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黃淮學院教學質量監督評估辦公室,河南駐馬店 463000)
全國教育大會要求高校堅持立德樹人,構建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1]隨后出臺的新時代高教40條也強調高校加強質量文化建設,要把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作為一流大學建設的首要指標。由此可見,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人才培養是本,本科教育是根,人才培養工作必須放在本科教育的核心位置,放在高校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上,放在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前言地位中。然而,對于新建本科高校而言,由于建校時間較短、教育資源稀缺、優質師資力量薄弱、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生源質量不高、辦學定位模糊等原因,[2]導致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出現很多問題,從而影響人才培養質量。追根溯源,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人才培養方案編制環節不盡人意。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落實人才培養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其編制質量的高低將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產生直接影響。現有針對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只是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理念思路、人才培養方案的管理、問題與對策方面出發,真正就人才培養方案本身的編制質量高低上寥寥無幾。因此,本研究從人才培養方案編制的角度出發,以新建本科高校為調研對象,對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制情況進行實證研究,希望為以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建構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改進人才培養編制工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參考。
本次調查以河南省某新建本科高校為例,采用問卷調查法,并邀請了該校對人才培養方案較為熟悉且具有權威性的專家分成四組對該校17個院系51個專業2018版的人才培養方案編制情況進行評價。此次問卷調查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采用的是李克特五分量表評價,分析各指標的眾數、平均值與標準差。具體來說,眾數在統計分布上具有明顯集中趨勢點的數值,是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值;平均值表示所得指標所有取值集中趨勢或者平均水平;標準差是方差的平均根,表示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數值越小表示離散程度越集中。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教學計劃的學時,反饋在培養方案的檢查中發現的相關問題。具體分析結果如下:
總體來說,該校9個學科51個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安排、學生畢業要求、專業學制、學位及學分”這些指標的分析中,單個專業眾數值均大于等于4,全部均值均在4以上(大于3.75),標準差均小于1,表明該校9個學科的51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在這些指標的內容編制上是“比較好”的,問卷評價過程中意見也比較集中,評價結果是比較科學、可信的。
然而,在“教學課程體系”與“規范性”指標的分析中,“管理學與經濟學”這兩個學科的7個專業,在“教學課程體系”中的“理論教學體系與內容和實踐教學體系與內容”以及“規范性”指標的分析中,單個專業的眾數值均為3,平均值小于3.75(五分量表的75%等級值),標準差小于1,表明這兩個學科7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在這些指標的編制存在問題,具體原因值得我們深思。再者,藝術學這一學科在“欄目設置”這一指標中雖然均值在4以上,但是其標準差較大,即將接近于1,具體原因值得我們探究。具體各指標分析如下所示:
1.關于“課內教學計劃總學時數”的統計結果與存在問題
在第二部分的調查中,關于該校課內教學計劃總學時數的調查,9個學科的51個專業的“課內教學計劃總學時數”的整體平均值為2 370,9個學科的51個專業的“課內教學計劃總學時數”最高值為3 075學時,存在個別專業的學時數過高,無法體現“減少課內教學總學時數,讓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時間”的精神,這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此外,本次調查中也發現在兩級差中,該校“藝術學”的兩級差最大,達到1 074學時,這表明同一“藝術學”學科不同專業的課內總學時數差異是非常懸殊的,這一結論也反映了前文第一部分督導專家對“教學計劃安排”這一指標中“欄目設置”指標的評價是較為科學、可信的,的確是藝術學這一學科的部分專業在學時設置上是不合理的,需要院系深思的。
2.關于“課程計劃學時的構成”的統計結果與存在問題
根據該校下發的培養方案,了解到該校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分為三種:“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與集中性實踐教學”。因此,在學時的統計上,課內教學計劃總學時數應該等于“通識教育課程學時、專業教育課程學時與集中性實踐教學學時”的和,然而在最終回收的問卷中發現,各院系在這個問題的統計上存在很大的誤區,統計結果正確的只有少數部分專業,多數專業的課內教學計劃的總學時數并不等于通識教育課程學時、專業教育課程學時與集中性實踐教學學時的和。
此外,還存在部分院系對課內學時構成的認識不夠全面,存在理解誤區,把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的學時總和直接當做課內教學學時總數。另外,調查還發現培養方案的學時與學分構成表中,存在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和不等于學時數的總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和不等于學時數的總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單個總數的統計上存在問題;部分專業實踐教學學時安排較少、限選課程安排不合理,限選方向較少等問題,這也與前文第一部分專家認為部分專業在“教學課程體系”評價與“規范性”這兩指標上需要改進的結論是相互對應的。
