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寶元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第三小學 寧夏吳忠 751999)
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和本階段的其他課程相比,小學數學有著更為突出的理論性和抽象性特征,針對尚處于身心發育初級階段的小學生而言無疑有著巨大的學習難度。筆者通過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的小學生在思維發展、認知拓展方面所具有的條件相對有限,而相當一部分小學數學教師也更容易陷入對“題海戰術”和“拉練”式教學思維的過度推崇當中,從而大大加重了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壓力。若要從根本上扭轉上述不利局面,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務必要從最能體現教學強度的關鍵環節——作業設計著手,圍繞多元主題實現“雙減”政策在作業設計中的具體落實,以期推進數學教育的優質發展。
正所謂“有的放矢”方能“百發百中”,任何一項教育工作的效果取得都離不開對學生各方面情況的充分掌握,作業設計自然也不會例外。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首先要將作業設計作為一項相對獨立的環節來看待,為之制定具體的學情搜集計劃;其次,要在學情的搜集內容上做出必要的拓展,除了要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能力外,還要對學生的短板、優勢分布以及日常興趣、性格等進行充分的調查;最后,要在學情搜集的手段和渠道上作對應完善,依托“課上+課下”“群體+個體”綜合的模式完善相應的工作,從而為后續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可靠的參考信息。
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們歷次數學考試的答題卡收集起來,按照每個學生在不同題型、難度以及考查方向的題目中的作答表現來了解他們的長短板分布情況;在課堂提問時,教師要擴大提問對象的范圍,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回答不同類型的問題,從他們的作答速度、質量上來判斷其學習的整體檔位和數學學習興趣、態度。
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育的“進行時”,各個方面的主客觀條件可謂是“一日一變”。與此同時,小學生常常在個人學習環境方面有著更大的差異性,這就導致他們的綜合數學學習素養更為參差。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同步體現出內容的差異化,一方面要保證作業的整體難度和學生目前的學習水平相契合,保證學生不會因難度過大而感到嚴重的課業壓力或喪失思考、提高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要保證作業題目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從而體現出作業的發展性作用并給學生一個取得自我突破的機會。
比如,對于《百分數(二)》這一系列課程的作業設計,對于“底子”相對薄弱的學生,教師應主要以相對整齊的數字作為設計百分數數據以及相應題目的主要素材,并適當控制一道題目中計算的環節數量;而對基礎較好、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則可在題目中加入一些各個數位都有相應內容的百分數數字,同時添加更多的計算環節和具有應用性質的題目來做考查。
“萬事萬物均處于不斷發展的狀態中”,這一點在不斷成長的小學生身上同樣有著鮮明的體現。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完成了對起始作業學情檔案的構建后,切不可抱有“萬事大吉”的心態,而應當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具體問題,對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綜合情況進行跟進調查,不斷對學情信息做出對應的補充、完善和調整,及時而準確地調整每個學生的作業內容、難度和考查側重點,以此來實現作業設計工作效果的不斷優化和擴大。
例如,教師可以以每周一次的頻率對學生近段時間的作業做集中研究,重點分析學生在薄弱環節中的強化表現,對出現明顯進步的學生要適當提高作業總體的難度層級,而對出現新的短板模塊的學生則要實時調整作業項目的考查重點,同時還要體現出對前端知識環節的連帶性鞏固。
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對于學生的教學工作更是要體現出對規律的尊重和精準把握。小學數學教師要在作業設計中體現出“循序漸進”的原則,按照“先易后難”的順序設計具體的題目順序,讓學生們首先通過簡單的題目形成“題感”并產生良好的做題心態,而后利用中檔題目完成對學生思維運轉和能力應用層級的過渡性提升,最后再借助一些具有一定難度的題目給學生一個挑戰自我、實現個人綜合素養飛躍性提升的平臺,以期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取得“漸入佳境”的訓練效果。
比如對于《圓柱與圓錐》這一課的作業設計,教師可以先安排學生完成一些根據題干數據計算出正確的圓柱體、圓錐體表面積或體積的填空題和判斷圓柱體、圓錐體幾何性質的選擇題,而后讓學生做一些涉及體積、表面積比較計算的計算題,最后再安排若干道體現出圓柱體、圓錐體幾何要素計算內容的應用題。
“題海戰術”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壓力,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心知肚明的。然而它之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有很大的應用市場,就是因為其在考查的范圍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試著將這種優勢通過提高單位題目考查綜合度的方式轉化到“雙減”作業當中,適當提高單項題目中的考查要素和方向,讓學生能夠在完成一道題的同時得到不同方面、模塊數學學習成果的深度利用和二次吸收,以此來取得“一題多練”的理想成效。
例如在設計《百分數(二)》這一課的作業時,教師可以加入一道這樣的題目:“村子里新建了一座長25 米、寬12 米的打谷場,打谷場旁邊有一個邊長為2 米的正方形谷倉,打谷場的面積是谷倉面積的多少倍?谷倉的面積是打谷場面積的百分之多少?”這道題目中同時出現了對長方形面積、正方形面積、倍數、兩位數乘法、除法以及百分數運算等多項模塊內容的考查點,自然可以對學生相應方面的學習成果做出多方向的檢測和鞏固。
