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俠
摘要: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場所,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勞動情懷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學生勞動技能,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塑造學生完美人格。文章論述高職大學生勞動教育融入課程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分析高職院校課程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探討高職大學生勞動教育融入課程實踐教學的路徑,以提高大學生勞動技能,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踐教學;技能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33-0125-0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課題“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SJB0810)研究成果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信息化時代的逐漸到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多。國家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勞動教育,不斷對課程實踐模式進行創新。近些年來,在國家組織的教育教學會議上曾提出過將勞動教育融入學生培養的教育體系中,重視對學生勞動技能的培養,提高學生勞動技能,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本文從高職大學生勞動教育融入課程實踐教學的必要性、高職院校課程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高職大學生勞動教育融入課程實踐教學的路徑三方面,對高職大學生勞動教育融入課程實踐教學進行探討。
近些年來,教育改革工作不斷推進,國家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勞動教育融入課程實踐教學,具有深遠意義,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提高學生勞動技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勞動教育融入課程實踐教學,有利于對實踐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因此,高職院校要重視勞動教育,通過勞動教育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讓他們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加勤奮、更加務實。目前,企業對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人才有著非常大的需求。勞動教育融入課程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有效結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1.學生對勞動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
學生對勞動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勞動意識,很少參加勞動鍛煉。例如,學生需要參加每周一次的校園打掃活動,還要對教室及居住的寢室等場所進行打掃。然而,這種活動大都不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需要督促和監督,即使這樣,也有個別學生找各種理由逃避。
2.勞動教育與課程實踐教學融合不夠緊密
部分教師沒有將勞動教育完全融入課程實踐教學,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縫隙,使勞動教育與課程實踐教學相脫離。部分教師在開展課程實踐教學過程中,雖然采用很多教學方式,但沒有將勞動教育融入實踐教學活動,很難通過有效的實踐教學對學生優秀品質進行培養。
3.課程實踐教學專項經費投入不足
隨著課程實踐教學地位的不斷提高,實踐教學活動規模越來越大,活動形式越來越豐富,部分高職院校所投入的教學經費很難滿足實踐教學需要,影響課程實踐教學的開展,。
1.理論層面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時,要確保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勞動教育對自己未來發展的重要影響。負責課程實踐教學的教師要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在理論教學中,教師要把理論知識與勞動教育有效結合,運用信息化技術開展教學,使勞動教育完全融入理論教學。
2.課程體系層面
層次分明的課程體系是勞動教育融入課程實踐教學的前提。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已經順利完成現代化轉型,以往粗放式的模式已經逐漸被精細化模式所取代,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備“工匠精神”,構建具有現代化特色的高職教學體系。
第一,優化課程設置。高職院校以三年為學制,需要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特點,融入勞動教育。在大一階段主要向學生傳達勞動價值觀,形成潛移默化的熏陶,將側重點放在理論方面。第二,注重引導。經歷一年的理論學習后,需要將側重點從理論轉向實踐,以勞動思維為基礎,開展專業勞動技能項目課程,注重勞動與專業之間的有效結合。為了進一步提升課堂體驗感,教師可開展為期一周的實踐課程,并以學分制的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側重于勞動實踐,在實踐內容上盡可能讓學生自主選擇,從而提高其重視程度,并將最終成績納入期末考評。勞動課程內容比較寬泛,因此考核和評分標準需要多樣化。比如,可將學生創意、勞動價值、耗時等都算在成績的參考范圍內。大三階段,學生基本都投入到畢業前的論文設計與頂崗實習中,這一環節的勞動教育需要與專業和實習緊密結合,要求學生正視自己的崗位職責,誠實勞動,重點關注他們的職業素養,為社會培養專業性強、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第三,創新課程標準。高職院校在明確專業課程標準時需要深度挖掘其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并結合現代化勞動教育知識來拓展相關理念,實現隱性、顯性教育的雙向融合;在設計課程目標時需要透過知識層面,培養學生崇高的勞動精神,將“工匠精神”深深鐫刻在學生心中,構建具有中國現代化風格的教育體系。
3.實踐層面
教師在對學生勞動精神進行培養的過程中,要對教育的載體進行豐富,將勞動教育與課程實踐教學融合在一起。要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培養,將社會熱點內容和課程特點進行有效融合,將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實踐體驗活動相結合,真正實現實踐育人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網絡調研、市場走訪、合作交流等形式,將多種項目進行有效結合,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通過勞動實踐進一步鞏固課程理論知識,促進學生勞動能力以及認知能力的提高。在校內的勞動實踐活動中,教師可為學生播放贊美勞動精神的電影,定期組織各種勞動教育座談會,也可以開展以勞動教育為中心的辯論比賽。此外,學校可在食堂、圖書館、機房等設立一些勤工助學崗位,鼓勵學生通過勞動獲取一定的報酬,讓學生更加熱愛勞動。在校外的勞動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對勞動教育形式以及方法進行創新,提高勞動教育的吸引力,讓學生對各種實踐活動更加感興趣。此外,課程實踐教師可建議學校和企業進行合作,根據學生專業特點,讓學生在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進行實踐。學校可增設勞動崗位,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也可以結合專業特色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專業技能。
4.評價層面
