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琳,賈凱
(長春財經學院,吉林長春 130122)
2020年春季學期,全國各地區為響應教育部統籌安排,開展層級清晰規模龐大的線上授課活動,各高校積極地組織師生充分利用線上慕課、學習通等課程教學資源,將傳統課堂移位到網絡上進行,以求能夠達到傳統課堂授課的質量和效果。但隨著秋季學期學生回歸學校走進教室,不少人發現傳統面授課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信息飛速發展社會下教育的變革需求[1]。所以,有必要對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進行深入研究,將傳統師生面對面的教學模式與網絡化大數據形式的學習相結合。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向學習者傳遞適應學生能力的學習方法,使其學習效率得到最大化提升,進而構建具有多層次、適應性、綜合性的教學體系。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各大高校只有盡快變革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才能培養出具備適應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的合格應用型人才。
Simon So(2016)[2]在其論文中提到,智能手機改變了我們的通信方式,使信息技術和學習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實驗數據,得出移動通信工具的使用能夠支持高等教育教學和學習的結論。Chango Wilson(2020)[3]通過研究分析得出,大學課程的混合式學習為我們提供了多源、多模式的數據,為預測學生的課程成績提供了幫助。Tebbs Owen, Hutchinson Anastasia, Lau Rosalind et al.(2020)[4]在其論文中提到,通過對120多名學生進行樣本對比研究,得出混合式教學有利于更好地實現有效學習,并探索通過混合式教學進行更高質量高效率的教學活動。根據國外教育現狀分析(以美國為例),其高校混合式教育的戰略地位逐步得到認可,無論其教學質量、發展速度、規模還是普及率方面,都已經融入美國高等教育并逐漸發展成為主流,成為高等教育系統重要的一部分。
甘素云(2019)[5]分析了當前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從合理設計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入手,探究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方式,通過實踐證明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可行性,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培養高素質專業技能復合型人才的目的。高昕昱(2018)[6]提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與網絡媒體資源相結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情感體驗,雙管齊下的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田玉琬、文成、王貴(2020)[7]論文研究了混合式教學方法將傳統課堂教學和數字化教學方式的優勢進行有機結合,提升了教學活動的靈活性和自主性,推動高等教育課程教學的發展及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混合式教學是日益增長的社會教育需求與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共同培育的新鮮事物,它不僅為傳統教育注入了活力,更對教育改革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國內外學者在理論層面上從多個角度分析了混合式教學的優越性,此外也有諸多實踐層面的研究,兩者相輔相成,學者通過實驗對比分析、調查問卷、事實經驗總結等方式進一步說明了混合式教學的未來發展趨勢和可行性。
混合式教學結合了傳統課堂與線上優質課程資源的長處,通過利用超星學習通、騰訊會議、東奧移動平臺等應用軟件,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的一種教學模式。學生可以根據線上資源課前預習課后鞏固知識點,這樣既能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能使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去擴展知識范圍增強上課的趣味性[8]。此外,通過網絡數據的反饋,老師能獲得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有針對性地施以指導和督促,更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并提高教學效率。傳統教學課堂里,老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授課范圍僅限于老師所述,學生缺乏主動思考,學生學習空間有限,老師不能得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問題的及時反饋,教學效果也不盡如人意。而大學課程的講授和安排更加關注的是學生自身各項能力的開發,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環境的綜合型人才。
在課堂教學場景下,學生能夠面對面與教師、同學討論交流,而良好的課堂氛圍對于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具有積極作用。在線教學存在學生分布分散等問題,師生處于分離狀態,難以實現小組討論交流,缺乏師生、生生間的思想交鋒和碰撞,因此教學效果難以得到保障[9]。經歷過完全線上授課又轉為面授課后,讓更多從教和受教人員清楚傳統教學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大趨勢,混合式教學是現下教育的改革方向,對混合式教學的研究可以為未來教育教學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混合式教學中傳統授課為廣大教師所熟知并運用得心應手,但是開展線上教學,網絡平臺的使用以及信息處理能力等方面,對一部分教師而言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傳統的教學老師習慣以PPT為主,板書為輔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在課上與學生面對面互動的方式來觀察學生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傳統教學能力突出、經驗豐富的老師,因為在線教學技能的不完備使得授課艱難重重,其中主要原因是不能很好地將線上與線下的教學資源進行融合。與此同時還不能靈活方便使用恰當的網絡溝通形式與學生交流,從而導致線下與線上授課模式的切換過程中“車禍”接連不斷,進而影響到整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效果。
