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峰,朱永祥,谷志茹,朱敏
(湖南工業大學軌道交通學院,湖南株洲 412008)
株洲是全球先進軌道交通制造業產業高地,產業對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的技術創新和人才需求旺盛。湖南工業大學作為株洲唯一的綜合性大學,立足產業急需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是當務之急[1]。然而,對標軌道交通產業創新需求,人才培養仍存在以下問題:
傳統的人才培養基于學科知識的邏輯,學生工程意識及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訓練不足,無法滿足新工科創新人才的培養需求[2-4]。
在政校企聯合辦學的過程中,企業、產業園區和行業協會等多個參與辦學的主體由于價值追求、利益訴求的差異,沒有形成有效合力,多主體協同運行機制可持續性不強。
因此,2016年湖南工業大學與中車時代,聯合創建了軌道交通學院,承擔著打通高校與株洲軌道交通產業深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重任,以探索軌道交通產業下的校企合作的產教融合教育模式為目標,踐行利用社會資源辦學,推進與政府、企業資源共享,提升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校內涵式發展,為株洲軌道交通產業共同培育創新型應用型人才。
以“產業學院”“產教融合”“新工科”建設行動路線為指引,面向區域軌道交通裝備優勢特色產業需求,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抓手,以高水平指導教師隊伍為支撐,通過校企優勢互補、雙向嵌入,與中車時代聯合建立“124”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即“一體化”協同人才培養機制,“二個互通”資源匯聚通道,“四維融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為區域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發展提供基礎人才支撐,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作出探索性貢獻。
1.“一體化”協同人才培養機制
對接軌道交通裝備共性關鍵技術的需求,整合教育鏈與產業鏈軌道交通人才培養要素,包括整合校內各學科的創新教學實踐資源,通過學校參與建設的軌道交通產業聯盟、IGBT產業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等產業聯盟的校外資源,形成多方協同人才培養機制。設計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體系的外、中、內三環的閉環反饋機制,構建與產業發展動態同頻共振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外環制定機制,打造與產業技術相適應的課程體系的中環優化機制,建立與產業企業工程實踐資源相匹配的實踐體系的內環調整機制,實現產業、企業信息與人才培養過程的快速反饋對接。
2.“二元結合”創新創業教育載體
探索創新創業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成為重點突破口,是中國“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名片,株洲是“中國電力機車搖籃”“中國軌道交通之都”,集聚了諸多推動軌道交通發展的“中國力量”。利用中車時代產業龍頭優勢,聯合中國動力谷展示中心,借助株洲全球首條“智軌示范線”“軌道交通產業國際峰會”等特色品牌,匯聚株洲·中國動力谷的產業特色、發展歷程及創新成果,建立學生創新與思想政治相融合的教育載體。
探索優質資源與自主創新園區結合:以聯合建設的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為橋梁,推進企業和學校優質資源入駐中國動力谷自主創新園區,激發“磁吸效應”,充分利用中國動力谷大學生創業園、新動力眾創空間等平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化基地”的孵化培育體系,不斷吸納園區內相關企業創新創業資源投入,形成校地企創新創業教育“同心圓”。
3.“三個互通”資源匯聚通道
師資資源互通:利用校地企人才政策、軌道交通產業磁吸效應的疊加,引進高水平科研教學團隊。成建制地派出教師進入企業一線進行技能鍛煉,參加企業專業技能培訓,擔任企業科技特派員、承擔企業研發項目、形成沉浸式交互式師資培訓,有效提升教師工程實踐能力。企業成建制派出軌道交通專家群擔任教學團隊,以彌補專業教學與產業發展水平的脫節。聯合軌道交通產業鏈頭部企業的海外研發中心,分批推送青年骨干教師赴英國林肯大學、伯明翰大學等開展深層次培養。
高端平臺互通:聯合軌道交通產業聯盟企業鏈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等優質科研平臺資源,延拓學校的國家級省級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基地、軌道交通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研究生培養基地的輻射面,有效地形成產教縱橫交錯互通的科教人才培養平臺集群體。在集群企業的協助下建設“功率器件設計”“功率器件測試”“半導體材料”等開放實驗室。
優質資源互通:交叉融合微電子技術、功率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等專業知識架構,試點CO-OP合作模式,將智能功率集成電路、逆導IGBT技術、逆阻IGBT技術以及電氣系統集成與應用、車載控制與故障診斷系統應用、電動汽車整車集成及關鍵部件開發等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學實踐,編寫《功率器件CAD》《功率器件典型應用系統》等教材,形成一批國家規劃教材、特色課程教材,促進課程組建設、推進教學內容改革。
4.“四維融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
圍繞產教科創“四維融合”,學院與株洲軌道交通產業鏈核心企業聯建單位共同推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
