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永兵
(甘肅省玉門市第三中學,甘肅 玉門)
初中是從基礎教育向更深層次教育的重要過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高中數學的基礎,初中數學可謂是學生數學生涯的起點,這一階段的學習不僅是一段學習經歷,還是數學學習興趣的起點和數學學習方法的探索。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問題上,教師應竭盡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完成初中數學的學習任務。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天平的兩端,如果相互之間缺少溝通和互動,那么教學效果肯定大打折扣。文科學科相對來說更容易通過課堂互動來進行,而數學由于其理性邏輯的獨特性,很少有教師會選擇通過互動來進行課堂教學,目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師生互動比較匱乏,總體效果不盡如人意,還有許多問題值得廣大初中數學教師注意。
“填鴨式”教學已經不適用于如今的社會,它不僅給教師帶來了壓力,還給學生帶來了厭學情緒,教師不能及時獲得反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受到壓制,不利于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目前初中數學課堂師生互動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由于我國初中數學教師大多年齡較大,教學觀念相對陳舊,在教學活動中采取的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講學生聽,所有學生的學習節奏都要跟著教師的教學方式走,缺乏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這樣的模式缺點顯而易見,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集中注意力整堂課跟隨教師的思路,一旦跟不上就容易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那教師即便講解再多也是白費力氣。另外,因為教師處于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有的學生就會存在畏懼心理,不敢大膽提出自己的疑惑,時間一長,必然影響教師的教學效率。由此可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并不高,因此學生就難以發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難以實現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
由于習慣了傳統教學模式,大多數初中數學教師未能適應師生互動這種新的課堂教學方式,有時候會模糊了課堂師生互動以引導學生自發學習數學的本質,而走向形式主義,教師象征性地提問然后進行講解,實則課堂節奏還是由教師把控,學生并沒有參與到討論中。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學目的不明確,教師只是將師生互動看作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并沒有意識到師生互動的本質,因此在成立學習小組時,教師通常傾向于將程度差不多的學生劃分到同一學習小組,看似能使討論進行得更加順利,其實學得會的學生還是學得會,學不會的學生還是學不會,小組涇渭分明,效果不盡如人意。
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不重視師生互動的本質都使學生失去了課堂體驗,而不重視學生的創造能力則會限制學生今后的學習方式,甚至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數學是一門充滿邏輯和想象的學科,初中數學更需要對學生的創造力進行開發,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不能滿足這一需要,學生都跟著教師的方法走,無形中就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一道題目,教師往往教完課程要求的解題方法就結束了,而不會讓學生發散思維尋找新的解題方式,不但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而且降低了課堂互動的效率。許多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互動時不能發揮想象力,缺乏對互動形式的開發,總是使用同一種形式難免使學生覺得無趣,進而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
雖然目前的初中數學師生互動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找到問題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轉變,相信一定會有所成效。
“新課標”的到來要求教師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改變,首先就是扭轉自身固有的教學思維模式。在過去,教師習慣了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的課堂模式,一節課下來,教師講得筋疲力盡,學生聽得云里霧里。很多時候為了趕教學進度忽視了學生的理解程度,這樣的“填鴨式”教育不僅不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獲取,還不利于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新課改環境下,教師需要扭轉思維,不再將自己視為課堂的“主人”,而是將學生放在教學活動的主體位置,以“引導者”的身份,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更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初中數學課堂想要做到有效的師生互動,教師首先要通過各種課堂小設計提高學生對初中數學的學習興趣,初中生年齡較小,剛剛由小學過渡,所以可以設計一些課堂小游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借由課堂小游戲使學生樂于參與到師生互動中。
初中數學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目的是提高對學生的正向吸引,改變學生對數學的厭惡情緒,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枯燥、無趣的,從而樂于學習數學。所以初中數學教師應避免走形式主義,要真正地扭轉傳統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課堂上發揮出師生互動應有的教學效果。
前面提到要將學生放在教學活動的主體位置,所以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成立學習小組來開展。成立學習小組時教師應對組員的構成進行配平,使組與組之間勢均力敵,將教學活動放到小組中討論完成,教師則負責指導,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學習來解決問題,這樣小組內討論時才能對學生的不足有所提高,組與組的討論也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都能通過自主思考找到解題思路,提高師生互動的成效。
學習初中數學一定要防止思維固化,初中數學課堂是教師開拓學生思維的重要場地,在日常解題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創造力,避免學生走進教師畫好的思維圈。數學的解題方法并不唯一,擁有一套適合自己的解題方式才能更好地學習數學,如幾何問題,同一道題目可能有多種解題方式,教師也不一定都能想到,這時就需要發散學生的思維。
與此同時,初中數學教師應著力開發更多適用于初中數學課堂的師生互動形式,借不同的互動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豐富初中數學課堂。
