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藝 趙 婧
(北京城市學院表演學部,北京 102600)
《形體》課程是影視表演專業的基礎訓練課,為實現影視表演專業德藝雙馨的應用人才培養目標,表演學部形體課程教學團隊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進行文化育人的探索,將文化元素與形體課程內容進行必要的結合,這種結合不是嵌入式結合,而是在“大文化”的育人格局下,努力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將課程的思想性和價值性表現出來,讓學生在各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實現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
學校課程團隊精心嚴選課程有關案例和素材,對作品的藝術形式、思想內涵進行嚴格把關。《形體》課程通過多種身體訓練方式提高學生肢體表現力,運用到人物表演的形象塑造中,為影視戲劇表演“形”的實踐奠定基礎。通過挖掘藝術作品和專業知識蘊涵的思想文化教育資源,選取最優最佳、符合各階段培養目標的經典作品,因勢利導發揮思想文化教育功能,依據專業課程的特點進行自然融入。
課程圍繞引導學生感受中華藝術之美的內在精神,建立“中國人”的形象信仰,加強集體意識和民族品格,增強文化自信,教學內容結合影視表演的專業特點設計四個單元主題訓練模塊,選取具有中華優秀傳統經典的紅色舞蹈、藝術作品等,開展身體基本素質、身體能力強化、群體表演配合、形神共感的表演能力教學訓練,并依據作品的創造背景、動作特點、人物形象、作品主題思想情感,提煉作品內含的“中國精神”元素、文化元素,在提升學生身體表現力及運用能力的同時,實現課程文化內容供給。
課程選取紅色經典作品《我和我的祖國》《黃河》《安塞腰鼓》《映山紅》為教學內容,提煉內含的愛國精神、時代精神、集體精神、民族精神等“中國精神”文化元素,通過教學環節和內容設計,達到引導學生感受中華藝術之美的內在文化與精神,寓思想教育引領于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的全過程,引導幫助大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終實現德藝雙馨的培養目標。
首先建立教學資源庫。通過觀摩、瀏覽、查閱了大量的優秀經典藝術作品,挖掘選取出符合專業要求、學生特點,謳歌祖國、抒發愛國情懷的劇目,豐富教學內容。通過民族風格的語匯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改變以往課堂組合訓練形式,實現經典傳承、文化育人。
以課程教學目標為導向,文化元素為引領,構建4單元主題教學訓練模式,從作品的形態特征、動態特點、基本道具、審美取向等方面,重新分解構建訓練要點,在實現文化元素與教學的深度融合的同時,實現形體課程訓練目標。

表1 《形體》課程主題單元訓練內容要點解構
課程構建“橫縱雙向”課程文化引領模式,“縱向遞進”挖掘課程文化資源,構建四單元主題教學,實現文化內容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橫向輸入”貫穿文化要素,運用“分析法、示范法、訓練法、共情法”4方法,實現課程文化內容與教學過程的有機融合。四單元主題訓練,是一個由簡到繁、漸進豐富、“縱向遞進”上升的教學過程,根據此特點,教學過程從賞析作品開始進行思想啟迪,將內心感受帶入學習過程,在不斷反復訓練的實踐中“橫向輸入”要素,逐步建立堅定學生的信念和精神力量,實現紅色文化教育與藝術專業學習的深度融合。

圖1 《形體》課程“橫縱雙向”教學推進模式
運用“以劇促學”的綜合訓練方式,改變“為練而練”的單一課堂組合訓練模式。如:教師帶領學生結合《黃河》作品文化元素先從音樂、創作背景、動作方面分析作品,再以主題動作入手,示范講解動作做法、要領及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練習具有張力和韌勁的前仆后繼、跌倒爬起的特點動作,反復強化訓練,接續感受頑強拼搏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轉化為學生我內心強烈的認同感,在提高身體控制能力的同時強化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現“中國人”頑強進取、勇于創新的時代精神。在舞蹈表演中帶入場景、融入角色、感動自己,實現精神境界中對中國文化自豪感與認同感的自我提升。

表2 《形體》課程主題單元思政內容文化元素與教學內容融合
《我的祖國》形體基本素質訓練單元。選取不同節奏的愛國主義題材類音樂,如《我的祖國》《唱支山歌給黨聽》《祖國頌》,進行力量、速度、耐力、柔韌素質訓練,呼吸延伸訓練,綜合組合訓練等塑造肢體語言美感,開發肢體能動性;給予學生感知認識的引導,啟發學生感受中華藝術之美和內在精神的力量,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黃河》身體控制能力強化訓練單元。選取中國古典舞《黃河》,通過具有張力和韌勁的中國古典舞元素動作訓練,以前赴后繼的運動方向、跌倒爬起的空間變化為動勢特點,整體形態堅韌挺拔、具有張力,提高身體控制能力的同時強化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現“中國人”頑強進取、勇于創新的時代精神。