“產教融合”匯聚產業需求,打通產業對人才需求的“最后一公里”。依托學院與中車時代聯合建立的校企合作創新創業基地,共建信息共享平臺,共享軌道交通產業前沿資訊、工程教育資源、人才需求、創新需求,通過軌道交通最新業態、新技術、新需求,構建人才培養目標的動態跟隨機制,持續調整和優化學生的畢業要求,實現企業人才需求與學校人才培養的統一共生體。強化課程內容與產業技術發展無縫銜接、確立教學過程與產業過程對接、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融合。打通產業需求與人才供給的“最后一公里”,破解人才培養供給與產業創新需求錯位的瓶頸問題。軌道交通相關各專業推進工程教育體系構建與建設,圍繞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制定基于軌道交通與學科知識結合的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和畢業要求,體系中畢業要求和課程目標的達成,聚焦學生能力的過程考核為核心的(如編程設計、仿真設計、論文型大作業、設計型大作業、路演答辯、課堂測試等),代替傳統的一次性考試和不可分辨的作業形式。
“資源融合”強化保障支撐,聘請中車時代等核心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創新創業基地企業導師,承擔創新理論與實踐課程;充分利用中車時代的海外科研平臺,計劃分批送英國林肯大學、伯明翰大學海外技術研發中心進一步培養;創新創業基地共享中車時代的新型功率半導體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在中車時代的協助下建設“有機光電子材料制備”“功率器件與IC設計”等先進開放實驗室。
“科教融合”突破科技與教學,夯實工程化的教學體系。政校企聯合在株洲動力谷的軌道交通協同中心開展軌道交通關鍵共性理論研究、應用技術攻關的牽引下,聚合形成多項校企聯合科研成果,同時集聚產業鏈企業的各項科研創新成果,形成項目式、案例式、工程式的教學素材。學院與企業專家組共同研討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且推進建設功率半導體器件原理與設計、功率器件系統與設備、動車組構造與原理、動車組牽引與制動技術、列車網絡控制技術、動車通信信號系統等一批高質量的校企共建、共上課程,并且共同編著教材、工程項目案例集,并且打造省級國家級一流課程系列。引入企業專家進入本科生教學課堂進行授課、講座、指導實驗,校外導師指導學生畢業設計等環節;以軌道交通工程應用角度對標實際產品的國際、國家標準、進行原理剖析、工程化設計、成本結構、產品制作、調試測試等多環節的工程應用。學院采用卓越工程師等方案、學生成建制地分散進入產業園區軌道交通企業參與項目研發等多種手段,創建科教融合的工程教育的終極環節。
“創教融合”形成遞進驅動,耕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開啟三階段的校企聯合雙創培育模式。低年級進行創新精神創業意識的教育與培養,聘請軌道交通聯盟頭部企業創新導師和創業型科創企業創始人,基于雙創課程、就業指導課程等課內外形式,開啟低年級學生的創新意識,樹立創新精神,啟蒙學生理解創新創業的素質要求,在認識層次上理解創新創業所需的基本知識。中年級進行創新技能的訓練,主要聘請企業技術導師和校內雙創導師聯合指導學生,完成知識學習與工程技能、職業技能訓練、學科競賽訓練,夯實創新的理論與工程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組織協調能力、技術溝通和交流能力、社會責任感等各項創新創業素質。高年級參與企業實際項目訓練,采取企業導師制度,學生進入企業技術團隊參加工程技術項目開發,或者自主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夯實創新創業的底蘊。學校把優異的創新創業項目推薦入駐中車株洲所首批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幫助學生優秀項目實現成果的孵化、轉化、中試甚至產業化。
通過5年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軌道交通學院取得顯著成效。
成果率先在交通設備與控制專業中應用,組建了軌道交通學院聯合辦學,聘任企業總工擔任副院長;組織10余家單位多方論證,企業總工最終審定培養方案;共筑協同平臺、匯聚優質師資、科研促進教學、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目前,成果輻射至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IGBT實驗班、智能駕駛實驗班等相關專業,就業率穩定在97%左右,年均受益學生達5 000人。
高水平師資隊伍。形成校地企共同支持高水平師資建設的機制,實現人才政策互通、柔性引進雙聘。柔性引進“千人計劃”等領軍人才4人,軌道交通學院全職引進耶魯大學等博士30余人,聘任企業知名專家50余名兼任教師,推進教師到生產一線鍛煉、深造。現有教師博士占比75%,雙師型教師占比達60%。
科研促進教學。聯合開展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實現科研促進教學。近年來,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湖南省科技創新獎等10余項成果,并將逆導IGBT技術等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學,編寫了《EDA技術》等一批國家規劃教材、特色課程教材。
匯聚多方優質資源。匯聚“5211”人才計劃、成果獎勵、雙創扶持等優惠政策,構建了“點-線-面”結合的創新訓練平臺。投入1 000萬元,在株洲中國動力谷建設5 000m2的創新創業教育平臺,連通了園區“省級創業孵化基地”“國家級眾創空間”“湖南省雙創示范基地”等資源,助力成果的孵化、轉化、中試甚至產業化。
以學生為中心,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保證了學生的培養質量。近年來,“雙創”覆蓋面超過95%,超過50%的學生參與過教師項目或自行承擔國家級、省級大創項目,榮獲全國“互聯網+”“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等獎項50余項,部分項目已實現產業化;每年就業崗位供需比達20∶1,實現高質量就業。
為破解軌道交通產業的人才培養供給切合產業創新需求,加速形成多主體辦學合力,湖南工業大學以“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建設行動路線為指引,建立“124”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推動株洲軌道交通產業集群的人才建設,成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