3.關于“集中性實踐教學”的學時與學分統計分析結果
在回收問卷與查看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發現,關于“集中性實踐教學”的學時統計上存在以下問題:部分院系相關專業沒有在相應位置上填寫“集中性實踐教學活動表”中課程名稱對應的學時。因此,一旦出現相關專業對應課程學時具體數值缺失的現象,就會影響后續學校對該專業相關教學活動學時在整體課內教學總學時中的占比的判斷。比如無法判斷該專業在這個教學活動設計中是否體現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與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理念,同時,也會導致前面課內教學學時總數統計中部分學時的缺失,出現培養方案中多處學時統計的錯誤,產生連鎖效應。這種情況是院系工作不重視還是其他原因,則需要我們深思。這也與前面第一部分分析中,專家認為藝術學學科專業在“規范性”這一指標上,標準差過大,規范性欠缺的結論是相符合的。
此外,在回收問卷中,關于“集中性實踐教學”的學時統計上還發現存在部分院系在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集中性實踐教學活動安排表中,沒有嚴格按照教務處下發的模板,只列出周,沒有學時的統計。這種表格設置不固定,周不換算學時,就會導致前面課內教學總學時、課內教學學時等統計的錯誤,導致培養方案中學時多數計算的錯誤。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保證教學質量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綱領性文件,是安排教學任務、組織教學活動、規范教學過程、實施教學管理的基本依據。[3]然而,在本研究中根據回收的督導專家對調研院系提交的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評價意見看,部分院系在培養方案編制中,對院系自身專業如何在四年中根據“知識牢、能力強、素質高”的要求,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理念不夠清晰,專業定位不準確,課程體系設計無法充分體現重視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發展,構建以“產出為導向”的課程體系理念。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部分院系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課程體系的設計中,理論教學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安排不合理。主要是實踐教學體系框架、各實踐模塊學分分配、總學時總學分等設置得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影響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制需要經歷從分析情況,掌握相關專業學情、明確問題,把握重點,到制定專業教學計劃與修改反饋等多個環節,才可能構建出一個完善的培養方案。然而本研究發現調研高校的“部分專業課內教學計劃總學時數不等于通識教育課程學時、專業教育課程學時與集中性實踐教學學時的和”等問題,追溯根源是在于教務處給出的編制指導意見不規范所致。該高校教務處給出的人才培養方案只對如何編制培養方案的宏觀層面做了詳細指導意見說明,而微觀層面具體如何操作并沒有太多可參考的實用性東西。
比如在該高校教務處下發的2018版本科培養方案的參考模板中,關于學時學分構成如何計算、教學計劃安排中專業教育課程與集中性實踐教學活動安排的學時、學分如何統計,是否需要把課程名稱對應的學時與學分全部填寫在表格中、軍事理論與公益勞動是否需要根據學分換算相應學時等問題,都缺少清晰明確的標準,且給出的方案參考模板操作性不強,無法解決這些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院系計算相關專業學時學分出現理解誤差、信息失真,以至于提交上來的培養方案中多處出現學時與學分計算錯誤的現象。
調研中發現,部分院系由于人才培養理念不清晰,角色定位不夠準確導致部分專業培養方案設置不合理,如調查發現課內理論學時數過高、培養方案部分學科文本內容不符合編制規范性等方面。因此,未來人才培養方案編制中建議高校的各院系要時刻更新教育理念,與時俱進,適應社會多樣化發展需要。在遵循學校培養目標前提下,結合院系各專業發展特色,培養新時代人才;此外,院系要對自身專業發展現狀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了解專業的特點和發展規劃,弄清專業發展的不足和培養的重點,重視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制工作。比如在課程體系設計中,充分體現高校的培養目標,體現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對各個專業的發展規劃在人才培養方案上進行清晰展示,讓符合學校實際的科學教育思想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得到正確表達,從而高效發揮培養方案的指導作用,保證教育思想的實現。
針對調查中發現人才培養方案文本內容編制不合規范的問題。因此,提高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制質量的前提條件就是亟待規范培養方案的編制程序。
首先,需要提升各個院系在相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編制過程的重視度,鼓勵多數人積極參與。理清培養理念,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科學合理設定人才培養目標,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等。[4]其次,學校教務處要制定清晰可操作的培養方案如何制定的標準與模板。例如學時上,把相應學時學分如何計算表述清晰;相關學時包括多少,給出具體的計算模板,讓院系制定的時候有依可循,不至于再次出現計算方式不統一、計算錯誤的情況;在學分上,對于公益勞動課、軍事技能課的學分換算學時的規定不明確。在這兩個學分定義中,需要明確定義是否需要將公益勞動與軍事技能學分換算學時,避免再次出現有的專業在這兩門的學時換算時,出現不統一的現象。在學時比例安排上,注重專業教育課程與集中性實踐教學的比例,考慮同一學科不同專業間的學時總數設置的合理性,避免再次出現同一學科不同專業學時總數差距較大的現象。在限選課程的方向上,注重不同專業限選課程限選方向的多樣性,避免單一方向的出現。最后,對于提交的各自專業的培養方案,教務處需對照教育部與其下發相關文件的有關辦學規定,對院系提交上來的培養方案里再次進行核查,針對其中存疑地方標注,反饋相關院系及時進行整改[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