《安塞腰鼓》群體表演配合訓練單元。通過陜北《安塞腰鼓》集體舞,學習快收猛放、有張有弛、群而不亂、鏗鏘有力的動作,訓練學生動作連接與隊形變化的協調配合能力,感受中國漢族民間舞蹈中體現的樸實堅韌的民族性格及集體精神的震撼力,樹立學生團結奮進、共同鉆研的集體主義精神。
《映山紅》形神共感的表演能力單元。選取山東秧歌《映山紅》,學習韌、碾、擰、扭的動作特點,以及獨樹一幟的“三彎九動十八態”的風格體態和動律特點,訓練學生由內而外、神形兼備的表演能力,滲入對紅軍的敬愛和不舍之情,對革命精神的敬慕之情,讓學生弘揚地方傳統民族文化的同時,培育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
分析法:從音樂、主題、動作方面分析舞蹈作品,使學生對作品展開初步的想象與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感受中華藝術之美和內在的精神力量。
示范法:通過教師示范動作、講解運動路線、空間方面等訓練要素,講解動作所蘊含表達的思想感情,強化學生對動作的體驗。
訓練法:將訓練貫穿課堂,反復訓練,不斷強化動作記憶,強調作品內在精神,深度體驗紅色作品形象的精氣神。
共情法:從分析作品到學習動作再到作品表演,始終貫穿民族情感的內心調動,并將內心情感轉化為顯現的肢體表達,將精神力量轉化為學生自我強烈的認同感,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使命感,實現“潤物細無聲”的以文育人效果。
注重訓練過程與文化要素的滴灌融入,在身體控制能力強化訓練單元,以古典舞《黃河》為形體課教學內容為例,采用四方法+三步驟展開教學實踐。
首先通過“分析法”從音樂、主題、動作方面賞析;其次,通過“示范法”教師以主題動作入手,示范運動路線、空間走向、動作質量等要素,同時講解動作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第三,通過“訓練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反復強化訓練,以達到動作的準確性;第四,在整個訓練過程中,通過“共情法”始終感受頑強拼搏的精神力量,在舞蹈表演中,這種精神力量轉化為學生自我內心強烈的認同感,感動自己,并成為傳播者,感動觀眾。
步驟一:賞析舞蹈作品
1.作品背景分析
黃河,代表了中華民族勇往直前,不畏困苦不懼艱難,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精神。作品著力于人物精神的升華和崇高人性的力量。在形式上,以中國古典舞的語言形式和身法韻律為基礎,賦予動作新穎獨特的個性化特征,使舞蹈的主題思想、人物心境和整體氛圍相和諧。作品運用前仆后繼跌倒爬起的肢體語言,來完成黃河所表達的恢弘浩蕩,氣勢磅礴。
2.中國古典舞韻律分析
中國古典舞身體韻律的訓練性與審美性以“形、神、勁、律”為核心。古典舞的動作大都靠內在支撐,所有的動作看似柔美,實則內在蘊含著一種韌性的力量。在古典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面,神韻是可以認識和感覺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體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實意境。

表3 中國古典舞韻律分析
步驟二:示范與訓練完成舞蹈作品的學習。
1.典型動作訓練
學生在了解舞蹈的思想內涵及創作背景上,學習舞舞蹈的基本元素與其運動的根本規律,結合呼吸與“提沉”,在動作中注重軀干的運用,豐滿人物形態的準確表現。我們將典型動作提煉為:站立昂首、攤掌拉開。強調軀干的表現力—頭頸與肩部、胸腰、大腰的配合。要求主力腳要扎根地面,胸腰要舒展,胯立住,不要用大腰,不能塌腰,頭頂、下巴、胸椎呈一條弧線,整體是昂揚向上的動勢,上半身與下半身是對抗延伸的力量。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示范動作,學生學習反復練習,在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逐個檢查并指出問題,予以糾正。針對難點教師再次示范并講解動作,學生反復練習鞏固。
訓練小結:通過典型動作的講授與練習,掌握在動作過程中充分運用軀干來表現人物。訓練中教師不斷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民族雖飽受長久的苦難,但依然挺胸抬頭、堅韌不屈的形態和內在精神。
2.主題動作訓練
