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團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三灘鎮聯合學校,甘肅白銀 730615)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推展,農村小學學困生問題已成為阻礙教育事業前進發展的一件大事,學困生問題也是當今社會的一大突出問題。學困生轉化問題早已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中一件非常棘手的工作重難點。因此,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也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主要指標和任務。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工作中,教育應該要面向全體學生,不拋棄,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當然也包括學困生。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學改革中,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直接關系到我們能否全面培養出具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
在我們日常教育教學中,難免會出現幾個學習較為困難的學生,有因為智力方面原因的學困生,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學困生。如何轉化這些非智力因素的“學困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復雜而又艱辛的工作,同時也是一項系統、長期的工作。作為一名教師,自然會更加偏愛那些成績好的、更聽話的學生。往往會不自覺地錯過關注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這種心理傾向,可以說是我們正常人都有的喜善厭惡的心理一般規律。但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學老師,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教育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我們要努力研究學困生的心理狀態及其發展規律,在教育過程中摸索出一套轉化學困生的科學有效方法。我們教師要盡力學會用愛心去感化“學困生”,使學困生不再“困”。
那么,我們身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呢?近年來,我著重研究非智力因素學困生的教育教學方法,致力于發現轉化學困生的一般規律。現在,我就學困生的問題從以下幾點談談:
小學階段是兒童學習伊始的初級、基礎階段。對小學生而言,小學是他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開始。由于小學生年齡普遍偏小,對學習沒有形成潛在的學習意識。由幼兒園到小學,教學形式的轉變,使得很多學生一時無法接受一定難度的知識。因此,部分學生就會產生一些厭學的情緒。時間越久,這些孩子累積的問題就會越嚴重,從而導致他們的學習和思維都不能緊跟教師的教學進度。天長日久,這些孩子就會產生日益嚴重的自卑心理,學習成績下降,逐步就會成為學困生。“學困生”通常被稱為“后進生”,是我國目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要解決“學困生”的轉化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他們落后的具體原因,進行因材施教,方能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讓他們不再“學困”。
從客觀的角度來講,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學困生”產生的非常重要的原因。由于部分小學生的父母對于兒童的教育缺乏正確客觀的認識,對孩子的學習不能給予及時的指導、引導。學校的教學中,部分教師未能充分做到因材施教,沒有兼顧到全體學生,使得部分學生沒有得到足夠的學習上的關注和引導,促使他們學習積極性受挫,因而慢慢地成為“學困生”。
小學階段的農村學生,大部分父母都忙于工作或外出務工,多數小學生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在家照料。他們這一輩人絕大部分對孩子在生活上關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有求必應,但在孩子學習教育、習慣養成等方面的教育卻嚴重不足?,F代社會知識、經濟、文化、科技等高速發展,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這部分人大多知識結構老化,更新遲鈍,思想觀念相對比較守舊,導致這部分學生在學習能力和行為習慣上,比較容易出現或多或少的偏差。
家庭是社會的最小細胞單元,父母是孩子的首任啟蒙教師,孩子有什么樣的道德文化素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發展。個別父母的教育方式非常簡單粗暴,孩子出現問題時,只會吼叫或是拳腳相加。久而久之,這些學生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與學習上的支持,身心發生轉變,產生厭學情緒,逐漸加入到了學困生的行列。部分父母在小孩面前成天迷戀于撲克、麻將、手機、玩微信、刷抖音或追求吃喝玩樂,完全不顧及學生的學習環境,這種做法會使學生對學習的意義產生困惑,從而不思上進,這些父母在學生面前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很差。
也有些父母迫于生活壓力,成天忙于工作,或遠離家鄉出外務工,喪失了對小孩教育和交流的機會,不得不把他們托付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老年人照顧孩子生活也許沒有什么大的問題,但對于學習方面的要求近乎為零,許多學生因此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甚至失去了學習目標和學習鉆研的興趣,逐漸加入了學困生的行列。當然,也有部分家長溺愛自己的子女,嬌生慣養、包庇縱容,甚至放任不管,學習上任其發展,不加以引導和督促。這些被寵壞的孩子多以自我為中心,自制力較差,對學習沒有太高的追求,學困生的隊伍自然也增添了這些新成員。
學困生的突出表現是他們通常具有厭學情緒、自卑心理。厭學情緒主要表現為課堂上不注意聽課、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緩、消極懈怠。課后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或是倉促完成,敷衍了事。日復一日,形成惡性循環,課堂上不敢主動發言、提問,課后作業對得數、抄襲答案,甚至連音、體、美這些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活動都不愿意參與。厭學情緒,正常人多多少少都存在一點,但學困生的厭學情緒比較而言較為嚴重,自卑感也比較強烈,缺乏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學困生的厭學情緒是一種心理病態反應。這種病態心理產生的原因主要有:①由于精神高度緊張。②由于長時間單調、枯燥地學習。③學生思想發生轉變,由于長期受打擊、挫折等現實生活沖擊而形成的。通過對學困生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學困生產生厭學、自卑心理等消極情緒的原因主要有:①學習知識內容日益增多,思想緊張加劇,由于思想意志相對薄弱,不能及時做出調整和努力,學習效率下降,成績滑坡嚴重,從而形成思想上的挫折感,對學習產生畏懼情緒,甚至出現干什么事都缺乏信心。自然而然地,這部分學生就會對各課程、活動提不起任何興趣,從而失去了積極學習的驅動力。②在學習方面的心理壓力過大,造成精神疲勞,產生苦悶、焦躁、抑郁和不滿等情緒。這些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導致部分學生心理發生改變,挫折感、恐懼感油然而生,通常表現為自暴自棄,毫無學習熱情,成日無所事事,坐等放學。
