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娜 龐 超 賈媛媛
(沈陽醫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新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更加明顯的轉變趨勢,倡導自主創新的過程當中,我國逐漸轉型成為創新型國家。這樣的發展環境要求當前社會人才同樣具有較高專業技能水平,且呈現出良好創新表現。因此,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則成為了各大高校培養人才的轉型方向。要求各大高校改變以往封閉式教育理念,樹立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從而確保能夠有效推進教育改革,同時,為新時期的社會發展培養具有自主創新的優質人才。
在全面促進地方高校迎合新時期發展趨勢,創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過程當中,首先需要迎合創業教育模式,對當前人才培養目標形成更加清晰準確的定位建設。要求地方高校根據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理念下的相關要求,始終保持將高校大學生作為中心,從而建設更加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確保在日常教育過程當中,除了能夠傳授基礎專業知識以外,更加關注于學生自身所體現的能力水平以及終身發展趨勢,從而養成學生自主提升的良好創新表現。在教育過程當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精神,從而促使其成為具有高素質能力的自主創新型人才。這樣才是在當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下所呈現出的核心目標[1]。
而針對當前各大高校發展狀況而言,在實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當中,關于人才培養體系中培養目標的構建,則會由于學校自身不同類別以及辦學特色區別等造成一定差異性。其中,以地方高校進行舉例論證,其人才培養目標則主要是以復合型應用人才為主。這樣的所謂復合型應用人才,其主要是指具有一專多能特質的大學生,具備較強專業遷移能力,能夠在學習中涉及多種交叉學科。這樣的應用型人才在進入到社會之后,能夠為社會生產投入自身所學科學原理的同時,更加廣泛地應用知識獲取新發現,從而提高社會實踐動能。因此,基于這樣的原有背景,則要求當前地方高校在新時期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過程當中,能夠首先樹立有創新意識較強綜合實踐能力創新型復合應用人才培養目標。從而以更加清晰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后續構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構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過程當中,需要地方高校能夠意識到,高等教育對于現代社會發展所能夠體現的重要意義。高等教育,其最終是為了能夠培養更加優質的人才而形成的教育模式,關乎社會現代化經濟發展。如若長久處于封閉環境下培養人才,則導致高校學生難以明確社會需求,導致無法實現自我價值。而創新創業教育,其主要是在新時期發展建設過程當中,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所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因此,打造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首先需要關注有關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建設。確保高校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除了基礎知識之外,能夠獲得適應社會發展的自身能力。在教學中充分融入創新創業理念,確保當前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教育課程具有較高靈活度。
創新創業,這樣的雙創教育課程并不僅僅是為了培養未來社會企業家而形成的教育,其重點在于教學能力的構建,而并非教學理念的灌輸。其最終目的是為了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能夠樹立良好的創新思維,發揮主觀能動價值,提升自我能動性,借助于教育強化學生成為創新型人才代表。基于這樣的教育課程當中所涉及的理論知識方面,則可以建設創造學、創業基礎知識以及創新思維理論等有關課程。而地方高校在打造這樣的課程體系時,同樣需要注重到選修課程的構建。為了確保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同時成為復合型人才,則需要構建交叉學科專業課程,鼓勵以綜合性教育內容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發展效果。而針對課程當中所涉及的實訓技能而言,則可建設有關KAB 以及SIYB 等技能訓練教學內容[2]。
并且可以結合新時期建設中的先進信息化教育手段,打造在線教學課程。引進網絡當中的優質資源,積極開發基于多種不同渠道的教學環境。從而確保學生在地方高校的在校教學環境當中就能夠接觸到有關社會多層次、多方面的知識內容,提升自身內涵建設,促使多元文化資訊內容成為啟發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助力。并且針對創新創業教育教材而言,需要形成具有較強針對性且較高實用性價值的特色性教材內容。不僅涵蓋地方高校教學特色,同時,也需要引進當前社會教育環境當中前沿教學經驗,打造優質教材基礎。
打造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關于教育課程的改革創設,是建立在專業教育融合創新創業理念的背景下所形成的全新課程教學效果。真正意義上形成基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教學課程,其主要是需要迎合當前社會發展下的人才培養需求,按照創新型復合應用人才的規格模式設計相應教學內容。基于這樣的人才培養體系下所改革的教育課程,不僅僅體現在教學內容方面上,同時也需要對有關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實施必要優化改革。從而確保在教學過程當中,以課程內容、方法、手段等眾多途徑全面啟發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創造性,提升學生自主能動意識,確保學生在當前地方高校在校學習期間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才能夠確保其進入社會后形成更加良好的創新發展效果。
打造地方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優質的師資隊伍是重要的前提保障。只有確保當前地方高校的教師團隊能夠迎合新時期發展建設下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綜合水平建設,才能夠為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做出貢獻。因此,首先,需要當前地方高校能夠形成更具開放性的教師招聘工作。需要有關部門能夠對地方高校下放自主教師招聘權,除了招聘常駐教師之外,同時,也需要適當提升兼職教師數量。確保兼職教師能夠以良好的責任心全面強化專業教學過程當中的創新思維啟迪。與此同時,也需要全面提升當前常駐教師有關課程教學組織設計水平,確保教師隊伍能夠以前沿眼光視角以及充足教學經驗,引導學生獲得創新發展觀念。
其次,則要求在打造基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下的教師團隊過程當中,能夠樹立更加均衡的教師資源分布。除了能夠對學生起到理論教學作用之外的教師人員,同時也需要配備充足實踐教學任課教師[3]。這樣的實踐教師,其可以是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或是校友企業家等,確保這樣的教師人員能夠以更加先進的社會眼光全面激發在校大學生的社會性創新思維。與此同時,也需要積極提高有關教師人員的素質水平,打造深造學習條件,確保當前師資隊伍能夠符合新時期發展地方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要求。選派優秀教師代表參與國家教育有關創新創業教育培訓活動,并鼓勵教師到有關企業當中參與工作研討,提高實踐教學建設能力。