學生在完成典型動作學習后,我們選取適應于影視表演專業學生的舞段進行學習訓練,最終完成整個舞段的表演。基本動勢訓練提煉為:倒地、爬起、倒地與爬起的鏈接;基本動勢的變化訓練提煉為:步伐、方向、空間變化、空間連接;主題動作訓練時,首先強調動作基礎形態,如主要站姿要求雙腳打開與肩同寬,右手在身體斜上之間力量延伸向上,左手橫向打開做攤掌,頭向右手的方向看去,雙肩下沉。而彎腰前撲則要求從尾椎開始下沉,彎曲到頭頂尖,上半身身體盡量保持圓弧形等。學生將動作基本掌握之后,進行主題動作的連接練習,教師講解動作要領、示范與指導,帶領學生一起反復練習,使學生感受到中國古典舞的律動方式。在反復練習和整體連貫訓練的基礎上,最終完成整個舞段的學習。最后,學生在宏偉的“黃河”樂曲的主旋律中,完成舞段的表演。學生通過有人跪仰、有人高高站立、有人奔赴向前、有人跌倒爬起再向前這些動勢特點和瞬間造型,感受在中華民族的革命歷史中無數的戰士倒下又有無數的后繼者站起來,前仆后繼,不畏艱難,永遠朝著光明和希望前進的深刻含義。
訓練小結:通過講解舞蹈作品《黃河》中前赴后繼的動勢特點,具體分析了作品的主題立意與思想內涵;通過典型動作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形、神、勁、律對動作所產生的影響和運用方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對身體各部分的掌控能力。訓練的同時感受中國人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的精神力量。
步驟三:舞蹈作品人物內心情感建立。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細致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表現特點,在舞蹈片段中挖掘學生表演素質,激發學生表演的欲望,豐富學生對舞蹈表演的想象力、畫面感。啟發學生通過分析人物角色把握住人物的行動依據,再通過外部動作傳情達意。在反復的舞蹈表演中,轉化學生成為一代“革命者”的角色體驗。將精神力量轉化為學生自我強烈的認同感,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使命感,實現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此時的“以情致動”,不再是單一純粹的舞蹈動作,而是通過形象的人物刻畫,深刻的人物內心體驗,以中國古典舞的語言形式和身法韻律為基礎,賦予動作新穎獨特的個性化特征,在實踐中感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頑強奮進的時代精神。
訓練小結:通過挖掘舞蹈人物情感與精神力量,從舞蹈的人物的精神和情感層面分析切入,感受其蘊含的力量、靈魂,促進學生更為深刻的認識和體會由內而外的真情實感,激發學生在未來的舞臺或者熒幕上可以創作出更多的優秀角色。成為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傳承者。
采取標準化評定與個性化評定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習實踐活動進行全面測評。標準化評定,依據教學大綱規定,完成各學期考核要求,通過對肢體表現力、節奏控制力、舞蹈組合和作品完成度等方面考核給予技術評定。個性化評定,通過學生精神面貌變化情況、學生舞蹈展示時由內而外真情流露的表演呈現、階段學習后學生總結思想感悟方面給予綜合評定。
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在學習掌握動作基本規格和要求的基礎上,從意識上到形態表現上都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學生學習的專注度逐步提高,學習主動性也不斷增強,精神面貌有了極大的改善。通過“在形體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內容的學習效果” 調查問卷反饋,學生選擇優秀占66.67%、良好占20.99%,優良比率總體達到87.66%。學生通過對“中國精神”主題單元的學習后,在參加校外實踐中將自身所需知識學以致用,言傳身教“中國精神”,表現出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
從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課程文化的探索與實踐,體現了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有機融合的課程文化教學理念。課程文化建設對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程文化團隊需要繼續加強對文化資源創編和研究,深挖適用于新時代大學生的更具時代特征的教學資源。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不能用單一的評價形式,課程文化長遠規劃中,需要完善確立評測原則,如“精神性”“過程性”“真實性”“效果性”等,構建多元評測體系,還需我們結合教學實踐開展教學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