學困生大都是課前不進行預習,課中也不會做筆記,課后更不會及時復習鞏固,作業,不求甚解,老師批改后的作業也不去訂正。大多數學困生自卑心理嚴重,缺乏自信,如果長期得不到老師、同學的認可及鼓勵,體驗不到成功,就會出現厭學情緒。
學困生在心理素質方面通常表現較差。那么,我們教育工作者就應該著重疏導學困生的心理情緒,幫助他們將不良心理情緒克服掉,讓他們樹立起自信心,激發學習興趣,揚長避短,充分有效地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就需要我們從以下幾點做起:
這些容易產生挫折感的學生,大多數心胸比較狹隘,思考問題更是不全面,凡事總喜歡斤斤計較,不能識大體顧大局。因此,我們教師要對這些學困生多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陽光教育,讓他們能最大限度地放開眼界、暢想未來,讓心胸開闊起來,跳出個人狹隘主義的小圈子。擺脫落后,首先要有不甘落后的動力和思想意識。同時,我們學校和教師也要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力量,努力營造相互關愛、相互幫助的校園氛圍,切實解決學困生的思想上的問題。我們教師要密切關注學困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面臨的困難,采取合理措施,切實幫助他們予以克服和解決。要特別重視學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要建設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
學困生的學習成績一般都是比較差的,他們自己也有所意識,這些孩子也曾經多次地嘗試過努力,卻總是以無功而終。深究其因,主要是因為這部分孩子大多意志薄弱、缺少頑強的、必勝的決心和毅力,總是淺嘗輒止。于是,我經常向這部分學生講解些淺顯易懂的心理知識,讓學生明白,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辛的勞動,是必須自己完成的工作,其他人代替不了。只有學習才可以提高能力、開發智力、獲得知識,從而享受知識帶來的滿足感、幸福感。這樣,慢慢引導他們敢于去參加一些簡單的學習活動,并積極付出一定的心智努力。不過,這部分學生容易半途而廢,往往經不起外界困難的考驗。
這時候,我們教師就要善于抓住他們的心理動態,鼓勵他們能夠學會持之以恒。上學年,班級里的一名學困生,主動找到我,提出他想要當紀律班長。對于他的這一要求,我十分欣慰,積極給予表揚與鼓勵,讓他如愿以償,成了班級的紀律班長。這一任命,剛開始的時候,讓他對學習也變得很努力,工作也能夠認真負責,我暗暗驚喜,認為他轉變了??善谥袦y試時,他成績又下滑下來了。課余時間,我與他耐心交流,并多方面向其他同學了解他的家庭及其他情況。了解到近段時間他的父母都忙于農活,松懈了對孩子的管理?!扒鞍雽W期,你一直很努力。身為紀律班長,學習要繼續努力,不能半途而廢”,在期待與鼓勵之下,他堅持了下來。此后,他的學習又有了很大進步。因此,對學困生的教育需要常抓不懈,教師必須經常、及時地督促和鼓勵,才會逐漸讓學困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學困生能否徹底轉變,其關鍵是教師的持之以恒。沒有持之以恒的細心觀察和耐心教導,無法換來學困生持之以恒的動力源泉和恒心、毅力。
我們正常人尤其是小學生,在心理上都不會拒絕,甚至是很享受別人對自己的肯定和表揚,都有優越感、自尊、表現欲的心理需求。往往在集體中,越取得多數人的充分肯定,越容易使其自尊心、滿足感、成就感倍增。因此,我們教師更應該注意在課堂上讓學困生有更多的時機來展現自己的才華。第一,可以讓他們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第二,可以改變其他同學對他們的看法。第三,可以培養師生間、同學間的情感。久而久之,學困生的自卑感便可逐漸得以消除,自信心也會慢慢得以樹立起來。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等,對不同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如加減法計算,改變過去全班統一作業的情況,而根據計算的難易程度及學生的掌握程度,分層設計作業。
我們教師要盡力打造適合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我們教師需要關注到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充分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和個體差異,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從而達到差異化發展學生的目的。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每個學生都是有思想的、鮮活的生命體,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他們探索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校要努力創設寬松、愉悅、民主的校園學習氛圍,讓我們的學生產生渴望學習的內驅力,從而樹立學習信心,真正做到主動地學,自主地學。
一般學校每學期都會召開家長交流會,邀請家長相互交流,以便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了解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以利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更好地接軌。交流會上,通過教師對孩子的情況分析,可以及時讓家長了解到自己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并針對具體情況,采用正確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從而有效指導家長深入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要我們為人師者,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懷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壯志,那些學困生一定會取得進步與發展。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開設溝通信箱,多召開座談會等,形成有效的溝通渠道,讓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能夠及時、暢通地傳遞到老師、學校,促進相互溝通、了解,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在對待學困生的問題上,我們作為教師要善于收集學困生各方面的有用資料。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教師絕不能失去愛心、耐心,更不能灰心。我們應該及時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幫助學困生克服困難,啟發他們加強自身意志的鍛煉,使學困生在心靈花園的這塊沃土中,獲取茁壯成長的有機養分。相信只要我們共同攜起手來,乘著素質教育的賞識之風,捧起關愛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的火種,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方法,相信我們身邊的每位學困生都會沐浴在教師溫暖而滋潤的溫床中,開出鮮艷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最終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