只有健全完善的教學制度才能有效地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對教學制度進行改革創新,通過更加開放、人性化的制度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可以從眾多高校中選取一部分學校作為創業培養的試點,并且按照專業劃分進行招生。對傳統的學院制度進行改革,學科替代學院的系別作為劃分的基礎,在學生進行創業培養教學時可以不局限于院系內部,而是可以跨院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重新對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改訂正,構建出一個靈活度相對較高、涵蓋范圍較大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創業教育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依附于高校中的高等教育而生的,是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道路上摸索出的教育理念,利用培養人才的創業理念去轉變傳統教育的人才發展理念。根據調查的資料顯示,企業對高校應屆畢業生的錄用率較低,導致大量的應屆畢業生很難進行自我價值的實現,所以高校對學生進行人才教育以及創業培養,以此促進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發展。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重點在于教育方面,主要是通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創新思維的能力、處理問題時的綜合素質,主要通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實現課程的教育目的。在相關的理論課程中進行思維啟蒙以及創業基礎知識的培養,進行實踐訓練的專業技能盡可能地開設企業家的培訓課程等實訓的課程內容。在進行教學制度改革的同時可以結合學校的自身特色,可以有效地通過特色教育吸引考生,打造出極具高校特色的人才培養創新創業的教育體系。
高校學生的創新精神可以通過理論知識加以豐富,但學生的創業能力并不可以僅依靠理論基礎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不可以紙上談兵,而是需要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加以體現[4]。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對于創新創業課程的深層次理解,同時也是對外展現高等學府的高等教育改革后的有效成果,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的良好養成。學生可以在學習到的創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通過實踐活動驗證理論知識的學習成果。高校建立的創業課程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們的學習情緒,還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維動力,為學生的提供一個可以將理論課程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平臺,有效地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融合。相關高校可以通過建立大學生創新實踐計劃,對學生進行人才的創新培養,為參加創新創業教育培養的學生們提供一個更為廣泛的選擇空間。組織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例如,舉辦以學科基礎進行劃分的競賽活動,通過帶有競技性質的比賽,刺激學生的積極參與,為了贏得獎勵而更加努力的學習。學校應該大力支持創新創業類社團活動的發展,對此種類型的社團進行評比頒獎,以獎金補助的形式支持社團的長久發展。學生們通過積極參與社團活動感受創新創業的真實發展。處于創業初期的企業遇見較難攻克的問題時,可以聯合相關的高校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創業平臺,通過課題的形式讓學生對發生的問題提出解決的建議,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想實現自我價值的有效提升,同時還可以推動企業的長久發展,有效地驗證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成果。
創新創業教育是學校是為了學生能夠有效地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從而對學生設立的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以及創新能力的課程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對學校的基礎設施有所要求的同時,還需要對學校師資力量以及教學水平進行考查。
學校提供的創新創業教育同時也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服務理念,學校是服務的提供者,而學生就是被提供者服務的顧客。只有服務者與顧客之間達成一種良好的交流時,才能夠促進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順利的開展,學校可以聯系當地的相關政府機構申請創新創業教育的資金補助,專門建立創新創業的教育基金,這些基金可以用于創業計劃的項目、科技競賽等比賽、創業的基礎資金等。高校建立創新創業教育需要根據學生所學習的不同科目,進行針對性的創業教學。學校可以建立相關的創新創業部門對不同學科的學生進行有效的分類,根據學生們的實際需求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利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有創業意愿的學生提供幫扶服務。對高校的學分制度以及學籍制度進行改革創新,不再以成績作為學分的評定的唯一形式,而是將實踐活動、競賽活動以及論文專利都按比例轉化成相應的學分分數。大力支持創新創業的學生的實踐活動,可以通過保留學籍的方式,支持學生更加放心專心地投入地投入到創業活動中去,消除學生的后顧之憂。
高校想要有效地建設人才培養平臺,就需要加強對人才培養建設的重視程度,優化完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大力開展有關于人才培養的實踐活動。首先,需要重視人才培養的建設,高校需要突破傳統學院化的思想桎梏,結合學科分類的思想,才能有效地實現跨院交流的培養理念[5]。這樣才能有效地推動創新創業課程的順利開展。其次,優化完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可以通過開設相關的專業理論課程,或者引進其他高校的優質的理論課程,結合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加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性,讓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去,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率,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最后,大力開展人才培養的實踐活動,通過有效的實踐活動驗證課堂學習的基礎理論,通過為實踐活動提供經費支持之外,還可以積極組建相關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的踴躍報名、積極參與,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創新創業環境,有效地保障了高校人才培養的效率和質量。
作為現階段地方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內容,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下所打造的人才培養體系,需要從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完善的教學課程內容以及良好的師資隊伍力量建設作為出發點,加強實踐應用,確保能夠以教學、服務、訓練為宗旨,培養高質量人才,確保當前高校所培養的人才具有復合性應用能力的同時,具有良好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