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婷
[摘 要]英語語法知識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難點,是引領學生習得英語語言規律的必要組成部分。語法知識對小學生而言較為抽象,單純性講解會導致課堂效率低、教學效果差。教師在語法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教學活動中感知語法知識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法的興趣,使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習得語法知識,讓英語語法課堂活躍起來。
[關鍵詞]小學英語;語法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27-0062-03
英語語法知識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難點。《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法知識是‘形式—意義—使用’的統一體,與語音、詞匯、語篇和語用知識緊密相連,直接影響語言理解與表達的準確性和得體性。”同時,對5~6年級學生提出了語法知識要求:“在語篇中理解常用簡單句的基本結構和表意功能;在語境中理解一般過去時和一般將來時的形式、意義、用法;在語境中運用所學語法知識描述、比較人和物,描述具體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局,描述時間、地點和方位等。”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大多數學生認為語法知識是較為難學、難懂的語言知識。當前,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習慣單一地講解抽象的詞法知識和句法知識,致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降低,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在教學較為抽象的英語語法知識時,教師要注重教法的趣味性、生動性、靈活性、拓展性,可嘗試將語法知識融入情境對話、說唱訓練及語言拓展交際中,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法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實踐能力,讓學生在練習中習得語法知識。
一、創設對話情境,讓學生體會學習語法的樂趣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大多以形象化為主,因此,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英語語法知識有一定的難度。在英語語法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滲透了語法知識的對話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切身體會語法知識的運用,提升學生對語法知識的掌握能力。
1.找準話題,滲透語法知識
在英語課堂中,話題是增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的有效方式。教師可以借助話題滲透語法知識,引導學生在話題交流中習得語法。例如,譯林版英語教材五年級下冊Unit 4 Seeing the doctor的語法知識點為“What’s wrong with...?”,教師可以圍繞“就醫”話題創設對話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的就醫情境中進行交流。在這一對話情境中同桌之間互為搭檔,一名學生扮演病人,另一名學生扮演醫生,由此展開對話,同時要求扮演醫生的學生在詢問健康狀況時使用“What’s wrong with you?”這一句式,扮演病人的學生要以“I have a fever/toothache/cold.”的句式來回答。學生在此基礎上自由發揮,展開對話。
2.依托問題,加深學生的角色體驗
在“就醫”話題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拓展對話情境,加深學生的角色體驗。如教師可創設“動物園問診”的對話情境:“在動物園,有一些小動物生病了,如果你是一位獸醫,應該怎么問診?”教師讓學生跟讀:“What’s wrong with you?”“Look at them,What can we do? What’s wrong with them?”由此展開對“What’s wrong with...?”這一語法知識點中不同人稱代詞的學習。教師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人物使用不同的代詞進行提問,如向別人詢問另一個人時,可用人名指代:“What’s wrong with Jack?”也可用人稱代詞指代:“What’s wrong with him?”或使用身份指代:“What’s wrong with Tina’s father?”
