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植
(寶雞文理學院地理與環境學院,陜西寶雞 721013)
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給高校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1-2]。為了應對這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保障廣大學生和教育工作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辦法,如“延期開學”“停課不停學”等,來降低疫情對高校教學的影響。其中,通過網絡實行線上教學成為全世界諸多高校的主要教學方式,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勢必對今后的教育教學模式帶來長遠的影響。線上教學作為應對疫情防控期間的有效教學手段,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3-4]。一批如“雨課堂”“騰訊課堂”“騰訊會議”“慕課”“智慧樹”等線上平臺為疫情防控期間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方便和保障,獲得了眾多師生的好評和贊譽。然而,線上教學雖然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學生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實現從教師講授為主向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轉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線上教學也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問題。比如,缺乏對學生行之有效的監管,缺乏傳統課堂師生間的情景互動及教學體驗,實驗課程的教學難以開展或只能簡化教學流程等。如今,雖然正常的線下教學已經基本重回正軌,但線上教學模式的影響仍然存在,未來能否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有效結合是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因此,對線上線下教學的效果進行客觀分析和評價對于認識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顯得較為重要[5-8]。而且,未來,如何有效利用線上教學的優勢,將其與傳統線下教學相融合,也許會成為高校教學方式轉變的重要方面。地質學基礎作為大學期間地學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地質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理解各種地質現象和過程,掌握礦物巖石的識別方法以及地質構造和地殼演化歷史的基本原理。該課程的教學環節既有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又有相對應的實驗課程的教學,對于了解疫情防控期間線上線下教學方式對理論和實踐教學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意義。
本文所分析的地質學基礎是一門地學專業的傳統核心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在地球及地質作用、礦物及巖石、構造運動及產物、古生物及演化、沉積相分析及地史等諸方面具備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能夠識別常見的礦物和巖石,對一般的野外地質現象,如斷層、褶皺、侵蝕、風化等進行分析和判斷。課程的設置旨在幫助非地質學專業的本科生學好專業基礎課,為學習其他專業課程和相應的野外工作打下必要的地質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地質學科的各個分支,不僅要求教師能夠教給學生地質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地質思維能力,還需要通過實驗和實踐課程讓學生掌握一些地質學的鑒別和判斷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看懂并運用地質資料解決實際工作問題,比如收集與閱讀地質資料,繪制相應的地質圖件等。
筆者自2019年春季學期開始從事地質學基礎的教學活動,授課對象為大學地理科學專業的本科生。截至目前,已先后為三個年級(2018級、2019級、2020級)共計272名學生講授地質學基礎的理論和實驗課程。其中,2020年春季學期采用的是線上教學的方式。在三年的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學大綱沒有變化,教學內容和教學課件沒有較大的變動,課時分配亦沒有明顯的調整(總共72課時,包括理論課54課時,實驗課18課時),這種相似的課程設置背景使得對這三個年級學生的課程成績進行縱向比較能夠比較客觀地了解線上線下教學效果的差異。本文以上述272名學生的理論課成績和實驗課成績作為分析樣本,逐年級進行分段統計對比,以此來探討線上線下不同的教學方式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對272名學生的理論課成績和實驗課成績的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從理論課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三個年級學生的成績分布均呈現正態分布趨勢,符合一般的教學規律。采取線下教學方式的18級和20級學生的成績分布無論從趨勢上還是人數上均比較相似,而采取線上教學方式的19級學生成績有明顯提升,主要表現為低分段(60分以下)學生明顯減少,70-90分之間的學生人數顯著增多。
