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鈺穎,張心田
(蘇州市藝術學校,江蘇蘇州 215129)
“課程思政”是一種基于新時代背景下提出的創新教育理念,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價值觀塑造和知識體系構建中的核心地位,要求充分發揮各類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和價值,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在課程思政理念下,通過尋找各類課程與思政內容相互融合的切入點和融合機制,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在內容、過程和目標上的同向同行,構建起立體的育人課程體系。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各類課程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教學環節,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道德規范、思想認識和政治觀念等思政內容有機融入教學過程,實現思政教育和各類專業課程的育人目標。課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豐富與拓展,同時也是專業課教學實現內涵式提升與發展的路徑選擇。
昆曲表演專業課程融入思政元素進行課程思政,是指在昆曲表演專業課程,以昆曲劇目課為例,在課前挖掘昆曲劇目課所教授的劇目文本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融入昆曲劇目課的教授中,使得昆曲劇目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課程思政”理念的知行合一。
昆曲是發源于14、15世紀蘇州昆山的曲唱藝術體系,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昆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昆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本校的昆曲劇目課在六年制中等職業教育的各個階段均有課時設置,培養目標要求學生掌握昆曲劇目表演的基礎知識、基本程式和方法,綜合運用各項基本功,塑造人物形象,表演故事內容,掌握一定數量的昆曲劇目表演[1]。該專業旨在培養能適應文化藝術事業繁榮和發展需要,具有良好藝術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掌握昆曲表演專業職業崗位必備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德藝雙馨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能型藝術人才[2]。
昆曲表演是我校的特色專業,是面向文化藝術行業企事業單位(演藝團體),培養從事昆曲表演工作,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在昆曲表演專業課程實施課程思政,對昆曲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領,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養,形成正確的職業理想和良好的職業素養,愛崗敬業,為人民服務,是培養德藝雙馨昆曲人才的題中應有之義。
昆曲表演專業因其所學專業的實踐性很強,他們的學習都是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不斷實踐取得進步的過程中完成的。他們和專業教師在一起的時間也多于其他課程教師,在這樣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專業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課堂上的以身示范和言行感染,對學生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昆曲專業教師加強與思想政治教師的交流,讓思政元素融入昆曲專業課程,不僅有利于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而且對于實現德藝雙馨昆曲人才的培養目標,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昆曲專業課程融入思政元素,首先需要挖掘昆曲劇目課程中涉及的劇情、人物特質和蘊含的思政內容和育人價值,讓昆曲表演藝術“文以載道”的教化功能在當今新時代煥發出新光彩。筆者以昆曲劇目課程中的主要折子戲為例,以折子戲的故事梗概為素材,探索昆曲劇目課程蘊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每出折子戲以故事梗概、思政內容和育人目標(含思政目標)為切入點進行分析解讀。案例如下:
故事梗概:況鐘為了查清熊友蘭、蘇戍娟的冤案,急于找到兇手婁阿鼠。他假扮了一個測字先生私行察訪,對妄圖僥幸逃脫法網的婁阿鼠決不輕易放過。兩人終于在觀內相遇。況鐘施行測字的手段,誘婁阿鼠供出實情。婁阿鼠哪知測字先生就是況鐘,最后束手就擒。
思政內容:本出折子戲通過婁阿鼠昆丑的藝術形象,成功塑造了主人公況鐘公正廉明、為民請命的清官形象,體現了他注重調查研究,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甘冒風險、敢于伸張正義為民申冤的剛正精神。
育人目標:從戲曲表演人才培養方案方面,要求培育學生掌握丑行“鼠形”的靜態和動態動作;而在思政目標方面,要求培育學生懂得法治的科學內涵,理解和感受公正司法的基本要求,進而理解全民守法的重要性的相關內容。
故事梗概:本折戲講的是吳王夫差剛愎自用,不思防越,反欲伐齊,相國伍子胥預料國將必亡,決心死諫。為了保存伍氏宗嗣,伍子胥趁出使齊國之便,把愛子托付給故友齊國大夫鮑牧的情節。
思政內容:本出折子戲表現了父子英雄,家國天下的偉大情懷。在國破家亡的悲愴無奈情境下,伍子胥毅然舍小家為大家,精忠報國。伍子年幼,突遭人生變故,由驚而駭,繼而悲戚難抑,最終理解并接受。懂事的伍子成全了伍子胥忠勇賢臣的風骨。
育人目標:從戲曲表演人才培養方案方面,要求學生掌握老生行“唱、念、做”和髯口的運用技巧;在思政目標方面,要求學生領悟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愛國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內容。
故事梗概:《思凡》講述的是年輕的尼姑色空,不甘空門寂苦,向往家庭美滿生活,終于把袈裟扯破逃下山來。色空唱著思凡載歌載舞地下山時單純快樂,并不知道自己會遇見誰。《下山》講述的是碧桃(必逃)寺的小和尚本無,從小被愛念經供佛的父母送入空門,但是他向往世俗的居家生活,一日趁廟中無人,私逃下山。機緣巧合尼姑色空和小和尚本無在下山途中相遇,相互愛慕,最終結為夫妻。
思政內容:色空和本無的行為,是對向往自由幸福的大膽傾訴和揭露,體現了青春少年少女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的積極心理品質和健全人格。
