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
(同濟大學圖書館,上海 200092)
讀者需求驅動采購(Demand-driven Acquisitions,簡稱DDA),又稱為讀者決策采購(Patron-driven Acquisition,簡稱PDA),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資源采購方式。即由讀者的實際需求與使用情況,觸發圖書館文獻購買決定。需求驅動采購模式可以使傳統圖書館資源建設工作的運作更加高效,加快信息獲取的速度。為了使自動購買的方式更加合理,圖書館采訪館員應該設定合適本校讀者的觸發條件。這可以保證我們把有限的經費利用得更好、更合理[1]。
本文以某高校圖書館為例,詳細分析基于DDA模式的高校圖書館電子圖書采購工作實踐及發展對策。
DDA模式的采購行為需要構建在某個數據庫平臺上,因此,在項目實施之前,圖書館有兩個方面考察平臺的選擇:第一,平臺是否能夠做到“全、好、快、便”,薦購書目和薦書人的信息是否完整,推薦采購的流程是否便捷等;第二,對于未購買的電子圖書,是否開放部分信息,如目錄、前言、序、內容介紹和部分頁面等。這讓師生在購買之前可以了解電子圖書的主要內容[2]。最終經過嚴格論證和比較,從5個外文數據庫中選擇了ProQuest Ebook Central Academic Complete數據庫。ProQuest Ebook Central Academic Complete數據庫目前是ProQuest公司旗下的綜合類電子書數據庫。
ProQuest大平臺有接近120萬冊電子書,在大平臺的基礎上,只有將本館已購資源去重,才是我們本次DDA項目的資源池。
如何設置科學的觸發購買標準和用戶權限設置,對于DDA項目的實施尤為重要。高校圖書采購工作是根據學校事業發展規劃、學科專業建設和教學科研工作的實際需要來進行的。那么,在總經費一定的情況下,想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需要圖書館采購員,根據本校專業設置等方面的特點,設置適合本校的易于執行的購買標準,比如單本電子書的價格和單用戶訂購價格等。
購買是所有DDA項目都會提供的選項,主要包括自動購買和中介購買。某高校圖書館最終采用的是第一種方式,即當讀者的使用達到設置好的閾值,會自動觸發采購。這種方式更能體現讀者的能動性,也可以滿足讀者參與數字資源組織、建設與管理的需求,符合高校圖書館一貫的服務宗旨和采購政策[3]。
DDA第一期經費在開通后10個月內全部用完,共觸發購買454冊電子書。本文通過跟蹤報告分析,主要探討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DDA是否對某高校的電子文獻資源起到有力的補充。2015年11月國務院發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某高校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重點建設的一流學科共7個[4]。面對昂貴的電子資源和有限的資金投入,采購經常處于兩難的境地。所以,在預算一定的前提下,我們希望所采購的電子資源,既是學校重點學科建設的有效補充,又是讀者真正需要的圖書。
第二、讀者的閱讀情況分析。讀者利用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情況、讀者的閱讀習慣、讀者的院系分布等了解得越深入,我們采購館員為讀者做的服務就更高效、更專業。比如,準確識別讀者可能感興趣的圖書主題或者類別;有效識別不同圖書的可推薦質量,從而為讀者推薦令其滿意的圖書。
第三,電子書的使用情況評估。與傳統采購模式相比,DDA模式是否一定可以提升電子書的利用率。
DDA模式的結果評估,主要是指在實施DDA模式一定階段后,對DDA模式的實施效果進行綜合評價。目前,我國尚沒有成熟的讀者決策采購評估模型,相關研究較少,劉春梅等研究了美國高校圖書館的兩種主流讀者決策采購評估模式,即館藏資源基本要素評估模式和COUNTER報告評估模式,并提出我國高校圖書館應該融合兩種模式進行評估[5]。
鑒于此,本文將融合兩種評估模式,第一種,館藏資源基本要素評估模式,評估要素包括DDA經費利用狀況、所購電子圖書的主題、學科和出版時間等;第二種,COUNTER報告評估模式,評估要素包括成本、利用和平均利用成本等。
在融合兩種評估模式的同時,按照兩個時間段對DDA項目進行評估,即2018年7月~2019年4月(預存經費使用期間)和2019年5月~2020年12月(預存經費結束期間)。
1.評估周期:2018年7月~2019年4月(預存經費使用期間)
(1)館藏資源基本要素評估結果
按出版年份統計情況如圖1所示:
各版權年中,2016~2018版權年出版的電子書占了總量的51%,這符合常規思維,讀者都比較關注新書,一般需要查閱某些特定資料,才會去查詢回溯電子書。
按EBRARY平臺的學科分類,統計各學科的觸發情況如圖2所示:
從圖2中可以直接看出,“Social Science”學科是所有學科中觸發購買電子書數量最多的,與其他學科相比,優勢非常明顯。某高校的一流學科中,除“測繪科學”外,其他專業均有出現。
(2)COUNTER報告評估結果
