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嘉璐
(四川大學,四川成都 610200)
城市公園是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是城市居民日常休息娛樂的場所,更是外來游客對城市的直接印象。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過程中,需要和當地的地域文化相結合,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公共空間。結合成都市的城市公園景觀建設情況具體分析,現有公園在設計上的亮點,對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有更為深刻的認知。
根據《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17)規定,城市公園分為綜合公園、專類公園、帶狀公園和街旁綠地幾類,成都市的城市公園數量極多,根據現有轄區統計,城市公園數量超過60個,如人民公園、百花潭公園、浣花溪公園、植物園、熊貓基地等[1]。成都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從多個層面展現了當地特色的地域文化,例如浣花溪公園是杜甫草堂詩詞文化的直接體現,其中包括了詩歌大道、詩人雕像等;望江公園則以竹文化和薛濤文化為主旨,普及了各類有關竹的知識以及與薛濤相關的文化資源;東郊記憶公園以音樂為核心元素,其中包括了酒吧娛樂、演藝展覽、音樂培訓等多種產業,將工業老區文化與音樂有機結合在一起。
道路是公園景觀的基本組成部分,合理的道路鋪裝不僅為游客提供了最為合適的游覽公園道路,也能展現出公園的多種特色,既方便了游客的游玩,也能為游客提供便利。在道路景觀的材料上,一般選擇本地極為常見的材料,例如花崗巖、防腐木等,與不同城市公園的主題相融合,既能吸引游人的目光,也傳播了當地特色的地域文化[2]。
亭臺是公園景觀中極為獨特的造型,體現了公園的人文特性,也進一步豐富了公園景觀的內涵。在亭臺景觀設計上,除了一些本身的亭臺造型之外,也會通過一些特殊的圖案或雕刻等方式,展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進一步豐富其文化底蘊,使得亭臺呈現出文化特色[3]。
小型設施是在城市公園中極為常見的景觀設計,例如標識牌、垃圾桶、座椅等,這些都是在景觀設計中極為常見的內容。第一,標識牌極具成都地域文化,其中包括大熊貓、川劇、面具等,這些標示牌的形狀和內容實現了差異化設計,與當地的特色元素相融合,體現出成都獨有文化,包括一些民俗內容,也包括成都的民間游戲、民間曲藝等[4]。第二,垃圾桶是公園中不可缺少的衛生設施,垃圾桶除了承載日常垃圾之外,也需要在外部配置相應的符號,除了標明垃圾類型之外,成都城市公園的垃圾桶更顯當地的文化元素,例如皮影戲等當地特色的藝術文化,在垃圾桶表面圖案中有所體現,這些使得垃圾桶不僅僅與垃圾相聯系,更是一種特殊的裝飾物。第三,座椅是公園中為人們提供短暫休息的必備設施,除了座椅本身的材質和色彩不同之外,成都公園的座椅大多數都與普通公園,并沒有什么差別,可以此作為切入點,融入一些特色的內容,例如可與“熊貓”元素結合,做出造型或者是色彩提取。
動態景觀和靜態景觀一樣,同屬城市公園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之下,動態景觀更加靈動,也容易成為公園內的視覺焦點,尤其是這種不斷變化著的景觀在城市公園更具觀賞性。
水是自然界的基本組成,在各個公園設計中都占據了重要的比例,水本身具有流動性,可以呈現出不同的動態景觀,無論是瀑布、噴泉,或者是一些跌水、溢流等都是水景觀呈現的重要方式。通過動態水景觀的營造,呈現出公園的特色,能讓游客前往觀賞,在周邊娛樂,成為了公園重要的“打卡地”。水體的元素較為單一,但是由于其具有流動性,在景觀表現上,一方面非常嫻靜,另一方面又極為活潑,正是由于設計人員將不同因素進行組合搭配,賦予了水景觀多樣的特色,也為整體景觀的營造提供了助力[5]。
植物是公園景觀營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過植物類型的選擇、不同造型的塑造能密切地展現出成都的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6]。在植物的選擇上,一般與成都當地特殊的文化相適合,例如成都的市花“芙蓉”和市樹“銀杏”就是植物景觀選擇的“常客”,本身這兩種植物極為適合當地生存,也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極具代表性。植物的動態性主要體現在植物巧妙搭配上能呈現出季節性的特點,例如在萬樹園的植物景觀中,春天的貼梗海棠,夏天的梔子花,秋天的銀杏,冬天的臘梅,每一個季節都有其特殊的植物景觀,而通過這些植物的營造,也能呈現出植物在不同季節的特殊形態,和一些靜態景區相比,這種動態的植物景觀更容易使游客前來。在植物造型的營造上,無論是約束其生長方向,還是在生長之后進行修剪,都可與成都的城市形象元素相結合,呈現出植物景觀的特殊內涵。
動物景觀同屬于公園動態景觀的一部分,例如浣花溪公園的滄浪湖和白鷺洲景區,在這一景區內,有大量的白鷺棲息在此,無論是這些白鷺在岸邊停留,還是在周邊飛行,對于來此的游人而言,都是極為難得的動態動物景觀。一般公園內的綠化效果較好,除了水體周邊之外,也會在綠化區域有鳥類停留,不絕于耳的鳥鳴聲,對于游人而言,使得原本靜謐的公園增添了一抹生機,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知自己盡管身在城市,但是在城市之中的公園,也能有回歸大自然的體驗。這些鳥鳴聲和公園內的一些人造聲音相結合,在柔和的音樂中,游人沉浸其中,形成了獨特的動態景觀,讓游人在此體會特殊的“喧囂”,有遠離塵世之感。