小學數學在本學科體系中處于奠基環節,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在這個課程的教學中盡量體現出對學生立體思維的培養作用——這一點對學生思維建設相對后進的顯得更加重要。因此,小學數學教師的作業設計要打破對傳統的順向思維題目的過度“偏愛”,多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出發設計一些例題,讓學生在做題時能夠從更多角度、層面去完成對既有學習成果的思考和應用,同時給學生更強的作業“新鮮感”,進一步達成“減負增效”的作業設計目標。
比如對于《比例》這一課的作業設計,教師就可以在一些傳統的“計算數值比例”的題目基礎上加入一些逆向思維題,讓學生根據既有的“比例”去推斷出能夠計算出這個“比例”的幾種數值組合并寫出具體的算式,這樣就可以同步完成對學生先端知識的考查并進一步強化他們有關“比例”方面的運算技能。
很多的小學生認為數學作業就是“寫寫算算”,因此難免會產生很強的抵觸情緒。為了扭轉他們的這一片面認識,小學數學教師要有意識地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添加一些圖像類的題目,讓學生根據對應的數學知識、技能以畫圖的形式完成相應的操作,將目標信息展現在可視化的模塊內,一方面增強學生的趣味體驗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學習成果應用的多維性和靈活性,可謂“一舉兩得”。
例如在設計《圓柱與圓錐》這一課的作業時,教師可以給出學生一些以幾何要素的數據信息來表示的具體的條件,而后要求學生用繪畫的形式將這些條件所對應的圓柱體或圓錐體畫在紙上;或者讓學生根據兩組幾何數據和圖樣幾何體的對應關系作連線。
從本質上來講,數學就是依托于數據而誕生的一門學問,同時也是以對數據進行各種形式的整合來呈現出其主要的應用價值的。小學生常常有著更強的社會活動訴求,這也應當成為他們的一種數學學習優勢。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在完成課程教學后,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的能力,設計一些具有數據調查、整合性質的任務作為作業來交給學生完成,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既能實現對學習成果的深度吸收,又可以切實體會到數學所具有的巨大現實應用價值,讓“減負增效”的學習成果變得水到渠成。
比如在完成《生活與百分數》這一課的教學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或者以結組的形式走訪社區或村子里的幾戶人家,調查、記錄各家最近兩個月的用水量、用電量,并用整理來的數據來計算出住戶的平均用水、用電量以及每個月份用水量、用電量的交互百分比,以此來作為提供給父母的一份節水節電小參考。
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實踐才能夠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一門知識和技能,這也是作業誕生的初衷所在。小學數學教師要發揮出學生擅長動手操作的優勢,在作業設計中加入更多的實踐性任務,讓學生將原本抽象的理念具化為可碰觸、可執行、可感知的實際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縮短知識內容從一次記憶到二次記憶的深化路徑,從而讓學生們形成更深刻的認知印象,并幫助他們進一步體會到數學學習和應用的無窮樂趣。
例如對于《圓柱與圓錐》這一課的作業設計,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記住、理解圓柱體和圓錐體的一些特殊幾何性質,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到家后用紙剪裁、拼接成不同規格的圓柱體和圓錐體,而后將這些幾何體利用拼接、延展、摞疊等方式試著“變化”出其他自己所學過的平面幾何圖形,從而在二維幾何和三維幾何知識模塊間構建起必要的認知聯系。
小學生常常要在不同程度上幫助父母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而這些恰恰可以成為幫助他們實現個人數學素養提升的寶貴資源和平臺。小學數學教師可根據每天的課程教學內容、目標以及學生們的能力和家庭生活環境,為他們布置一項“當日任務”,鼓勵大家利用所學知識、技法來幫助父母解決一個問題,完成一項勞動目標,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同時讓作業的認知強化功效發揮得更加自然、徹底。
比如在完成《生活與百分數》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回到家后幫助父母計算一下本季度的家庭開支、用水量、用電量等數據,將這些數據的變化幅度用百分數的形式表示出來。
小學生對于自己的父母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近欲,同時也十分樂于在自己的父母面前表現出自己的過人之處。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們的這兩點心理,在設計一些活動性的作業時多加入一些親子互動的成分,建議家長們和自己的子女一起參與到數學知識、技能的應用實踐當中,一來讓學生能夠更多地得到來自父母的提示和幫助,二來也可以為學生良好訓練效果的取得提供更強的親情“加持”,同時也可以從客觀上促進家校合作模式在作業設計優化中的功能發揮。
例如,在完成《生活與百分數》這一課的教學之后,對于具體作業內容的設計,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們回到家后,在父母閑暇時邀請父母和自己一起去探尋周邊地帶所出現的“百分數”,如商店里商品標注的折扣數據、氣象點上所顯示的空氣濕度以及自家車輛表盤上顯示的里程數增幅等。
真正的教育絕對不是精神上的“折磨”,而應當是富有智慧的引導,是讓學生在感受輕松、快樂之體驗的情況下實現個人綜合素養的實質性提升。廣大小學數學教師要真正認識到這一點并在日常工作中大力踐行之,在作業設計環節彰顯出鮮明的“減負增效”理念,圍繞多元主題制定、實施具體的策略,引導學生通過契合于自身條件、能力和發展訴求的渠道達成理想的數學素養提升目標,幫助他們真正憑借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技能去解決問題、開展思考、強化能力,從而為實現素質教育和“雙減”政策在我國基礎教育中的全面建設、推進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