結合教學過程中的自身感受,筆者認為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在于: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教學平臺所提供的多種教學方式進行課堂考勤、點名、提問、答疑、考核等,在維持教學秩序和保持教學連貫性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2.學生對于線上教學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在課堂提問、回答問題、完成作業等環節表現出更高的積極性,可以有效增加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3.線上教學的重復觀看功能對于學生的課后復習和深入了解課堂所學具有較大幫助,學生可以不受限制地查看自己在課堂沒有聽懂或理解的部分,進而自己查漏補缺;4.對于教師和學生雙方而言,無論班級人數的多少,均有“點對點”家教式的教學和學習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類似“筆觸”功能的教學方式對所講內容進行當場批注,靈活多樣調取網頁、視頻等輔助材料。學生可以更加專注地聽講,以更加多樣的方式記錄相關知識點和課后復習鞏固。綜合來看,線上教學為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教學方式和展示知識的途徑,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途徑,對于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從實驗課的分析結果看,采取線下教學方式的18級和20級學生的成績分布明顯要好于采取線上教學方式的19級學生,主要表現為低分段(60分以下)學生明顯增多,80分以上學生人數顯著減少。顯然,線上教學對于實驗類課程的影響很大。未能親自操作或者簡單操作不能有效幫助學生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之間建立連接,阻礙了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比如,對于礦物巖石的觀察和鑒定方面的實驗,在大多數時候只能以向學生展示相關圖片或視頻的形式來進行,在此過程中那些需要學生自己觀察描述的實驗內容大多只能由教師來告知,實踐教學很容易淪為理論教學的形式。
實驗類課程的開展需要學生利用工具、測量儀器或野外調研獲得認識,這決定了不是學生通過線上教學或視頻學習能夠完成的。常規的線下實驗課必須在實驗室中進行,學生在家無法獲得基本的實驗教學的基本條件。
因此,從事實驗教學的老師需要尋找開展實驗課線上教學的模式,酌情作出教學計劃調整。筆者認為,通過合理有效的分工合作,各高校聯合建立并共享統一的網絡實驗平臺,比如對典型的礦物巖石標本進行系統地拍攝和視頻錄制,并對其配以語言文字描述,以便于學生在線觀察學習,也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這些視頻資料既有利于學生居家期間的自學,也可以作為以后線下教學的輔助材料。
線上教學是目前各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間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既能有效地保護師生的健康安全,又能避免學生的學業和教學進展受到影響。其優勢在于:1.線上教學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教師通過電腦、平板或手機就能夠開展教學活動,有效解決了因疫情防控學生不能返校進行正常教學的問題;2.從教師的角度看,線上教學豐富了老師的教學方式。線上教學要求老師能夠熟練掌握所使用的線上教學平臺,這使得老師在提高線上教學質量、完善線上教學平臺、豐富課程資料及內容的同時,可以學習到其他平臺的一些優質教育資源,對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3.從學生的角度看,線上教學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途徑。如今的網絡資源十分豐富,在線課程平臺也比較多,而且很多平臺都有回放功能,學生如果在正常上課時間無法參加學習,可以在課后通過回放進行自學;4.線上教學雖然是教師在“一對多”地進行教學活動,但是筆者個人感覺,在進行線上教學的過程中有一種一對一近距離授課的體會。而且,不少學生也反映,在進行線上教學的時候,他們可以不像線下教學那樣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和其他同學的干擾,因而能夠更加專注地學習。當然,線上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1.網絡上的知識內容良莠不齊,特別是對于專業性較強的課程,有時候存在誤導甚至錯誤,因此需要老師進行合理地取舍,對學生進行正確地引導,同時做好輔導工作;2.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大多數老師都是初次接觸線上教學,面對豐富多樣的教學平臺,許多老師需要進行嘗試摸索來尋找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方式,學生也需要適應線上教學所帶來的不同學習體驗,因此師生雙方都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3.線上教學很多時候都由老師一個人在講,缺乏線下教學時所進行的師生互動,老師不能及時看到學生的聽課狀態,時間一長,學生很容易產生疲倦心理,加上缺乏監督,會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4.長時間的線上教學需要學生久坐在電腦或者手機前面,時間一長難免對學生的視力產生影響。而且,學生上課的時候大多是戴著耳機聽講,也會對聽力產生影響,因此線上教學需要合理安排時間。
鑒于上述優缺點,線上教學首先需要加強對學生的監督管理。學生居家學習期間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對學生進行督促,并保持溝通交流。作為教師,則需要合理整合資源,充分做好上課準備,結合自身和學生實際規劃教學環節。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讓學生跟隨老師的教學節奏參與教學互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學校可以定期組織一線教師進行教學研討,共同探討和分享授課技巧,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交流借鑒解決方案。家庭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安靜的學習場所,同時與學校和老師保持溝通,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幫助提高學生的自律性,保證教學效果。作為學生,除了積極配合老師的教學活動之外,要嚴格約束自己,爭取做到課前自學、課堂積極參與、課后復習。此外,還可以通過多種線上教學資源擴展老師上課所講,積極與教師開展線上互動和輔導答疑等,通過師生雙方的努力,有效保障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