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貞逸
(長慶涇渭小學 陜西 西安 7102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小學生的身體健康成為各界廣泛關注的重點,但是越來越多的調查研究發現,現代社會中小學生的身體活動空間逐漸被壓縮,能夠參與的非組織性身體活動也越來越少,再加上電子產品對小學生休閑時間、活動時間的壓縮,較多地區都出現了小學生感覺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并且發病率在逐年升高。自此,相關研究者提出了感覺統合訓練的引入,經過一定的專業研究后,也逐漸應用到了小學體育訓練中,在小學低齡段的體育訓練中感覺統合訓練的應用主要是發展學生的感覺統合能力,小學高齡段的體育訓練中感覺統合訓練的應用主要是強化學生的感覺統合能力,以此來確保小學生的大腦神經系統能夠組合輸入的感覺信息,正確反應身體的內外知覺,同時發展學生的身體協調性、身體素質、運動能力,促進小學生的身體發育,減少感覺統合失調的情況出現。在小學階段,學校、教師、家長目前對感覺統合以及相關概念還沒有比較清晰的認知,對感覺統合失調的危害也還沒有足夠的重視。通俗的講,感覺統合失調就是直接導致小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注意力差、適應力差、四肢活動不協調等問題的直接因素,對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會帶來巨大的困擾,對身心健康發展有十分消極的影響。而發展小學生感覺統合能力最好的途徑就是小學體育訓練,在訓練活動中能夠全面地發展、培養小學生的感覺統合能力,并且也是小學體育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式與手段之一。
“感覺統合”的概念是由英國的生理學家謝林頓最早提出的,后來由相關專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感覺統合的相關理論。感覺統合可以理解為:把個體對傳輸到大腦的各種刺激信號(如,光、聲音、氣味、觸覺等感知覺信號)進行接受—處理—分析,在中樞神經中形成有效的組合,最后由大腦對身體形成有效的指令。一般情況下,青少年兒童會在3-5歲以內就逐漸形成感覺統合能力,在隨后的生活中伴隨身體的發育和成長不斷地加強,通過感覺統合能力,青少年兒童會與外界進行順利的接觸,對外界信息做出應答并且適應環境的改變。所以感覺統合能力除了對青少年兒童身體能力發展的促進以外,也是青少年兒童認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發展基礎,對青少年兒童的社會性發展也有重要作用。
而現階段的感覺統合訓練都可以歸結在具身認知理論的指導下,具身認知來源于對以笛卡爾身心二元論為基礎的傳統認知的批判,在《肉身的哲學》中首先提出了這一觀點。在傳統認知中,心理與身體被獨立為兩個實體,將其緊密的聯系拆分開來,將身體視作為信號接受與反應的容器,在發展中逐步形成了傳統的離身認知理論。具身認知理論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進行理解:首先是物理屬性影響和塑造著認知的內容和方式;其次是身體的感覺運動系統是認知過程的重要構成部分;最后是身體存在于環境中使認知嵌入環境,三者構成了一個動態統一體。具身認知強調認知的具身性、體驗性、情境性,認知源于整全的人,源于環境中的有機體。具身認知從一種哲學思辨,經過心理科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不斷研究,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究范式。具身認知與感覺統合理論具有一定的共性,這是二者在發展中能夠產生有機融合的關鍵因素。感覺統合以身體感官的協調為基礎逐漸內化發展為心理智能上的能力,身體在其中作為重要的基礎,同時強調大腦的重要決策地位,具身認知從整體上將大腦、身體、環境與認知之間建立了聯系,為完善感覺統合理論提供了重要的指導,解決了傳統認知的離身問題。
感覺統合失調是指3歲以上的少年兒童在生理、心理及環境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下,對來自外界的信息無法做到有效、正確的應答反應過程。根據信號接受及產生反應的類型,感覺統合可以分為視覺統合失調、聽覺統合失調、觸覺統合失調、平衡覺統合失調和本體覺統合失調等類型,大多數發生的感覺統合失調都是多種感覺的統合失調,并非單一的發生,與神經解剖學與刺激量與類別的缺失都有或多或少的關聯性,在兒童身上表現出來的最直接癥狀也十分復雜。從原因分析,首先是神經系統受損或紊亂,中樞神經作為感覺統合的現實基礎,感覺統合的產生必須有多個部位的中樞神經共同參與協調,而神經系統受損或紊亂后就會直接導致統合神經的連結路徑或協作中斷,產生感覺統合失調的癥狀;其次是感覺統合(刺激)發展水平不足,人體的感覺統合是從出生就有的,正常兒童在出生到成年階段會在生活中不斷進行感覺統合的開發,這可以視作為生活中的身體活動或某種活動對感覺統合的訓練與鍛煉,而在現代社會中,部分家長對感覺統合以及育兒等相關理念的不恰當,導致了兒童在生活中刻意或非刻意的感覺統合鍛煉缺少、接受的信號刺激不足、感覺統合發展水平不足。并且感覺統合失調是發生率與兒童的性格、氣質等特點也有較大關聯,在相關統計中發現,異養型兒童比緩慢型和難養型兒童發生感覺統合失調的概率小很多,這也是由于環境的多變與刺激形成了兒童在性格、氣質上的區別,并且反應出的感覺統合失調概率問題。
