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彪
(臨潭縣羊永九年制學校,甘肅 臨潭)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推行,案例教學法已逐漸成為一種被廣泛使用的教學方法。初中階段是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的黃金時期,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學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品質的主要場所,但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點較繁雜、枯燥,很多學生不喜歡這門課程。課堂中引入案例會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紛紛采取案例教學法。但當前案例教學法應用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依舊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基于對問題的分析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給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提供思路。
案例教學法有助于達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由于初中生的閱歷較淺,對很多道德與法治知識并不能完全理解,傳統講授式課堂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點,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無感。案例教學法通過真實存在的案例拉近了枯燥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被案例所吸引而開始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使教學活動順利且高效進行。案例教學法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案例教學課堂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合作探討解決問題的機會,學生在主動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學生尋找問題切入點的能力會得到鍛煉和提高。案例教學法有助于道德與法治教師綜合教學能力的提高。在案例教學課堂中,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往往只充當“引路人”,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課程知識,還要對學生的特點了然于心,也需要具備快速的課堂反應能力以應對課堂突發事件、具備歸納總結能力以在課堂結尾完成課程主題的升華。
第一,教師選擇的教學案例與課程內容匹配度不高。案例是案例式教學課堂得以順利進行、高效完成課堂任務的核心要素,但是當前教師在選擇案例時存在一定問題。首先,教師由于案例教學經驗不足,在選擇案例時會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過分重視案例的呈現形式而忽略了案例與課堂的緊密度。其次,教師在選擇案例時,主觀意識較強、針對性較差,沒有過多關注本班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和思想價值層次,造成引入的很多案例缺乏時效性,不能體現現代社會發展的情況,超出學生的接受范圍,自然不能吸引學生。最后,教師在選擇案例時,存在過多堆砌案例的現象,實際上案例選擇重在精而不是量,過多的案例反而會增加教師備課任務、降低課堂效果。
第二,教師的教學觀念更新不及時,與自身在課堂上的定位存在偏差。首先,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有待提高。很多教師雖然引入了案例教學法,但本質上依舊是教師主導課堂,引導學生從課本角度思考問題,并沒有給學生思維發散的空間。很多教師缺少有效管理學生的技巧,掌握課堂節奏的能力較弱,這就導致教師傾向于將課堂節奏掌握在自己手中,導致學生依舊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參與案例討論的積極性不高,且會產生不敢表達個人觀點的現象。另外,很多教師由于課程知識體系熟悉程度不夠、綜合知識儲備量不足,導致他們對案例的背景分析表現化,不能有效挖掘案例的深層內涵,也就不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分析。最后,教師對案例教學的理解不夠透徹。案例只是推動課程進度的小工具,引用案例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引導學生討論形成解決方案,并升華案例得到教學啟示。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看重案例而流于形式,忽略知識的升華。
第三,學生忽視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性,課堂積極性不夠。首先,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缺少主體意識。受學校和教師思想的影響,很多學生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不重要的,只需要在考試前突擊學習即可,并不需要在課堂上花費過多的精力。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學生更容易出現逆反心理,在課堂上不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不參與教學活動,將自己置身于課堂活動之外。其次,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案例式教學不僅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也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標準。但是很多學生由于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會潛意識地害怕、抵觸案例式教學而更不愿意參與道德與法治課堂活動。
案例是案例式教學活動得以開展的前提。為了達到理想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案例資源去選取合適的案例。