公園在夜間也會有一系列的照明措施,以便于游人晚間來此,這樣通過燈具不同亮度以及燈光顏色的調節,會呈現出特殊的動態景觀。作為一種燈光藝術,對于游人而言,不同類型的燈光會呈現出不同的心理感知,這也是公園景觀營造的重要手段[7]。例如在個人的院落中,一般燈光會選擇普通照明方式以體現出庭院的幽靜之感,而路燈則需要明亮,能給人安全感,看清前進的道路。公園中的一些燈光景觀,則需要通過不同顏色的對比營造,有時也會和水體景觀、噴泉相結合,不斷變幻。
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時,可從多個角度加以分析,無論是引入一些特殊的地域元素,補充公園的景觀設計,還是在公園的各個景觀中都融入特殊的地域元素,或者使得兩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避免在美學上有所分離,其根本都在于使得公園景觀設計更具觀賞性,也符合當地的地域文化,更能體現出城市的精神面貌。
公園景觀設計繼續要突出當地的地域特色,更重要的是從周邊居民的角度出發,滿足其日常需求。無論是公園主題還是一些景觀的塑造,都不能脫離居民的存在[8]。以新華公園為例,這一公園的核心元素是熊貓,在綠地上有熊貓雕塑,亭臺上也有一些熊貓的圖案,同時也融入了其他的元素,但是除了熊貓元素之外,其他的元素數量并不多,而且分布不均。從公園的功能來說,主要是娛樂觀光,這就使得其元素類型較為單一,沒有和周邊的居民相結合,無法為人們提供便民服務。拋開游客不談,周邊的居民是公園的主要享受者,在景觀設計時后充分考慮到居民的需求,除了注重熊貓的視覺效果之外,也需要增加一系列的便民設施,在集中鍛煉的地方,設計標志性建筑,也有足夠的場地滿足人們的鍛煉需求。深入挖掘熊貓文化,不能單純地停留在表面上,而是需要在墻體、亭臺中加以呈現,并且融入一些微型景觀,例如座椅、職務、垃圾桶等這些景觀小品中都可以。增加熊貓的形象或者是圖案,這樣能夠更加凸顯成都市的熊貓文化。同時,結合公園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周邊學校文化氛圍濃厚,以此作為切入點,可以增加一些傳統文化景觀展示,包括一些健身的宣傳和科普。從來此的游人角度出發,除了為人們提供觀賞價值之外,也需要從個體的身心健康角度出發,方便人們的鍛煉,營造良好的健身氛圍[9]。在景觀設計上,融入傳統的太極或者是一些健康元素,在地面雕塑等景觀中加以體現技能,打破原本的設施設置,也能使得公園的景觀呈現出對居民的友好性。
公園在景觀設計時,可以挖掘成都市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與公園的景觀設計相融合,呈現出不同公園的主題,也能將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如果文化元素挖掘深度不夠,那么在相關元素的融合上效果也有限,無法承載當地厚重的文化。從成都市現有公園景觀中的文化元素可以看出,很多景觀都承載了一些文化元素,除了追求文化元素的整體性之外,也需要突破現有景觀的限制,不能拘泥于某個特定的景觀,而是要放眼于公園整體無論是從視覺,還是從聽覺上,都給游客呈現出不同的體驗[10]。以人民公園為例,這是當地文化積淀極為深厚的公園,其中蘊含的文化元素極多,但是在公園現有景觀設計上,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現有元素主要是川軍抗日、茶館和一些植物景觀等,很多元素都賦予了文化氛圍,無論是墻體還是一些雕塑,都和文化息息相關,但是這些景觀作為文化載體盡管效果較好,但也較為局限,并沒有將道路、垃圾桶等景觀元素融入其中,在表達上,還有所欠缺。突出核心文化,也使得多種文化有機融入其中,在現有文化基礎上,結合公園的主題,增加一些輔助文化,這樣既能體現出不同的文化層次,也使公園更具包容性[11]。
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公園內的一系列景觀都圍繞著同樣一個主題展開,并蘊含深刻的文化元素,在游客游覽過程中,能體現出其文化主題,更能體現出獨特的文化,也從多個景觀個性化表現中加以呈現。游客對于景觀主題的理解更加全面,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當時[13]。例如,浣花溪公園就是以杜甫草堂為契機,呈現出詩歌主題的公園,在公園內部,文化元素的種類并不是十分復雜,主要是詩歌文化,其中除了杜甫之外,還包括李白、屈原等百余位詩人,正是由于將這些詩人的文學造詣融入其中,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特色,使得公園與文學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也呈現出了獨特的公園形象。詩歌大道是其標志性道路,700m左右的道路上,凝結了三千余年的詩詞文化,人們在道路上行走,無論是道路的裝飾,還是旁邊的雕塑,都是文化的體現,更是公園的象征。游人來此觀賞,已經無法分清哪里是現實,哪里是虛幻,仿佛穿越回到了千年前,也感知到詩詞從產生到發展的過程,正是由于這一景觀的文化特色,使得浣花溪公園成為了成都市極具觀賞性和人文性的公園。在公園景觀設計中,除了現有文化元素的融入,不斷豐富其內涵之外,還需要增加其他的元素作為輔助[14]。
綜上所述,公園景觀在設計時不能脫離城市存在,公園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景觀設計上與城市的地域特色相融合,既能展現城市的文化底蘊,也能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公園是城市的形象,城市是公園的依托,人們目前面臨的生活和工作壓力較大,在閑暇時光希望能找到一處心靈的棲息之所,受到距離和時間的限制,城市內部的公園是人們放松身心的重要地點。游人來公園進行觀賞,一方面感受公園不同的主題,另一方面也能感知這座城市的獨特文化,將城市地域文化與景觀相融合,使得公園的內涵更加豐富,在表現上更具特色,促使公園成為城市發展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