(1)學習障礙。
小學生感覺統合失調后,通常會表現出學習能力差,在語文中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數學中的算數能力、理解能力都會明顯弱于其他同年齡的小學生。
(2)活動障礙。
小學生感覺統合失調后,身體的靈敏性、協調性發展會受到抑制,尤其是在體育活動中,會表現出身體運動能力不佳的整體表現,以及動作學習慢、四肢動作不協調等狀態,從而讓這部分小學生更加抵觸相關的身體活動,進而產生惡性循環。
(3)心理障礙。
當感覺統合失調癥狀進入嚴重狀態時,小學生會出現哭鬧、自卑、孤僻等心理狀態,會明顯區別于其他學生,并且不能很好地融入小學生集體,對小學生的心理發育有極為嚴重的影響。
感覺統合訓練(Sensory Integration,簡稱 SI)是通過對前庭、本體、觸覺刺激的活動,利用身體活動的方式來引導人體對其受到的感覺刺激來做適當的反應訓練,涉及的主要有人體的大腦、身體和心理三部分,由三部分的協作、聯系來形成有效的協調運作模式;在康復學中常用于兒童、感覺統合失調人群與神經系統遭受過創傷的人群;在活動中利用的道具也簡單,常見——平衡臺、球池、滑板車、秋千、跳床、海綿、溜滑梯、吊纜搖籃等都可以作為活動道具;感覺統合訓練的應用方式較多的在游戲活動中使用,尤其是體育活動中,大腦神經在體育活動中能夠得到充分的刺激,產生較強的興奮,對青少年兒童的體能與智能都能夠有同步發展,訓練目的與訓練方式的不同能夠讓感覺統合訓練在小學體育中達到全方位發展的效果。
感覺統合訓練對小學生的影響較大,在小學體育中,怎樣提高與發展學生的感覺統合能力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教練員對感覺統合理論有一定的研究,能夠正確認知感覺統合的積極作用,并且在訓練活動中能夠有效運用。在小學體育訓練中,感覺統合訓練無疑增添了訓練結構與內容,并且可以有效提升小學生對體育訓練的興趣度,同時可以促進小學生其他方面的共同發展,最直接的作用則是解決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在生理系統上,神經感覺系統十分活躍,是對其進行感覺刺激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開展有效的感覺統合訓練能夠積極預防小學生感覺統合的失調問題,甚至是糾正部分學生的感覺統合失調問題,直接促進小學生身心素質同步發展,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服務。所以在小學體育訓練中,將感覺統合訓練用作鍛煉小學生的身體平衡力、肌肉控制力以及協調力,促進左右腦發展,是直接預防和改善感覺統合失調的重要途徑。
感覺統合訓練主要是圍繞小學生的感系統為基礎進行訓練,通過體育活動的手段達到促進學生感知覺能力發展、感覺系統發育的目的,對強化小學生神經系統的感應能力有積極的作用。學生在多種方式的體育訓練活動中逐步提高身體機能的穩定性,進一步提升感覺系統的發育程度。
在小學體育中應用感覺統合訓練,對于小學生的身體發育、心理發育都有積極的作用,同時可以延伸到運動能力、學習能力、社交能力、性格發育等多方面的發展,對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是避免小學生在發育中走向極端化的重要手段。
根據感覺統合的表現特點來做出具有針對性的感覺統合訓練設計,并且在實際應用中能夠有效提高小學生的相應能力,以此為基礎提出以下訓練方法。
小學生觸覺功能發展不良的具體表現為動手能力差以及性格孤立等問題。在小學體育訓練中,可以采用基礎的握手、擁抱以及蒙眼摸物等訓練方法,對小學生的觸覺進行有效刺激。
在實際體育訓練中,可以進行這樣的設計,將訓練分為依次遞進的三個階段,由低刺激強度到高刺激強度。第一階段是將男女生分組,相錯開圍成一個圈站立,然后互相手拉手圍成圈(部分女生可能會有輕微的抗拒,需要由教練員進行適當的引導,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由教練員帶領左右各轉3圈,然后對左側的學生擁抱、再對右側的學生擁抱;第二階段是在教練員提前準備好的道具下進行——滾筒隧道,在隧道中隨機放置了積木、橡膠球、泡沫板等不同材質的道具,將學生分為每5人一組,依次進入隧道,根據順序回答摸到道具的材質與名稱;第三階段是由教練員帶領學生依次通過指壓板,后名學生拉住前名學生的衣服,逐步對學生的觸覺進行由低到高的刺激,提高學生觸覺功能的發展。