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采取師生互動的方式進行有利于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一問一答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對知識進行思考,在思考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將重點知識內化,并不需要教師進行單一的講解,這樣一來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更加輕松。師生互動可以有效活躍初中數學課堂的氣氛,有利于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可以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在學生不斷提問和教師解答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過去的數學教學往往在學生掌握情況上有所缺失,因此,課程的進度也不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調整,而師生互動式教學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在這一教學模式中,初中數學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
有別于傳統教學模式,師生互動式教學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將學生分組進行小組式互助學習。在學生分組互動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等過程中都會進行思維的碰撞,這些碰撞會存在一些生成性資源的總結,可以更好地運用到解決重難點教學問題上。可見,學生通過在小組內與同組組員的討論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這一討論的過程就是小組成員相互學習的過程,它促使小組成員在不斷溝通、交流中收獲成長與進步。
在新課標改革中要求教師和學生之間構建教學相長,亦師亦友的教學關系,這就需要改變傳統的“嚴師出高徒”的師生關系理念,通過初中數學課堂的師生互動依賴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共同協作,有助于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在此過程中有利于構建亦師亦友的和諧關系。此外由于師生互相交流而營造了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更樂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在這些想法中可能就會存在一些閃光點,對教師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因此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由此可見,合理的師生互動有利于師生和諧關系的建立。
師生互動是新課改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新要求,它要求課堂從聽講式轉變為互動式,由教師講授變為教師引導,通過師生互動完成教學動作。那么如何通過師生互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則需要廣大初中數學教師的努力來實現。
初中數學教師想要營造有效的學習氛圍,首先需要合理設置課程問題。課堂的時間其實很短暫,要想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一定的教學成果,就必須合理安排課堂時間,初中數學教師通過提問可以更合理地設置引入課程內容,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講解“冪的指數”時,由于其中的內容較為復雜,很多學生難以理解什么叫“冪”,我們可以通過合理設置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學習。教師可以從大家熟悉的演員楊冪入手,通過“為什么楊冪的名字中有個‘冪’字,它有什么含義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為學生講解,由于楊冪的父親、母親都姓楊,所以他們家有三個楊,那么他們之間就是“冪”的關系。之后將這個問題帶回到本節課中,“冪”的含義第一層中就要注意必須是相同的因數之間乘積的關系。運用這種理論聯系實際設置問題的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還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記憶。
可見初中數學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既要學會運用合適的手段導入合理的問題,以此引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探索,又要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抓住重點,促使學生不斷進行自主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需要先明確學習目標。要注意教案中所體驗出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先有了學習目標,才有后續通過輔助手段的完成。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前首先要明確好學習目標,根據學生對學習內容掌握程度的不同合理分配小組角色和學習任務。這樣每個學生都可以帶著目標參與到互動中,有利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更深入地學習重難點和后續對知識的把握。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思考。新課標要求教師將課堂還給學生,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就是要促使學生自發自覺地思考,在思考過程中進行數學學習。師生互動是一種新的教學嘗試,所以在互動中,初中數學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多發散思維,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必害怕會出錯,只有大膽探索才能促進學習氣氛的活躍,也只有激發學生討論的激情才能使學生對知識點有更深入的體會和理解。
廣大師生對測驗都不陌生,以往的測驗通常都有一定的時間周期,屬于階段性測驗,而在師生互動教學模式中加入測驗這一環節可以使師生互動更顯成效,它既可以及時反映出學生當堂課的學習成果,鞏固所學內容,又可以向教師反饋學生的掌握程度,幫助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對教學進程和方法做出相應的調整。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大潛說過:“數學的學習不僅是對數學概念、方法和結論的學習,更要學習數學中蘊含的精神實質和思想方法。”如果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只是傳授給學生課本中的知識點,而不進行思維的拓展延伸,即使教師教了再多的定理和公式,也是在做無用功,并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只有教授學生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實質,才能真正展現出數學的魅力,這就不是僅僅幾個知識點可以比擬的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應用到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先選擇一個合理的問題作為切入口,引入課程內容,讓學生通過學習小組的討論得出解題思路,然后繼續追問,使學生不斷延伸思維、探索答案,從而掌握一種數學思維,而不是只掌握答案,只有將知識點的傳授變為培養探索問題思維的方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授“知識”。學生也必須在自發的思考中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才能成為數學課堂真正的“主人”。
總的來說,作為教學活動的兩個主體,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式教學模式是目前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和成績最有效的方法。它促進了教師身份的轉變,幫助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它也可以幫助學生盡快融入初中數學的學習中,提升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寫下良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