在傳統模式下,教學評價往往以最終的考核成績為主,把學生劃分為不同的等級。這種評價方式雖然能夠快速劃分學生的成績等級,但忽視學生的差異性和發展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由于思想認知、學習習慣等存在差異,其成長空間和速度均不相同。教師在評價環節需要充分意識到這種差異,將學生學習態度、進步情況、單次進步幅度、日常考勤等納入到評價中,確保公平公正。如果學生出現退步現象,則要詢問原因并悉心引導,對于進步較大的學生要進行鼓勵和表揚。在勞動教育中,教師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中心,這樣才能營造更加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要嚴格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構建更加完善的評價體系,讓學生得到針對性的評價。多元化評價不僅能讓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還能提高教學效果。在平時的實踐項目中,教師要提出一定的要求和預期目標,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目的性,更加積極主動地參加勞動。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實踐能力,根據學生的表現和結果來進行評價。教師和學生之間還需要進行互評,這有利于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體系,全面反映學生所取得的成績。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建立一定的獎勵機制,將思想政治內容融入勞動教育。這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學習思想政治知識。教師要將這方面的考核成績歸入到學生綜合素質評分中,將其作為評選各項榮譽的參考,使學生更加重視這方面的學習。高職院校可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設立專項榮譽和獎學金,調動學生參加勞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的時候,也可以通過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融合一些思想理論知識。教師可通過調查問卷或網絡測試等方式,考查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方面的掌握情況,同時也可以在線上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以取得一定的測評效果。在實踐活動之后,教師要讓學生進行全面總結,將自己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到的內容記錄下來。這樣,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和體會進行評價。
勞動教育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讓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教師都會將一些課程實踐教學內容融入勞動教育當中,這也是教育事業改革的必然趨勢,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勞動教育的效率和質量,還能夠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和勞動教育,達到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要求,在之后的教育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需要教師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從而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5.教學原則層面
基于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的多樣性,在開展勞動教育時,教師應當創新教學理念,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為目的。傳統專業教學主張針對性教學,將學生禁錮在小范圍中,盡管將勞動理念與專業知識相結合,但由于應試化理念在我國教育中的根深蒂固,勞動實踐的融入帶有一定強迫性質,無法從思想上得到落實。因此,在實際融合過程中需要教師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以學生為主體,打造多元化課堂,在提高學生積極性和參與性的同時,鞏固勞動理念,形成循序漸進的引導,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性發展,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為了確保勞動理念能夠深入人心,教師需要利用模仿性和向師性心理,形成榜樣效應,這要求教師能夠以身作則。例如,學校組織教師報名參加某項社會勞動,并采用照片或宣傳語的形式,發布在學校公告欄或官網中,并注明此次活動的意義和給自己帶來的真實感受,字里行間需要流露真情實感,并呼吁大家積極參與,最終達到上行下效的成果。
通過多年教育改革的推進,國家逐漸意識到對實踐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勞動精神的培養。高職院校作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要擔負起提高學生勞動技能的責任。課程實踐教學作為高職院校中十分重要的教育內容,要努力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中,實現課程實踐理論教學和勞動實踐教育的有效結合,進一步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質量,培養更多能夠快速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確保學生在畢業后能夠在社會上取得更好的發展,滿足各個行業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陳寶生.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N].人民日報,2020-3-20 (12).
[2]劉向兵,李珂,彭維峰.深刻理解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的重大意義與現實針對性[J].中國高等教育,2018(21).
[3]馮剛,劉文博.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9(12).
[4]張巖,李新綱,齊文彬.工匠精神視域下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探究[J].教育與職業,2021(20).
[5]翟玉卓,張宇.高職院校學生勞動觀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遼寧高職學報,2021(08).
[6]王微.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1(06).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Curriculum Practice Teaching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hen Lixia
(Global Institut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215163,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lace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labor feelings,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correct labor concepts, cultivate students’ labor skills,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hape students’ perfect persona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the labor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courses,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bes into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labor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cours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abor skill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for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abor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skilled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