以上教學,教師以“就醫”為話題為學生創設對話情境,在對話中滲透語法知識的教學,讓學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過程中體會語法規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不用刻意地講解“with”后的賓格該如何選用,而是讓學生在反復的操練與對話中自主體會和靈活運用,最后再由教師總結這一語法知識點,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法的效率。
二、巧設說唱活動,加深學生對語法意義的理解
在英語課堂中,教師在講解語法知識時不能盲目說教,更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要合理呈現和剖析語法知識的難點,讓學生理解語法形式,領悟語法意義。
1.引入說唱活動,增添學習趣味
教師要以學生的實際學情為基礎,針對不同的語法知識,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對語法知識的學習興趣。說唱活動是具有趣味性的英語教學方法,其通過韻律化、節奏化的方式,將語法知識與說唱藝術相結合,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語法知識,領悟語法意義,增強語法記憶。以譯林版英語教材五年級下冊Unit 3 Asking the way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的語法板塊圍繞“問路”“指路”活動展開,旨在讓學生利用課本上的平面化地圖,學習“turn left /right”“on your left /right”等短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對左和右的交替詢問感到混淆,對此類短語的掌握能力較弱。為此,教師可優化教學方法,對課本上的平面化地圖進行詳細標識,確定起點、終點和路線,讓學生循著前進路線,共同創設說唱內容,如:“Go,go,go along the Mango Street.Right,right,turn right at the tracffic lights.Go,go,go along the Apple Street. Left,left,turn left at the traffic lights. Right,right,it’s on you right.”學生帶著高昂的熱情參與到說唱活動中,既增強了學習語法知識的積極性,又在反復練習中提升了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2.進行實境演練,感知語法意義
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進行語法訓練時,教師可以從間接的角度入手,不直接講解語法知識,而是變換不同的語言材料,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語法知識及其意義。例如,在講解與句子時態相關的語法知識時,倘若讓學生直接背誦語法轉換的知識點,會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語法知識的過程中加入實物演示,來詮釋語法知識的使用規則。如進行時態表示某人正在做某動作,或者該動作正在發生,教師在舉例時可以加入實物進行演示:教師一邊說“I’m opening the box.”一邊動手打開盒子,讓學生觀察到盒子處于正在被打開的過程中,說明打開盒子的動作正在進行。當盒子已經完全被打開了,教師隨即將句式轉換為過去時態,以說明盒子已經被打開了。又如,將來時態表示為“be going to do”,教學時,教師可以讓一個學生分享自己一天的計劃,隨后說“He always makes a list for himself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day.What is he going to do today?”讓學生用將來時態陳述該同學的計劃,由此引導學生感知時態變化的語法知識。
三、靈活運用教法,把握語法滲透程度
語法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難點,但教師不能將教學重難點當作教學的全部內容,在教學中過于強調語法知識的學習反而會脫離學生的認知實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語法知識的滲透程度,合理、靈活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了解語法規則,習得語法知識。
1.基于兒童認知需要,結合實物教學語法
在小學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語法知識相對簡單,如名詞的單復數形式、人稱代詞的基本用法、系動詞be與主語的對應關系、動詞的時態變化以及其他代詞的用法等。教師應在了解學情、尊重學生的基礎上,采用契合學生實際、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考慮到小學階段的學情實際,學生所掌握的英語詞匯量有限,難以理解抽象的語法知識,教師可在語法教學過程中采用聽做、說唱、玩演等多元教學方法,在整合了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的活動中,讓學生感知語法,逐漸理解語法,從而增強語法實踐應用能力。
例如,教學“there be”句型這一語法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實物引發學生對語法知識的觀察思考。如教師將一本書放在桌子上,引出“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這一句子,接著再將一本書放在桌子上,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根據主語的數量變換系動詞be:當書的數量發生了變化,系動詞be也要相應地變化,當主語的數量大于或等于2時,系動詞be應該用“are”,即“There are two books on the table.”。這時,教師再將一支筆放在桌面上,請學生思考應如何陳述“桌面上有一支筆和兩本書”這一句子,并思考在用“there be”句型時,應該如何正確選擇系動詞be。學生經過思考后回答:“There is a pen and two books on the table.”教師提問:“如果陳述時將‘書’放在‘筆’的前面,是否需要變換系動詞be?”學生思考后得出結論:需要變換系動詞be,即“There are two books and a pen on the table.”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學,學生結合實物觀察、體驗、思考,從而了解“there be”句型中系動詞be是由與之相關聯的名詞的單復數來決定的。