育人目標:從戲曲表演人才培養方案方面,培育學生(女)旦行掌握手眼身法步組合成的身段表演,實現唱念做打四功的緊密結合,培育學生(男)丑行的程式化身段動作和耍佛珠技巧;在思政目標方面,要求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要求學生了解尊重個體生理及心理特點差異的重要性,養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明確自尊自信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
故事梗概:武大郎身材矮小,以賣炊餅為生。武松身材高大,打虎后受賞游街,得遇失散多年的兄長武大郎,兩兄弟得以團圓。
思政內容:本出折子戲通過悲喜交加的劇情、矮子功夸張的藝術手法,表現了兄弟相逢那種血濃于水的至愛親情。
育人目標:從戲曲表演人才培養方案方面,要求培育學生掌握丑行矮子步的運用技巧;在思政目標方面,要求學生理解父母、尊重長輩,感悟親情對自我健康成長和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作用,珍惜親情,學會感恩。
故事梗概:梁冀是東漢外戚,當時的大豪門,作惡多端,人民受苦很重。漁女鄔飛霞,為報父仇,假扮歌女,混入奸梁冀府中,趁機將其刺死。
思政內容:本出折子戲表現了女主角并無多少武功,卻有刺殺大將軍的決心和勇氣,其性格堅毅果敢,有勇有謀,突出了平民的智慧正義感。
育人目標:從戲曲表演人才培養方案方面,要求培育學生掌握刺殺旦的程式化身段動作和毯功技巧;而在思政目標方面,要求學生理解愛憎分明、善惡必報的是非道德觀。
故事梗概:《游園》講述的是杜麗娘深受封建禮教的束縛,一日,背著父母和塾師,和丫鬟春香到后花園游春,花香鳥語,觸景傷情。《拾畫叫畫》講述的是書生柳夢梅在花園里拾到了杜麗娘的自畫像,深為愛慕,就把畫掛在墻上整天呼喚她,自言自語,仿佛與真人對話。
思政內容:杜麗娘游園,展現出熱愛自然、珍惜青春、熱烈追求美好愛情的性格特點。柳夢梅拾畫叫畫表現了書生的浪漫癡情,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育人目標:從戲曲表演人才培養方案方面,要求培育學生掌握閨門旦的程式化身段動作和水袖、折扇運用技巧,掌握巾生的程式化身段動作和水袖、厚底的運用技巧;在思政目標方面,要求學生掌握青春期的心理知識,具有正確的愛情觀,珍惜生命,熱愛生活,養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3]。
故事梗概:講述了霍都梁與不學無術的友人鮮于佶同赴科試,結果霍都的文章被鮮于佶買通考官掉包。主考官酈尚書決定再試鮮于佶。酈尚書將一個密封的信封(試題)交于門官,令其交與于佶讓其當場作答,并叮囑門上加鎖,不許任何人進去。鮮于佶聽聞尚書召喚,原以為是將義女許配于他,待打開信封后,才大驚失色。想要逃走,門已上鎖,最后不得已從狗洞逃出。
思政內容:鮮于佶不學無術、冒名頂替別人取得功名,最后事情敗落,聰明反被聰明誤。鮮于佶鉆狗洞從反面映襯出人要有真才實學,不能耍小聰明。
育人目標:從戲曲表演人才培養方案方面,要求培育學生全面提高丑行舞臺表演的綜合能力;在思政目標方面,要求學生理解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和意義,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理解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等職業道德對促進社會發展和個人成才的必要性。
根據戲曲表演專業(昆曲表演方向)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昆曲劇目課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可以從昆曲劇目課程的教學內容、課程標準、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在素養目標、能力目標、知識目標三個維度課程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也因而達成了昆曲劇目課的思政目標。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注重對學生綜合運用各項基本功、塑造人物形象、表演故事內容的技能培養,同時也注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方法上,采用講授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參觀教學法等,讓學生在昆曲劇目課程中感受到思想政治課學科素養的塑造。
教學手段上,采用PPT課件,通過課前三分鐘講授、視頻資料展示、社會實踐、昆曲大師進課堂講戲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
教學資源上,充分挖掘劇目課所涉及故事、人物的歷史史料,以及充分利用地方文博資源如博物館、名勝古跡等。
實際教學中,昆曲劇目課程融入思政元素需要思政教師和昆曲劇目課教師在教學內容上進行磨合研究。思政教師對昆曲劇目課所涉及的戲劇劇情、人物精神進行思政元素的挖掘,結合劇目課的教學進程,將思政元素巧妙地設計到劇目課的教學課堂中。
以《十五貫·訪測》這一昆曲折子戲為例。教學準備階段,思政教師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法,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查閱《十五貫》相關的故事情節,總結況鐘的精神品質,對《十五貫·訪測》所涉及的人況鐘和婁阿鼠進行人物概述。在昆曲劇目課課前三分鐘,思政教師或者昆曲劇目課專業教師選出學生代表進行講解,然后由思政教師進行總結提升。或者,專業教師在課前講解該出折子戲的故事梗概,以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
在教學進程中,可以采用參觀教學法。蘇州姑蘇區西美巷的況公祠是紀念況鐘的專祠,是后人為了紀念這位不畏強權,堅持真理,智擒真兇婁阿鼠的青天大老爺而建[4]。基于前期教學對《十五貫》的故事情節了解,為了昆曲學生可以更好地領略況鐘的精神品質,并運用于藝術表演中,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況公祠,進一步收集有關資料,熟悉史實,做好記錄,參觀結束后,整理參觀筆記,寫出書面參觀報告,將感性認識進一步升華為理性知識,提升思政素養。
昆曲專業課程融入思政元素,以昆曲劇目課程為主課堂,這就要求昆曲劇目課教師不能只局限于注重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注重挖掘劇目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內容巧妙地滲透進專業教學中。昆曲專業教師和思政教師應加強溝通交流,可以形成“昆曲+思政”教師結對備課,進行昆曲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抑或探索思政教師走進藝術課堂的教學實踐模式,從而實現昆曲專業課程思政理念的知行合一,更好地培養德藝雙馨的昆曲藝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