中規范教師(含專業負責人、課程責任教師、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畢業論文答辯主持人等)、教學管理人員、教輔人員和教學后勤保障人員等相關人員的行為,保證教學秩序,強化教學管理,促進教風、學風和校風建設。
3.構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質量保障機制
首先,為保障質量評價的客觀公正,學校需要聘請校內或校外的相關專家建立質量保障專家團隊,對學校的教學質量綜合情況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其次,學校教學教務管理人員對在管理過程中各管理工作和文件實施情況的整體評價,其評價結果也將成為質量保障相關機制的重要參考。再次,要重視教師評價,不僅包括教師對教學管理和質量保障管理方面的評價,也包括教師之間的互相評價。最后,要重視學生評價,學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實施對象,也是主要參與對象,其評價結果能更加客觀地體現教學活動質量,體現學習內容和教學管理與學習者需求的契合程度。
4.強化學生學習質量評價
學校在教學質量保障機制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考察。一是可以利用開放教育的在線教學平臺優勢動態了解學生的在線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開放教育主要采用遠程在線學習平臺開展教學工作,學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是有別于傳統的面對面上課,在線學習平臺不僅是學習知識的載體,也可以利用后臺監控數據實時、動態了解學員的學習情況,這對教學質量保障機制的建設很重要。二是建設在線考勤制度,對學生需要按時完成的學習任務、作業提交、在線討論、發帖回帖等進行定期考核,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性和主動性,并將考核結果按一定比例計入學習成績。
建立一套系統、完整的開放教育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既要指導和約束開放教育教學的發展,又要在日常的運行實踐中不斷調整和完善。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具體的制度流程、評價標準、業務模式還在不斷地探索中,要逐步健全開放教育教學質量內控保障機制建設,形成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質量文化,確保培養與開放教育自身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相適應的、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