2.強調學生成功體驗,增強學生學習能動性
成功的學習體驗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在英語課堂上進行語法教學時,教師要注重讓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通過成功的學習體驗促使學生增強學習語法的自覺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符合學生認知的語言方式,引領學生參與語法學習。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獲得學習滿足感,從而能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以教學“put on”一詞為例。“put on”表示穿上、戴上等動作,其賓語為衣服、帽子、手鏈、耳環等,如“She put on her hat.”。與之相近的“be in”短語表示穿著的狀態,如“She was dressed in blue.”。在對這兩個短語進行辨析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描述自身的穿著,增強學生的認知體驗,還可以讓學生與同桌相互描述彼此的穿著,激發學生參與對話的興趣。學生在對話中有了真切的體驗,就能夠區分兩個短語的用法。
語法教學不能單憑講解和灌輸,而是要突出學生的參與度和體驗感,讓學生在體驗中收獲成就感,從而保持良好的語法學習狀態和學習能動性,讓語法學習更有效。
四、注重拓展訓練,提升學生語用能力
英語語法教學的目標在于讓學生理解語法,并能運用語法知識來完成英語交際,發展學生的語用能力。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可借助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在語法拓展訓練中培養自己的語感,提高自己的英語綜合能力。
1.搭建學習支架,體會語法運用
語法知識的學習重在實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引入真實案例,為學生搭建學習語法的支架,引導學生體驗語法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從而提高語法教學效率。例如,譯林版英語教材五年級下冊Unit 6 In the kitchen一課的語法板塊,主要是讓學生學習現在進行時一般疑問句的表達方式,如“Are you/they v-ing...?”“Is he/she v-ing...?”教師可結合現在進行時一般疑問句的語法教學目標,創設對話活動,為學生搭建語法學習支架。如創設Liu Tao要過生日的情境:Liu Tao的生日宴會邀請Miss Li參加,但Miss Li有事未能到場,她通過微信對Liu Tao表示祝福并展開交流。教師請學生分別扮演Liu Tao與Miss Li,要求學生在對話中運用現在進行時的一般疑問句句型。具體過程如下。
Miss Li:Happy birthday to you,Liu Tao.What’s in your birthday party?
Liu Tao:There is/are...(通過“There be”句型來描述聚會場景)
Miss Li:What are you doing?Are you...?
Liu Tao:No, I’m not. I’m...
Miss Li:How about the twins?Are they...?
Liu Tao:No, They are preparing the food.
Miss Li:Great. Is...?
教師引導學生在所創設的生日聚會情境中自然融入現在進行時一般疑問句的問答句型及對話,在反復對話交流的過程中拓展言語訓練,利用學習支架使學生領會了語法的實際運用方法。
2.注重語言表達,實現學以致用
在語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語法知識的學習不是機械式訓練,而是要注重對語法的意義和語用價值的教學。在設計語法拓展訓練時,教師可導入真實的生活場景,讓枯燥的語法知識鮮活、生動起來。例如,在教學“want to do”這一語法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進行場景想象,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表達:“假設你要去孤島獨自生活一天,你在孤島上最想做的兩件事是什么?要求陳述要有背景、有情節。”學生的興趣被激發,能夠很快進入場景想象中,在表達中去理解和運用“want to do”這一語法知識。又如,教師可在語法拓展訓練中加入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關的話題,如制訂節日計劃、了解同學的興趣愛好、描述自己的生活體驗等,這些內容都可以作為語法的運用場景。教學語法知識不能急于求成,教師要合理運用分散練習、循環訓練、分時段訓練等方式,讓學生在持續閱讀、感知、練習中加深對語法知識的印象,將語法知識內化到語言實踐中。
總之,語法教學不能止于對語法知識的反復講解,更重要的是要為學生創設易于感知、主動學習的情境,在情境中滲透語法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探究語法知識、積極運用語法知識,逐漸體會語法知識的用法和意義,逐步增強自身的語法運用能力。教師要善于創新教法,鼓勵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活動中熟悉語法知識,讓語法課堂活躍起來。
[ 參 考 文 獻 ]
[1] 李春梅.提高小學英語語法教學有效性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7(3):247.
[2] 陳玲.小學英語中的語法教學經驗談[J].好家長, 2017(41):1.
[3] 梁君玉.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的現狀和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0):171.
(責編 韋於坊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