將DDA的COUNTER報告中的“LC分類”數據進行整理,得出表1。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購買的電子書數(372種),幾乎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和醫學購買數(82種)的4.5倍,而后者每種電子書的平均成本(100美元)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每種電子書的平均成本(102美元)相差不大(詳見表1)。
按照觸發條件分析,80%章節的“Trigger Event”是“Chapter Download”。
從COUNTER報告表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凡是下載的章節,讀者都會進行“打印”操作,其中,章節下載量最多的是16個,打印頁數最多的是423頁。這也反映了這部分讀者的閱讀習慣,都是先將章節下載,然后打印閱讀,而非在電腦或電子設備上直接閱讀。
通過實踐發現,觸發購買標準的設置并不是一勞永逸,采購館員還需要時刻關注觸發下載的圖書數量、學科、學院等,隨時根據需要逐步調整觸發購買標準或者用戶權限,這樣可以有效約束讀者的隨意性,提高經費的利用率,緩解DDA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經費使用過快或超支的問題[6]。
2.評估周期:2019年5月~2020年12月(預存經費結束期間)
(1)由于觸發清單未發生改變,所以這個評估周期的館藏資源基本要素評估結果與前一個周期相同。
(2)COUNTER報告評估結果。
我 們 從 系 統 中 導 出 了“Summary”“Title report”和“Usage report”三個表格,對這個周期的使用數據進行了整理發現,在當時觸發的454冊電子書中,有60冊電子書被再次使用了110次。觸發清單中電子書的再次使用情況如表2所示:
讀者使用電子書的行為主要是下載后使用,下載頁數在10114頁,占了總使用量16125頁的62.7%。在線瀏覽只有1230頁。這一結果與前一周期的觸發購買事件的分析基本一致,由此得知,在兩個評估周期內,讀者的閱讀習慣沒有明顯改變。
其中打印頁數最多的前5冊電子書中有4本來自Taylor & Francis Group。經過書單分析得知,有再次使用記錄的電子書清單中,23冊來自Taylor& Francis Group。書單的學科主要涉及Social Science、Architecture、Mathematics和Business/Management等方面,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購買的電子書數明顯比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和醫學領域多,與第一個評估周期的情況相同。這一情況的出現,跟DDA項目的資源池的學科分布也有一定關系。
DDA的實施是否能夠提高電子書的利用率,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從目前的實施情況看,觸發的電子書利用率并不理想,這種情況的出現應該是多種原因造成,并不能簡單歸結為DDA模式。
在數字化背景下,圖書館當中的信息量也變得越來越多,我們圖書館員需要從眾多的信息中提煉讀者的需求,以期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同時,也希望通過這種薦購方式極大地激發讀者的閱讀積極性,從而實現圖書館與讀者雙贏,這也是本項目的初衷[7]。
目前,第一期DDA項目已經順利結束,需求驅動采購作為一種新型的采訪和館藏建設模式,對圖書館傳統的資源建設模式帶來挑戰,但是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采訪館員會擔心讀者濫用選書權,擔心讀者任意點擊可能產生大量不合理的圖書購買請求[8]。
為了更好地解決這種情況,在后續的DDA項目中可以更多地思考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提高讀者的整體素質,通過宣傳等多種手段,改變他們的閱讀習慣。我們在研究使用數據的時候,發現有部分讀者在五分鐘時間下載了多冊電子書,據此推測,這部分讀者的閱讀習慣應該是先下載,后閱讀,是否真正有效閱讀,暫時無法驗證[9]。
第二,觸發購買條件和用戶權限的設置盡可能科學合理,比如多人下載觸發,而不是單一讀者使用即可觸發購買,用戶每天可觸發冊數限制等。
第三,常見的DDA項目有多種形式,如永久性購買模式(Perpetual Access,簡稱PA)、短期借閱模式(Short-Term Loan model,簡稱STL)和循證采購模式(Evidence Based Acquisition,簡稱EBA)等,本文中的DDA項目是永久性購買模式,后續可以考慮其他采購模式,或者多種模式結合,充分利用不同模式的優點,以期采購經費的最優利用。
隨著不斷探索和嘗試,DDA將會是未來圖書采購模式的重要選擇之一,使我們的資源采購工作方式越來越多樣,我們采購館員需要根據學校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需求,圍繞學校“十四五”規劃和雙一流建設方針,結合本校讀者的閱讀習慣和經費情況,繼續探索讀者驅動和數據驅動的文獻采選方法,提高讀者薦購便捷性和參與度,提升到書時效和采購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