在選擇案例時,教師需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案例要具有積極引導性。道德與法治課是帶領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一種方式,是幫助學生構建價值觀念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應更傾向于選擇正面案例,給學生傳遞正能量,起到正確引導作用。第二,案例要具有針對性。案例是服務課程內容而存在的,因此教師需要在熟悉課程知識的前提下去篩選案例,將案例與課程內容相匹配,借助案例實現課程升華。第三,案例要具有科學時效性。引入案例是為了豐富課堂、調動學生課堂參與度,而初中生的閱歷尚淺,更容易被身邊的事件吸引,因此,教師需要抓住初中生的這一特點,善于挖掘學生周邊案例和近期熱點事件,盡可能創設熟悉場景以實現學生快速融入。第四,案例要具有靈活互動性。案例式教學注重學生的參與度,因此教師需要對案例進行微調以穿插學生思考環節,讓學生作為案例主人公去解決問題,最終總結成知識點。
教師需要具備創新意識,及時更新案例的形式和內容。首先,教師要借助網絡了解社會熱點,敢于摒棄與學情不符的案例,并根據學情將匹配事件進行合理、適當的編寫,以實現道德與法治課教書育人的目的。其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資源來豐富案例呈現形式。傳統案例往往通過文字敘述方式呈現,這種呈現方式較枯燥,且對教師的表達能力要求較高。隨著教學設備的更新,教師可以將案例改為圖片、視頻、動畫等形式,并借助多媒體呈現,這種更符合現代課堂風格的案例呈現形式更能吸引學生眼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案例分析中。
第一,需要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政治素養和教學能力。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有過硬的政治素養,具有高度自覺性,主動去閱讀時事熱點并進行深度剖析。教師還應該積極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涉獵各個領域的知識,以收集更多的案例。案例式教學模式對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能力有著更高要求,但是教學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教師不斷鉆研學習,主動思考、及時復盤;還需要學校提供良好的交流學習平臺和完善的教學評價機制,以實現教師良性進步。
第二,需要端正道德與法治教師的角色定位。在案例式教學課堂中,教師是參與者、引導者,但一定不是主體,教師要擺好自己的位置,改變以往的授課習慣。首先,教師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討論時間,引導學生去主動思考,打開學生的思路和腦洞。其次,教師要與學生交朋友,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鼓勵學生表達觀點,客觀公正地給予學生評價,讓學生對自我形成正確認識。最后,教師還要做好課堂監督工作,及時糾正學生偏離課堂主題的行為,及時調解學生之間的觀點分歧。
第三,需要端正教師對案例教學法的認識。教師只有充分理解何為案例教學法,領悟到應用案例教學法的目的,才能更好地應用該方法開展教學工作。教師切不可陷入盲目應用案例教學法的誤區,案例教學法并不與其他教學方法相割裂,相反,教師需要抓住不同教學方法之間的共通之處,在授課過程中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以實現教學目的。
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往往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案例教學法更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因此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至關重要。轉變學生學習觀念能夠增加學生對案例教學法的認同感,提高課堂效率。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道德與法治課學習目標,教給學生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課學習方法。道德與法治課不僅是一門文化課,更是一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道德品質和健康心理的學科。因此教師應該建立多元評價機制,打破傳統以成績評價學生表現的格局,重視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讓學生主動與教師、同學互動。其次,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互動和課堂討論,鼓勵學生表達觀點,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課堂的主人,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為了保證學生課堂參與的質量,教師可以采取小組討論形式。在學生開始討論之前,教師需要與學生提前約定好討論時間、討論規則、討論內容,以此維持課堂秩序和保證課堂進度。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則應該“走下去”,即融入學生的討論中,及時給學生進行恰到好處的指點,確保學生討論能順利進行;教師還應該記錄學生的討論觀點,在課堂結尾對各個觀點進行客觀評價。對共性問題、代表性觀點,教師可以進行統一說明;對個性化問題,教師則需要針對性地指出,并給出個性化建議,讓學生認識到思維誤區并找到正確思考方式。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為社會培養有理想、有道德的青年奠定穩定基礎。案例教學法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理念,其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結合意義巨大。學校應該給予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創新提供強有力支持,給教師和學生改革的時間;學生家長也應該全力配合學校、教師工作,為案例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推行助力;教師則應該積極與教研組成員交流、探討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技巧,積極借助網絡資源、學校資源等提升自身綜合能力,以豐富案例設計出更優教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