空間感覺可以理解為學生的平衡能力,而前庭失調的學生表現出的狀態為平衡能力弱,在小學體育訓練中,有多種可以發展學生平衡能力的訓練方法。在實際訓練中,收獲成效較高的是平衡木的訓練方法。教練員需要提前準備好平衡木、小籃球、體操墊等訓練道具,在訓練中需要注意學生的訓練安全問題,在平衡木周圍鋪上1-2層體操墊用作保護,避免學生在失誤后出現崴腳、摔傷等安全事故。具體方法為教練員依次帶領學生通過平衡木,第一次是根據學生的通過情況了解學生的感覺統合能力,并且做出記錄,通常前庭失調的學生在通過平衡木或者在平衡木上保持靜止時,會出現大幅度的晃動甚至是跌落;第二次通過時,需要學生在平衡木上保持5s的靜止,然后接球、傳球各一次,再快速、穩當地通過平衡木,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平衡能力,并根據平衡能力的強弱分出相應的3-5個訓練小組,后續進行不同強度的平衡訓練;第三次則要求兩名學生相對在平衡木上靜止,進行多次的傳接球動作,平衡能力較好的學生可以適當加大傳接球的難度,逐步培養學生的平衡能力及感覺統合能力,解決前庭失調引起的感覺統合問題。
針對聽覺不良的訓練方法在提高小學生聽覺能力發展的基礎上,也能夠同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發展。在小學體育訓練中,聽覺訓練可以設計在熱身游戲活動中,提高聽覺能力的同時,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訓練中來。第一種,教練員需要準備口哨、手持鼓等訓練道具,同樣由低程度刺激開始,再進入到高程度刺激,在剛開始的訓練中,采用手持鼓進行訓練設計,敲一聲為下蹲一次,敲兩聲為原地跳一次,敲三聲為直腿軀體摸地一次,此熱身游戲訓練方法規則簡單,容易掌握,適用于小學階段的所有訓練的熱身準備階段;第二種是以教練員吹哨的方式做出不同的動作,教練員的吹哨以長、短促、多次短促、變調、長變調為不同的聽覺信號刺激,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覺能力才能夠在身體活動的同時做出準確的分辨。以上兩種訓練方法在實際體育訓練活動中基本能夠適應小學階段的需求。
小學生的視覺能力在感覺統合中屬于較為重要的能力,小學生的視覺感不良會導致難以區分物體的顏色、大小、遠近等區別,對光線的刺激也不敏感,現階段正屬于我國小學生近視率逐漸增高的時期,也是解決小學生視力發展問題的關鍵時期。在小學感覺統合訓練中,對視覺的感統訓練方式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針對手眼協調性差的學生;第二種是針對眼球震顫的學生。第一種訓練方式為有教練員組織學生進行交替推球、拍球和投球的訓練活動,利用多項動作提高小學生的手眼協調度;第二種訓練方式為相對靜態的訓練,帶領學生觀察靜止的物體,如,雕塑、圖畫等道具,或是專門訓練小學生視覺感的圖紙,讓學生在圖紙中找到指定的內容。
本體感覺失調的學生在身體感知覺方面的能力會顯得較弱,在體育活動中本體感覺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動作準確性,是不利于小學生技能發展的關鍵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小學生體育技、動作學習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在小學體育訓練中,針對提高本體感覺的訓練方法從身體素質訓練到運動技能訓練都有較多的方式,在實際應用中,較為適宜的是以跳操的方式進行訓練,如,健美操、啦啦操等項目設計的訓練方式,在小學低年齡階段有較好的應用成效,對于小學生發展本體感覺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開展感覺統合訓練是科學、合理的體育訓練設計,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育特征,同時可以預防小學生感覺統合失調的不良發育現象。在小學體育訓練中,通過對學生個體情況進行分析,運用適宜的感覺統合訓練方法能夠為體育訓練活動帶來良好的效益,是小學體育活動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樣化的訓練方式也能夠為小學生帶來更有趣的體育訓練體驗,在小學體育訓練中應用針對觸覺、空間感覺、聽覺、視覺、本體感覺的訓練方法,是在訓練中實現針對化訓練的重要手段,能夠直接發展小學生感覺統合系統單方面能力上的缺失,對多種單項能力的組合運用則能夠進行綜合的提升,是小學體育訓練實現身心素質綜合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為小學體育訓練活動做出了新的完善。所以,相關訓練工作者應該積極開展小學體育感覺統合訓練的相關研究與實踐,提高現階段我國小學體育訓練的實效性。