許多教學平臺的網絡承載能力有限,超負荷運作可能影響學生、老師的使用感受,甚至癱瘓,進一步影響到教學的節奏和效果,而商業平臺容易被網絡游戲、不良信息滲透,存在負面影響因素。現在國內很多知名高校的高質量直播網絡課程不對外開放,同時各教育單位間線上資源很難實現共享,進一步導致線上教學資源獲取的困難性,而其他網絡課程資源質量良莠不齊。如果教師沒有提前篩選資料,將白白耗費學生學習時間的同時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學生自主學習貫穿于混合式教學全過程中。自主學習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自我規劃、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等方面的能力,但由于學生存在個性化差異,學習自主度各不相同,在線學習效果也不同,繼而導致學生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表現出分級化嚴重的現象。通過對某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調查發現,課程投入狀態“較好及以上”的占比為20%,認為“不好或較差”的為18%。在傳統課堂講授式教學中,老師可以面對面地對學生加以督促,但是線上授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影響,繼而對混合式教學的實效性構成負面作用。
教務管理部門缺乏在線教學監控評測的經驗和有效方法,線上教學監控與相關評價體系還不成熟,考核機制嚴重缺失,教務管理人員只能通過網絡后臺教學活動記錄以及和主講教師電話溝通等方式完成教學監控,不能很好地保障教學質量的有效度。監督、評價體系的不確定性對混合式教學效果也會產生影響,從而阻滯混合式教學工作的提升與改進。
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機結合,保證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進一步達到翻轉課堂的目的,是當下各高校教育教學面臨的巨大挑戰和問題,同時也是混合式教學發展的有利階段[10]。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因素,為保障教學管理的正常運行,確保混合式教學在后疫情時代的發展,對各個影響因素提出改進措施。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學生培養過程實施的基本條件。在線教學大趨勢讓教師不得不熟悉在線教學軟件的使用,探尋師生間有效的網絡溝通方法,摸索恰當的教學測評監督手段,這也間接地給所有教師提供了一次信息化和教學綜合能力的鍛煉。在線教學能力除了教師自身實踐成長外,各學校教師發展中心與學院教研室也是培養過程質量保障的落實者。通過培訓,教師之間可以交流教學方法的改革,開展教學思想討論,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學校根據課程所在平臺的不同,學校建立對應的微信群、超星在線教學交流群、雨課堂討論群和智慧樹交流群等,使用某平臺的教師和該平臺技術服務人員可以在群內交流,解決使用過程中遇到的技術性問題。
首先是網絡平臺的保障。通過與軟件服務后臺的溝通,提出平臺相關的優化建議,使得學校師生在使用上更加方便的同時軟件更適合教學改革和考核測評。同時,鼓勵教師采取“教學軟件+溝通工具”模式綜合利用各類平臺開展教學工作,以達到更加有效更高質量的師生溝通效果。其次是學習資源的保障,線上線下相關知識點的交叉、補充。教師向學生推薦高質量水準的網絡直播課、電子教材、課件,結合學生的特點以及學校的辦學特色,自行錄制教學視頻,輔助學生對知識的個性化需求,從而實現“外部引進、內部研發”相結合的方式優化學習資源。
完善教學考評制度,建立更合理、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等。由于線上教學方式方法多樣,授課平臺不一致,時間靈活,增加了教務管理部門的工作難度。監督評測于混合式教學環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發現不當之處及時糾正改進,形成“反饋—改進—反饋”閉環的教學保障體系至關重要。為解決這一困難,提升教學評測質量,首先,制定監督評測制度,保證監評工作的規范系統和可操作性。通過培訓提升教務監管部門自身信息化監評水平和能力,落實督導工作。其次,設計多樣化適合不同使用對象的評價體系,將評價工作貫穿“準備—運用—反饋—改進”在線教學全過程。再次,恰當去安排線上和線下評測所占最終結果的比例,以及線上線下分別考評的項目分值,使得結果更加能夠反映出混合式教學的實效性。最后,合理把握監評工作步調。在線教學雖然已全面鋪開,但教學手段仍處于探索階段,測評監督更應以鼓勵為主,打破陳規,推廣各類創新型教學方法。
混合式教學下面包含很多內容,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即教師、學生、教學支持系統、教學效果和評價等。各因素通過教學實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斷調整和完善自身的功能和作用,促使混合式教學質量不斷提升,混合式教學系統中的任何一個成分變化都可能會對系統的預想效果產生作用。線上和線下恰當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已是各層級教學課程改革的大趨勢,學生由以往知識被動接受者轉變為自主化個性化的主動獲取者,教師也不再局限于傳統課堂的三尺講臺。通過平臺上與學生的互動以及大數據的反饋,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以及需求狀況,真正做到啟發指導、因材施教,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對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教育改革的轉折點,混合式教學是未來教育的主流方向,一定程度上培養了他們對網絡資源的獲取能力和運用能力。對學校而言,混合式教學能夠更好地達成人才培養目標,促進高校自身長足的發展,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對社會而言,從長遠角度考慮,混合式教學也是培養新一代年輕人如何通過網絡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有效途徑。
社會經濟信息的發展,讓人們更深刻地意識到傳統的教學模式由于其顯現的弊端難以適應時代化教學的腳步。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已經滲透進我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加強互聯網技術和教育教學工作的結合,是未來教育行業發展的風向標。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將部分傳統課堂的內容搬到網絡上,在突破傳統課堂對學習的定義之外,滿足學生對學習信息獲取的個性化需求,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式學習,激發其主觀能動性,培養出更適應社會發展的復合型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